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代表的一句“贞操是女孩给婆家最贵重的陪嫁”,使“贞操”这个上世纪用词再度成为热词。中国人的处女情结由来已久,很多人都把拥护贞操观作为一面道德大旗,用处女膜把人们隔成两群:膜里的道德高尚,膜外的没羞没臊。但真到自己做的时候,又很少有人把贞操留到结婚那刻。贞操的双重标准,成了虚伪的道德外衣。
在讨论贞操问题时,八成人要求别人守贞。但其实,1/3的人有多个性伴侣...
有贞操不代表纯洁,你说《山楂树之恋》纯洁?那叫单纯,是时代给憋的...
我们不歧视守贞的举动,也不应歧视失贞的行为,更要反对用贞操挟持婚姻...
文化评议员朵兰说,在道德普遍沦丧的时代,能保留精神上的纯贞才是王道...
当守贞支持者与婚前性行为支持者比例相当,并且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完全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时,贞操这枚安放于远古期的炸弹却被重新引爆。贞操: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传统道德。对于这个词所引起的各种暴跳言语和反应,更像是对旧时光的缅怀或者是意淫。
你是否同意破除“贞操”的观念?
人们往往把贞操与纯洁挂上钩,形成“处女膜=贞操=纯洁=好姑娘”的既有印象。这里要区分一个概念:单纯≠纯洁。《山楂树之恋》里的静秋是单纯,她有贞操,只是因为还未经世事;《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身为妓女,依然憧憬美好的爱情并为之献身,她是纯洁的。
爱一个人需要意愿,更需要能力。而无论意愿还是能力,都与那层膜无关。客观上讲,只有经历过一两次恋爱,甚至与人生活过,才能真正明白相处是怎么一回事,否则就像歌词说的那样,相爱容易相处难。相爱是意愿,相处是能力。意愿+能力,才能构成真爱。
一个简单的道理,处女不比非处女更会疼人,更会照顾人。一个家庭的幸福,取决于两个人的性格相合,对未来有相似的预期和世界观,跟有没有那层膜没半毛钱关系。相反,有些女人以贞操为要挟:“我都把最重要的给你了你还对不我好你是人吗?”是男人都烦。
处女比非处女更会教育孩子?更善解人意?更会理财持家?恐怕最古板的卫道士都不会同意。贞操是个人选择,我们尊重守贞到结婚的,也尊重为爱情献身的,这都是个人选择。每一个现在的良母都可能是曾经的校花,贞不贞洁生下的孩子也没啥差别。相信科学吧。
剩男很多,多到成了个社会话题。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得问啊:怎么还没找个对象啊?哪个男人愿意承认自己不讨女人喜欢,找不到对象呢?只能说:“女人都不贞洁了,我才不要她们呢!”贞操是男人堂而皇之的挡箭牌。
剩女很多,多到成了个社会话题。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得问啊:怎么还没找个对象啊?哪个女人愿意承认自己因为各种原因,岁数不小了还是处女一枚呢?只能说:“不是没人要,是我不要他们。”贞操是女人名正言顺的遮羞布。
贞操观源于中国古代,在那时,女人守贞是不容商量的事,社会舆论也一边倒地赞扬贞洁烈女。贞操观的动摇乃至解体,是最近十几年的事。一种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强求每个人都认识到贞操是对人的禁锢。
上边几位都别放毒了。女人婚前就该洁身自好,这不是什么陈规陋习,而是每个女孩子都该恪守的准则。随着时代的进步,丧偶后不能改嫁的传统基本被摒弃了,但婚前保持处女之身,当做嫁妆献给丈夫,是天经地义的美德,值得大力颂扬。
废除“贞操”观?观念是能人为废除的吗,只有时代说了算。其实“贞操”在90后眼里早已算个屁了,只有我们这些用过了的人才瞎操心。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啊![详细]
讲贞操是应该的,但如果过分强调贞操,又回到古代,有性别歧视之嫌。女子失去贞操,不一定是放纵的结果,原因很多。这个明星调解员,为什么不强调男人的贞操?[详细]
这是个令人愤怒的话题,在这个时代,谈论贞操这种事儿就像谈论理想、谈论纯洁的爱情一样令人沮丧——在道德普遍沦丧的时代,能保留精神上的纯贞才是王道。[详细]
现在很多女孩脑海中都没有贞洁的含义了,再这样下去新华词典要删除“贞洁”一词了。试婚试性,能试出什么?长此以往,男同胞要找处女只能去幼儿园排队了![详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