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啃《西学略述》与《格物入门》等数本古籍,在比对研究中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英国传教士艾约瑟“脱稿
口译
告成”的《西学略述》(1886成书),
“卷七,光学,七十六”
记载如下:
“考千里镜则当中国前明万历初年(即1573年)
,
英人与荷兰人皆已有用之者。究未悉创始于何人(不知是谁发明的)
。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意大利人加利略闻他国造有千里镜,遂师心自用,创制一具。以铅为筒,筒之本末两端各置一镜,本端为映大镜,末端为取像镜,使之遥遥相照。”
瞧,传教士艾约瑟的这段记述直接否定了伽利略于1609年最早发明望远镜的说法,而且,还称不知望远镜发明者始于何人。
这可是又一个证据,可以补充进笔者关于望远镜起源的考证中去了,详见:《西方发明望远镜的故事被拆穿,原来这也是华夏的发明创造呀》
西史叙事中,瓦特“发明”(改进)蒸汽机的时间是在
1776年
。
《西学略述》“卷七,气质重学,七十八”记载:
“当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英人瓦得始创制以水气运机之器。”
《康有为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中收录《请以爵赏奖励新艺新法新书新器新学设立特许专卖折》亦记载: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
英人瓦得
创水气运机之器,铁路、轮船皆由此出。”
二者时间相差了整整七年,看来这“瓦特”也有问题,十有八九又是一个托名的人物。
关于重学(物理分支),《西学略述》“卷七,七十六、七十七”编造了古希腊人亚奇默德(阿基米德)的故事,并称重学乃是阿基米德创立的。
“当中国秦政之世,希腊人
亚奇默德(阿基米德)
创立重学。”
而《康有为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中收录《请以爵赏奖励新艺新法新书新器新学设立特许专卖折》却记载:
“重学则自明万历时,意人加利略
考得物坠下之迟速由地之吸力……”
也就是说,康有为引述的这段西洋人资料显示,西方重学源自于伽利略,是伽利略创立的。关于重学的发端,一不小心又开始互相矛盾了。
为了让阿基米德创立重学的故事更加逼真,传教士艾约瑟还杜撰了敌国攻城、西西利国防守的那个广为人知的故事:
“时
西西利国滨海建都
,与
邻国
构怨相攻,
邻国
遣兵驾巨舟,进逼城下,人皆洶惧。王命亚公(国王命令阿基米德)制械抵御,亚公乃依重学之法,
制大铁钩一具,钩取敌船
,举而覆之。由是,
亚公重学之名大著
。”
对比现行西史中有关阿基米德的故事可知,原来的
“西西利国”
被改成了
“叙拉古国”
,原来不知是哪一国的
“邻国”
被改成了
罗马共和国
,原来的
“一具大铁钩”
被改成了
“起重机”。
此外,为了突出阿基米德的聪明才智,还增添了投石器(抛石机)、镜子聚光的桥段故事,也不管镜子反光究竟能否点燃帆船主帆。
关于光速的测定,《西学略述》“卷七,光学,七十六”如是记载:
“丹国人罗美耳
,查得
光每分时行三千万里
(居然是中国的度量衡——里),是日光下射八分时,即至此地球面上。”
此处的丹国,应指丹麦。光每分钟行三千万里,即每分钟行1500万公里,换算过来便是光速为每秒25万公里。
很诡异,测出的光速竟然是个整数。
这个
“丹国人罗美耳”
究竟是何人?
结合1903年版的《西学关键》和现行西史来比较一下。
《西学关键》卷五,光学三:
问:
光行迟速何如?
