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奖乱象奔流,不舍昼夜,一是因为主办方挟公权力与公信力牟利,二是“迷恋”奖项的人催生需求的土壤。于是由春始到年中,自盛夏至隆冬,评奖闹剧此起彼伏,买卖几方乐此不疲。因为得奖很稳很确定,标准自然很瞎很苍白。但大众不再很傻很天真,对结果的无奈上升到对公信力的质疑,于是虚无与犬儒丛生,全社会为之买单。
“停止活动3个月,没收违法所得5万元”...
“在我的生涯中,从没干过托人甚至拿钱夺奖的勾当,我觉得这太不要脸”...
14亿中选出10个“脊梁”要多大的胆识?敢接,又要多大的勇气...
有的评奖挟公权力与公信力,透支社会诚信,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理论上说,10个是从十几亿中选出来的。主办方敢捅“中华脊梁”这样的词,先别说信任,最起码你得让公众不怀疑。但当结果受到质疑,进而程序经不起推敲,甚至连名头都让人雾里看花时,只能说明评奖方失去了公信力。他们代表的已经不是十几亿人的利益,却还敢打着“中华”的旗号,问题是还真有人敢接。
这奖那奖,你是否还把它们当回事儿?
有些评奖已成体制分肥。 权力方上下其手,让你得你就得,“退了吧”还得罪人。被权力支配的评奖已非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优,而是掩耳盗铃的分配。
很多评奖可以运作已是不争的事实。评奖方拉人拉钱,得奖者收名收利。评奖几成逐利的买卖,你来我往,皆大欢喜。评奖变为交际,明星、学者俨然交际花。
若不是李承鹏,多少人知道“十大脊梁”这么一个奖项?既然是共和国的脊梁,为什么共和国的一份子如天外飞仙般被超脱。最起码的程序公正打酱油去了?
“听证达人”胡丽天,随机抽签次次“被选中”,七年里共参加19次听证会。利益锁定更加明确的评奖中评委人选可想而知。有些专家恐怕连“砖家”都不是。
评奖乱象带来恶性循环。起点不公正,结果不公平,人民不买账,主办方自然失去公信力。然后自娱自乐,公信力加速流失。最终利益集团化,失去社会共识。
评奖绝对是个系统工程,9800只是显性的成本。很多主办方本可以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做点正事儿,评奖乱象挤占了公共资源,其中有很多是纳税人的钱。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上级作出评估,确定奖励名额,结果难以服众,难以摆脱自身利益的考量,最终因兼顾利益而掉入搞平衡的泥潭不能自拔。
临近年终,由部门或行业牵头,科研成果、调研成果、先进个人、业务能手,乱评奖应运而生,成绩单粉末登场。各种大奖光彩夺目,无尽政绩闪耀辉煌。
“被肯定”是种普遍的心理需求。一个有公信力的奖项能满足人的自我实现,让创造进入良性循环。奖项能卖,自然有人直接会买,这是趋利避害的本能。
多不堪的年代里都有牛人,他们是山寨评奖千方百计要争取的托儿。但当评奖变得可疑,牛人被误会成“阉牛”,自是蔓延不信任的情绪,徒生深交流的壁垒。
没有公信力,没有公平、公正、公开,什么制度设计,什么先进规划,都是浮云!既然规则和规范都已道貌岸然,形同虚设,轻视甚至藐视它们便有了合理性。
德国工业设计奖“红点奖”特设“中国赛区”,标准与德国评奖有所不同,参赛要付出高昂的参赛费。当地一些华人说,中国企业参加是为了给自己“贴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