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程奕 编译
![]() |
刊于1964年某期《新闻周刊》上的一张交通事故照片成为沃霍《绿色撞车》的创作来源,他给出了这样的欣赏提示:“一遍一遍重复地看场景,感受不会相同。”
美国战后艺术在拍卖市场持续火爆,本周三佳士得现代艺术品晚场拍卖总成交额达3.85亿美元,这一数字仅次于去年11月间进行的印象及现代主义画作拍卖专场而居于总成交量历史排名第二。当安迪·沃霍的《绿色撞车》以超出估价一倍的近7200万美金的成交时,也“撞”开了佳士得拍卖的新纪录。
为何沃霍创作的那些交通事故、种族暴力题材的灾难系列作品竟能如此受到追捧?那些恐怖的场景实在不适合被买家们用来装饰自家客厅。
从这次拍卖结果可以认定,沃霍作品市场中曾经不广为人们关注的题材也重新被挖掘而成为新的议论点。有意思的是收藏者如此力捧,是基于他们已经洞察到了这些连续的可怕的灾难场面和光鲜的名人之间存在的关联性。1962年在梦露死后的第二年沃霍开始了名人系列创作,包括第一夫人杰奎琳。“我想是那些空难,报纸上成天‘129人遇难’之类的标题,让我意识到所有正在表达的对象最终会在这个地球上消失。”1964年的一次采访中沃霍说出了他的创作动机,“一遍一遍重复地看灾难场景,感受不会相同。”既然沃霍曾给出这样的欣赏提示,那么这样的作品挂在客厅也未尝不可。他的这一创作基于同年刊登于《新闻周刊》上的一张交通事故照片而进行。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非西方国家的收藏者,来自中国、韩国、印度等地的新贵们越来越看好现代艺术作品,他们往纽约、伦敦、迈阿密、巴塞尔等主要的艺术品市场倾入大量金钱。这也表明了对顶级现代艺术品的需求已蔓延到了全球。就在本周二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举行的战后艺术品拍卖会上,马克·罗斯科创作于1950年的《白色中心》刷新了之前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创下的成交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