答:
光行奇速,一千七百五十五年(1755年),
学士雷梅尔计一秒钟光行三十万八千零四法,约周地球八次。
近有二学士,一名裴邵,一名哥尔呶,殚精推算与雷说(雷梅尔之说)稍殊,然亦不甚悬。
很显然,《西学关键》中的学士
“雷梅尔”
便是《西学略述》中记述的丹国人“罗美耳”。
现行西史中,丹麦天文学家奥勒·罗默(OleR?mer,1644年9月25日-1710年9月19日),于1676年测得光速为每秒22万公里。
这个丹麦天文学家罗默是最接近《西学略述》所记述的丹国人“罗美耳”、《西学关键》所记述的学士“雷梅尔”的。
但三者测得的光速,却分别是每秒25万公里、每秒三十万八千零四、每秒22万公里。并且,现行西史中罗默测定光速的时间是1676年,《西学关键》中的学士“雷梅尔”测定光速发生在1755年,二者相差了整整79年。
此外,《西学略述》
“卷七,光学,七十六”
一面声称光速为每秒25万公里,一面却又说太阳光只需八分钟即可抵达地球,这里显然犯了常识性的错误。
地球距离太阳大约为一亿五千万公里,若光速为每秒30万公里,则阳光抵达地球所需时间为500秒,即约为8.3分钟;
可如果光速为每秒25万公里,则阳光抵达地球所需时间为600秒,即为10分钟。
敢问,这就是所谓的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光学知识???
《西学略述》“卷七,重学,流质重学,七十六”记载:
“前明崇祯末年,意人
多利遮里
乃潜究水何以能沿吸水管而上行,因得缘吸水管中风气先经人以法取去,其间水面既无压力阻碍而管之四外,井水皆有风气下压,管中之水自必有上行不止之势,外此(此外),
风雨表亦是多公(指前述意大利人多利遮里)所创制。”
这个崇祯末年的意大利人多利遮里是谁,查不到半点信息,推测应该是一个杜撰的名字,而后被弃之不用,因为在现行西史中,风雨表的发明桂冠早已戴在了牛顿的头上。
《康有为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收录《请以爵赏奖励新艺新法新书新器新学设立特许专卖折》中记载:
“英人奈端(即牛顿)
考得抛物,并水与液质流动及物相摄引之理,
创为风雨表。”
《西学略述》“卷七,医学,八十一”记载:
“希腊医士实应推希波拉底(此时,还不叫希波克拉底)为巨擘。希公生当中国春秋(元始前770-元始前476年)末时,其所著遗之书计七十有二册,今则放失者多,如其医学箴言一书(是本书,不是简单的誓词)古今为之注释者一百三十七家,其法针灸兼施,不惜流血。”
根据这段记述,推测大概率是艾约瑟杜撰了希波克拉底的故事。不过,那时的人名还叫“希波拉底”,而不是“希波克拉底”,并且出生年月与现行西史也对不上。就算以春秋时期最后一年元始前476年来算,也与现行西史中所称的希波克拉底的出生日期元始前460年相差了16年。此外,奇怪的是,其医学箴言一书号称有137家为之注释,居然没有一本流传下来,而且还采用了中国针灸的放血疗法。
也就是说,在1886年,传教士们就在动脑筋抢中国的针灸了。
显微镜,堪称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不但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还有益于医学疾病治疗。它将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于人类视野,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至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
在西史叙事中,最早的显微镜出现于16世纪末期的荷兰,是荷兰人制造的。其最初的发明者有两人,一位是荷兰眼镜商
亚斯·詹森
,他于1590年左右发明了显微镜。另一位是所谓的荷兰科学家
汉斯·利珀希(
HansLippershey),也在1590-1595年左右发明了显微镜。
二者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不过,并未用显微镜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也没有意识到显微镜的巨大使用价值。
最早利用显微镜从事“科学观察”的,是另外两个人。
第一位是意大利科学家
