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学扩招,高校中农村生源比例在上升,但名校中的农村生源比例却在下降。农村孩子在社会竞争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少之又少。名校学历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最重要的敲门砖。考入名校是他们艰难的成功路上残存的阶梯。但现在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考入名校,获得上升通道,直至推动社会良性发展之路正越变越窄。
“占坑班”被认为是北京市“小升初”的“头号天敌”,花费可达10万元...
农教育是不折不扣的公共品,任何权力都不应凌驾于教育公平之上...
资源分配失衡,体制弊端左右。农村孩子并非是输在了智商上...
教育不公的根基在于社会基础环境上的不公。教育机会应留给所有人才...
1978到1998年,北京大学新生中来自农村的学子比例约占三成,而从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孩子只占一成左右。在清华大学2010级的学生中,农村生源也仅占17%,而在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户籍考生的比例是62%。“30年过去了,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基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农村家庭很难专门拿出钱投入教育,从学前开始,农村孩子就和城市的孩子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很多名校在大城市的招生人数比在高考大省多出几倍。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孩子无力购买更多的教育服务,教育培训市场也不会在农村投入更多的资源。各种各样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途径在农村少的可怜。
城市学校的教师、教育设施都明显好于农村学校,这种差距贯穿基础教育到高中教育阶段都是如此。农村孩子的学习潜力很难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高中教育是升入名校的重要环节。但优质的重点高中学费昂贵,农村优秀学生可能无奈去学费低、但师资力量弱的普通高中学习,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一些农村孩子本来已经考上重点高中,但很多家长觉得培养一个大学生成本太高,而且竞争的前途不明朗,反不如到技校学门手艺。孩子自是难进名校。
在今年河南省62名被直接保送到清华和北大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来自县级或乡镇高中。通过“体育特长”、“文艺特长”进入名校的农村孩子也是少之又少。
农村孩子家长很少关注自主招生。自主招生试题中的很多应用性题目,“很多农村的孩子之前那个名词听没听说过”。此一途径对农村孩子来说不现实。
光怪陆离的社会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单靠知识很难改变命运。很多农村孩子很早就放弃了通过受教育改变命运的尝试,但其他途径更艰难,机会更渺茫。
农村孩子命运向好的转折点,进名校是最宝贵的机会。城市孩子借助竞争优势更容易进入名校,之后两者的发展环境更有天壤之别,只会加剧社会凝固。
农村孩子机会越来越少,城市孩子优势越来越大,两级分化只会加大,带来的社会负面情绪也会越来越大,忧郁而又暴躁会“饥不择食”地找寻突破口。
上大学,特别是上名校,曾在改革之初使“寒门英杰辈出,是那个时代最温暖人心的变迁”。这条通道越来越窄使本就处在竞争劣势的农村孩子难以出头。
社会阶层愈加凝固,两极分化触目惊心。没有势均力敌的利益集团互相博弈,一家独大只会加深社会的不公。弱者更弱,赢家通吃,社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