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圣旨用绢帛材质制作,因年代久远颜色变得有些黯淡,圣旨的一些部分也出现了磨损。绢帛上是一排排整齐小楷,末尾落款是“嘉靖四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即公元1565年)。
据临漳县文史专家黄浩介绍,这道圣旨开头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而非古装剧中常见的“皇帝诏曰”。在古代,皇帝对下级发布命令的文告称为“诏书”,除“诏书”之外还有“制书”。“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一般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之意的时候,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
周氏后裔周家兴说,据家族里老辈儿人说,周家曾有过多份圣旨,但现在只保存下来这一份原件,代表了家族荣耀,所以周家一直妥善珍藏着。
此外,周家原来还有一道给周国孚的哥哥周邦毓的圣旨,内容是嘉靖皇帝褒扬周邦毓孝道,但目前已没有了圣旨原件,只有圣旨照片。
据史料记载,周邦毓字秀甫、号泗台,天性朴实温良,践行孝义。幼年在临漳县一家私塾读书,20岁为县邑庠生员,26岁先后为河南睢州、汝宁府信州罗山县训导(训导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圣旨是周邦毓任职训导期间收到的。
延伸阅读:
圣旨的读法:“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被乱断句
在中国古代,帝令并不都称为“圣旨”。据《中国圣旨大观》一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别称作“命”、“令”、“政”,直到宋代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圣旨的开头语也不全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历朝历代各有其别:唐朝时,圣旨开头语多是“门下”两字,因为圣旨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元朝时期的圣旨开头语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作为圣旨开头语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出现于圣旨中,始于明朝。“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并不是时下影视作品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读法,其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详细]
河北发现罕见明代万历年间圣旨 长达3.6米
圣旨距今已有410多年,整体长度达360余厘米,保存大致完好,非常罕见。
该圣旨原件为青黄两色绢本,通体有织锦云纹,长度达到360余厘米,宽度约为33厘米。两头无轴,略有破损,但字迹清晰可辨。圣旨前端为青色绢布,上有银色双龙围绕“奉天诰命”四字。正文内容大意为皇帝感激这位名叫孙维城的官员及其家人为国尽心尽力,赞扬孙维城为国事日夜操劳,表扬其成绩显著,敕封其为山西布政使。文中列举出孙维城历经十三任官职。颁旨时间为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初二。
圣旨全文700余字,字体为风格端庄的小楷,气度雍容,圆润飘逸,圣旨整篇布局工整严谨,跌宕有致,字迹笔画突兀。圣旨中段及末端均盖有皇家“制诰之宝”和“广运之宝”的方形印章……[详细]
重庆发现光绪年间石刻圣旨 或为表彰官员修路
2012年3月下旬,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冷水沟的半山腰处,一名老师意外发现了一面石壁上,刻有“圣旨、光绪二十五年”等字样。当地村民表示,虽然从小就见过这面石壁,却不知壁上“圣旨”的来历。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表示,石壁摩崖刻圣旨,一般是表彰一些地方官员的功德。
发现“石壁圣旨”的,是重庆商务职业学院的教师贾曦。贾曦说,他每天下课后,习惯到山路上走走。3月19日,他与往常一样爬山,无意间发现这面“石壁圣旨”。“光绪二十五年,距今有100多年了。”他认为可能有历史价值,便用手机拍了下来,发到微博上……[详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