伽利略
,据说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种昆虫后,第一次对该昆虫的复眼进行了描述。
第二位,是荷兰亚麻织品商人
安东尼·列文虎克
(1632-1723年),据说他自己学会磨制透镜,第一次描述了许多肉眼所看不见的微小植物和动物。
由是,这位荷兰代尔夫特的亚麻织品商人
安东尼·列文虎克
被誉为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西学略述》“卷七,植物学,八十”记载:
“当中国前明中叶(明代中叶,约1460-1552年),侨寓英京(英国伦敦)之和兰(荷兰)国人罗贝勒首创有草木原委类分一书。至
前明鼎革时(约1644年,朝代更迭),英人格路復(格鲁夫)创以显微镜
,窥分植物枝干内之经络、质体……”
将此段文字记录与上述有关显微镜发明的西史进行比较,可以发现,1886年时传教士艾约瑟声称的显微镜发明者是
英国人
格路復(格鲁夫),而不是什么荷兰人亚斯·詹森、汉斯·利珀希。
不仅如此,发明显微镜的时间也明显对不上,现行西史宣称是1590-1595年之间,而《西学略述》中记述的发明时间是1644年左右,二者相差了49-54年。
不仅如此,这个英国人格路復(格鲁夫)也查不到半点人物生平信息,估计是传教士艾约瑟虚构的一个人物,就是用来抢夺中国人黄履庄有关显微镜的发明权的。
黄履庄恰好出生于1656年,这虚构的英国人格路復(格鲁夫)“发明”显微镜在1644年左右,只比黄履庄早了那么一点点。
《西学略述》“卷七,几何原本学、算学,八十一、八十二”记载:
“几何原本学。此学为希腊人所创,如他里斯(泰勒斯)、布大哥拉皆精此学。……传言
布公(即布大哥拉)初求得勾股三角形
……至耶稣未生之前三百年,有希腊人名曰欧吉利德(欧几里得)所著几何原本一书……”
1886年时,原来毕达哥拉斯还叫“布大哥拉”,而不是“毕达哥拉斯”。而且,他辛辛苦苦求出来的结果,居然是“勾股三角形”,求出这个勾股定理后,他干嘛了呢?自谓得有神助,遂杀百牛而献祭焉。——这是一个数学家干的事,还是神学家干的事?
再来看欧几里得,《西学略述》中记述,其生年在耶稣未生之前三百年,即元始前300年。现行西史中,欧几里得出生于约元始前330年。两者相差了整整30年。
《西学略述》“卷七,算学,八十二”记载:
“近泰西笔算率多以号字志数,其法自左而右。”
也就是说,近代西方才开始以号字“志数“,那敢问以前呢?以前用的是什么表述方式?有吗?
花旗国传教士、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丁匙良(WilliamAlexanderParsonsMartin,1827年-1916年)于1866年
编译
了《格物入门》一书。书中“第七卷,算学协助格物,小引”中称
“利氏几何原本”,
一不小心就说漏了嘴,正常而言,他应该说
“欧氏几何原本”
才对。
再来看看有关代数学方面的内容。
《西学略述》“卷七,代数学,八十三”记载:
“英人棣麽甘(德摩根)著有代数一学。近英之伟烈亚力译华文兼作一序,并于卷首考当中国六朝时希腊人丢番都以此学名世,而印度人亦多精于此学。……至泰西代数一学,乃
天方国人默罕徧(遍)谟撒
得自印度,传布欧洲。西人习便流行至今,迨
中国前明嘉靖末,法人肥乙大始创定以字代数。
……此学初入中国,名曰借方根。
后伟烈氏译华文时,与华士李善兰酌商,因更名之曰代数学。”
1859年,李善兰和伟烈亚力翻译了一本《代数学》(原名ElementsofAlgebra),原著作者据说者AugustusDeMorgan(德摩根)。
那么,西方的代数学从何而来呢?
传教士艾约瑟声称,泰西代数一学,是“
天方国人默罕徧(遍)谟撒
得自印度,传布欧洲”。
这
“默罕徧谟撒”
是谁呢?
现行西史叙事,波斯数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
阿尔·花拉子模
(英语:Al-Khwarizmi,约780-约850年,拉丁名阿尔戈利兹姆【Algorismus】)是“阿拉伯代数学之父”。
这怎么有点对不上呢?
即便是
阿尔·花拉子模的阿拉伯全名,——
阿布·阿道罗·穆罕默德·伊本·穆萨·阿尔·花剌子模(AbuAbdullohMuhammadibnMusoal-Xorazmiy),也不太一样啊。
而且,二者的国籍并不相同,一个是波斯人,一个天方国人。
何谓天方国?
