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上映5天,纪录片《南京》就在成都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纪录:第一次在蓉享受商业大片待遇的纪录片、5天内观影人数最多的纪录片、流泪指数最高的纪录片……5天,30多万元,成都观众用这个令人惊叹的票房成绩来证明他们对该片的喜欢和支持。
影城老总孙云昨日告诉记者,将让《南京》享受到超过商业大片的待遇,放映档期延长到2个月。“哪怕只有一个观众买票,我们也会为他(她)放一场。”
幕前 银幕血肉横飞 影厅哭声四起 昨日下午2时20分,记者在太平洋影城9厅看到,尽管不是观影黄金时间,《南京》还是吸引了十多名观众前来观看。近90分钟的看片过程中,影厅不时响起抽泣声,看到日本老兵笑着回忆当时屠杀中国战俘的情景时,一个小伙子甚至大声痛骂起日本兵的冷血。
影片开场,先用了一组镜头展现战前的南京人民的幸福生活:女学生们灿烂的笑脸、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踢石子游戏、白色的天鹅在湖里悠闲地游水……然而,这美妙的一切在1937年被打破。一位亲身经历过那段噩梦般日子的老人如此描述:“那天吃过午饭后,天上飞来6架飞机,前面三架银灰色,后面三架深灰色。飞机朝地面俯冲下来,发出恐怖的呼啸声,街上的市民四下逃窜,整座城市陷入一片恐慌。目击了这一过程的一位西方人在日记中写道:“炸弹如大雨倾盆,南京遭受三场大空难……百姓血肉横飞。”
片中,珍贵的镜头再现了日军屠城的暴行,南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有人被烧得面目全非,有个女孩头颅未被砍断,颈椎处出现一个明显的三角形缺口,露出森森白骨。还有一张照片,抓拍到日本军人挥刀砍向一个中国战俘时,战俘脑袋飞离肩膀的瞬间。与这些惨状相对应的是,日本拍摄的庆贺占领南京的战争宣传片,挥舞大旗的日本兵站在山坡上兴高采烈。多年后,《南京》的镜头对准日本老兵时,他们苍老的脸孔上,依然看不出是忏悔还是激动。
幕后 张纯如讣告“孕育”《南京》 《南京》很特别,它是一群老外用第三方的角度再现的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据该片出品人、美国在线副总裁泰德·莱昂西斯透露,他之所以投资200万美元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是因为2005年的圣诞节,他在翻阅《纽约时报》时看到一则讣告: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在完成《南京大屠杀》一书不久后自杀。莱昂西斯看完报纸后随手把它放进废物篮里,但张纯如的讣告一直露在外面。“每次经过这份报纸,她的眼睛始终盯着我。”随后,他购买了张纯如的书,并阅读了《拉贝日记》,“我看完这些资料后完全惊呆了,没想到在上世纪30年代还有这样的兽行发生。我觉得张纯如的眼睛在告诉我,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所以我拍摄了这部电影。”
据悉,《南京》主要围绕以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美国女传教士明妮·华群为首的15个驻华西方人展开。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运用他们在南京的影响力,于1937年12月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中国人的安全。拍摄过程中,工作人员花了2年时间辗转多国,采访了近8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当年的日军老兵,从6个国家收集了各种影像和文字资料。其中包括一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录影带,这一直接表现日军暴行的内容被评为“《南京》中最让人背脊发凉的片断之一”。
日本老兵让导演心寒 导演比尔·古登泰格告诉记者:“我很遗憾,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日本发行商向我们购买发行权。拍这部影片的时候,也有很多让人感到意外的地方,我们在日本一个和平组织的帮助下,联系了250个老兵,结果只有3个老兵表现出有悔意。我问一个日本老兵,在南京时最难过的是什么事?结果他的回答是"天太热,没有水喝"。”据了解,当初在日本拍片时,就有几名日本的助理制片人因为来自朋友和家人的压力而中途离开了摄制组,剧组一位日本演员还收到过死亡威胁。
本地扫描 影城留言板供不应求 从8月31日上映以来,成都观众对《南京》表现出了极大的观影热情。记者昨日从本地各大院线了解到,仅仅5天时间,已有数万成都观众观看过《南京》,总票房高达30多万元,仅太平洋一家影城就达到了10万元的票房,这个票房成绩连一些商业大片也难以企及。据太平洋影城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影城大厅推出3×2.5米的留言板,供观众抒发感受。以往的影片用一块足够了,但这次不到4天时间,影城已经换到了第三块留言板。记者昨日看到,观众们在板上留下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远离战争,珍爱和平,回归人性真、善、美”等话语。
据了解,成都的许多影城都为《南京》安排了足够的场次供市民观看,在太平洋影城,《南京》更是享受了商业大片的待遇。影城共为《南京》排了5个厅,包括最大的文艺厅。一般影片最多上映十多天,但太平洋影城却决定将《南京》上映档期调整到2个月。影城孙总透露,这几天,还曾有两个日本留学生怀着忏悔的心情前来观看《南京》。
记者 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