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一张近万元的餐饮发票,引发了大众对慈善机构善款去向的猜疑。多年来,慈善机构财务不公开,老百姓难以获知自己捐的血汗钱是否真的帮到了别人,继而对慈善机构产生不信任。近期饱受非议的陈光标之所以坚持高调慈善,也是为了获取公众的信任。说到底,公众不是不愿捐钱,而是不愿捐给不信任的地方。
陈光标向指责他的人发问:“面对国家灾难,我在做什么?你又在做什么?” ...
据民政部一项调查的数据显示,超过九成公众对慈善信息公开程度不够满意...
有人认为,足额纳税,正常消费,就是我为这个社会做的慈善。你对此认同吗?...
评议员李清找认为,从食品到医药表明,民众对慈善的不信任源于不信任官员...
据民政部“慈善信息披露标准研究、应用与评估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数据显示,仅有不到三成的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较高,近九成受访者表示从未接受过慈善机构的信息反馈,超过九成公众对慈善信息公开程度不够满意。不止信息披露的渠道不畅,信息披露的标准也严重缺乏。调查显示,半数慈善组织未制定慈善信息披露标准或办法……
你信任身边的慈善机构吗?
在当前中国的国情之下,红十字会、扶贫基金会等官办慈善机构,还是最值得信赖的。毕竟他们有丰富的的救灾扶贫经验以及专业的工作人员。此外,官方背景、政府资金扶持也为做好工作提供了保障。
私人创办的慈善机构,一般都是当事人有自己的信仰,或有切肤之痛后创办的。他们更能发自内心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像李连杰遭遇印尼海啸后创办壹基金,王菲李亚鹏因女儿创办嫣然天使基金,都是如此。
任何慈善机构都是由人运作的,只要是人参与的,就会有截留贪腐的可能。所以,给慈善机构捐赠的话,我只捐物,不捐钱。尽管物品也有无法直达灾民的可能,但是在我们可控范围内,把慈善损耗降到最小的方法。
搞好民生是政府职责所在,我一介小民没有做慈善的义务。搞慈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能以非慈善的方式去做慈善。强迫人捐钱捐物,以所捐数额衡量人的善心等,都是在违背慈善的最基本要义。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慈善机构,运作方式基本都类似黑箱操作:财务不公开,只知捐款数额,不知钱花在哪了,也不知道机构的运作成本是多少,成本占善款的比例是多少。这没法不让人担心,我们所捐钱物是否真的用到了正途?
在美国,向慈善组织捐钱,哪怕只是捐些旧衣服,都可以要求减税。但在中国尚没有类似规章制度来保障捐款人的利益。虽说大家做慈善不求回报,但没有相关保障,会给人一种“爱捐不捐我又没求你捐”的感觉,很打击民众做慈善的意愿。
做慈善,简单说就是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财物,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常上班,足额纳税,正常消费,就是我为这个社会做的慈善。换言之,我已经通过纳税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不会因为没做慈善而感到良心不安了。
没有人从心底反对做慈善,只是能力实在有限。每月工资到手,个税一刨房贷(租)一交信用卡一还,剩下的钱就得精打细算过这一个月,企盼老妈别病同学别结婚孩子别上补习班……作为月光族,我该是被慈善的,不该是做慈善的。
对慈善的不信任就是对官员不信任、对机构的不信任的一种缩影和反应。不是不信任,是他们不值得信任。从食品到医药经历了种种事件,老百姓会有信任感吗?[详细]
陈光标事,可以放到更大空间去讨论,比如中国民营企业家为何一定要与官“勾结”,高调慈善的背后成因等。对陈光标个人的事,没兴趣,也不想对他求全责备。[详细]
陈光标要宣扬,激励别人,那么你做的要经得起核查。需要透明:何时何地给了何人多少现金/实物援助。让人事后知道,你在那里确实做了你告诉别人的那些事情。[详细]
日本地震中也有类似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行为,这个在日本叫买名。用钱来买名气,打着慈善的名义,为了小九九而行善。但也不能全盘否定,行善部分还是要肯定。[详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