天方国,即今日沙特之麦加,在古时,一直是一个国家,且与华夏往来频繁,留下的记录也颇多。
《明史·西域传四》有云:
“天方,古筠冲地,一名天堂,又曰默伽。……宣德五年,郑和使西洋,分遣其侪诣古里。闻古里遣人往天方,因使人赍货物附其舟偕行。”
《方舆纪要》卷六十五,亦云:
“天方国在西域之西,……明宣德中,其王遣使入贡。”
注意,阿尔·花拉子模是唐朝边民,是登记造册的,学习也是在大唐,其上课随手记下的笔记(就与诸位上数学课时记下的笔记一样),就成了阿拉伯的“代数学”。
再次重申,阿拉伯数字已经被证明是大唐数字、中国数字,详见蓝丽蓉教授论著《雪泥鸿爪溯数源》一书,蓝丽蓉教授因此荣获世界数学史最高奖。
《西学略述》“卷七,代数学,八十三”还提到了“
嘉靖末,法人肥乙大始创定以字代数
”,这与《畴人传四编》中引述的王韬所著“西学原始考”并不相同:
“肥乙大,法兰西人。当
明万历十八年
,究明代数学,以西洋二十六字母代数目字。不论已知未知,具可推算。”
一个是嘉靖末年,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一个是万历十八年,即1590年。二者相差了24年。
不巧的是,1590年时,西洋26字母尚未诞生。
即便到了1886年,西洋字母也只有二十四或二十五个,又或三十、四十个,26个字母尚未完全固定下来。
《西学略述》“卷一,训蒙,字母,一”记载如下:
“字母之数,则各国率有多寡,或为二十四五,或为三十四十不等。”
关于
代数
,其早期的真正含义与现在的解释大为不同。
现在提及“代数”,一般而言,是这么阐释的:
代数(Algebra)是由算术演变而来,用有字符(变量)的表达式进行算术运算,字符代表未知数或未定数,是研究数、数量、关系、结构与代数方程(组)的通用解法及其性质的数学分支学科。
“代数”作为一个数学专有名词、代表一门数学分支,在中国正式启用,最早是在1859年,即清代数学家李善兰和英国人伟烈亚力共同翻译了英国人棣么甘(德莫根)所写的一本书,译本的名称就叫做《代数学》。
笔者在花旗国传教士丁匙良于1866年所著《格物入门》“卷七,算学,小引,二”中找到了这么一段有关代数的记述:
“所谓代数,即以字代数
,
用春夏秋冬及天干地支是也。义与数学相同,而其用为更广,盖以数而沾沾计算不免挂一漏万,若使以代数,则一字兼包多数,故格物而无代数,难臻精细。
”
上述代数的含义,显然是中国的代数。
而这个代数的计算方式,恰恰与华夏传统的代数相同,李善兰及其之前、之后的中国数学家在各自的著作中经常使用。
例如,李善兰所撰《则古昔斋算学》“十二,回求一,一”,可以发现其中的算式中有“天的八次方”、“甲的六次方”,还有天、地等未知数。
《古琴古研斋算率》“五种”,清黄宗宪编,清光绪二十二年古梅城知足堂刻红蓝印本,书中
“容圆七术,卷上,第五术之前术,二十四”
所载,亦可见
未知数设为“甲乙丙丁、子午辰巳”等天干地支。
《梅氏丛书辑要》六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二卷.清.梅文鼎撰.清乾隆二十六年刊本,书中“卷二十一,平三角三,十三、十四”在阐述平面三角形时所使用的也都是天干地支,用以代数。
由是可见,当把中国用以表示已知数、未知数的“天干地支”、“春夏秋冬”等替换成字母XYZ、ABCD,并将中文数字替换成“1234”这样数字后,在将中国的加减符号“掐尾去头”稍作改变,而乘除号保持不变,在将分母、分子顺序故意倒置过来,与华夏相反以显示不同,在将中国的竖写方式改为横写,中国从右往左,西人便颠倒一下,从左往右……
如是种种,故作繁复、故作不同,终于得到了西方所谓别具一格的“代数”。
只可惜,XYZ等字母并不具备“天干地支”那般更广的含义,正如传教士丁匙良所言,“以(汉)字代数,用为更广,盖以数而沾沾计算不免挂一漏万,若使以代数,则一字兼包多数”也。
窃以为,明明是三维立体的东西,被西人这么一改,硬生生降了一个档次,变成了二维平面的内容,呜呼!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