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已居世界第二位,坐拥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世界为之侧目。然,毛时代的人口红利已近尾声。超过10%人口已逾60岁,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老龄化国家。如何让一代老去的中国人在幸福中离去,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国家负有第一位责任。全民所有制是不是一句空话?庞大的国家财富会否用在老龄化人口身上,将是第一次考量!< p>
中国1.67亿老年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其中多数进入半不能自理状态...
在你设想里,理想的老年生活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东欧、日本、芬兰、德国,你觉得哪国经验最值得借鉴?...
中国养老的问题,目前最急需解决的是哪个方面...
据经济学家陈志武介绍,美国政府财政开支的73%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行政开支只占10%;而中国政府开支只有25.5%用于这些事业,与此同时,政府行政成本支出占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的30%,两者形成巨大反差。高额的行政支出必定会抑制其在民生方面的投入,而用于公共养老事业上的支出更是甚微。
你认为养老问题,谁该负起主要责任?
养老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钱的问题。养老困难,说到底是没钱养老。所以,足以应付日常生活的退休金,是能否安度晚年的第一要素。
老年人怕什么?生病。年轻人怕什么?父母生病。老年人不生病是不可能的,而医疗保障对老年人来讲,就是救生圈,救命稻草!
中国人讲究安居乐业,对老年人来讲更是如此。没有安稳舒适的住房,其他一切都是空谈。天伦之乐颐养天年,老有所居是基础。
我们常说人老了就变成“老小孩儿”了,所需要的其实也与孩子类似:有一块玩的伙伴和舒服的环境,以及照顾自己的监护人(儿孙)。
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13亿人口,尽管我们的GDP已经是世界第二,但人均收入依然不高。公允地讲,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享受到西方高福利国家的养老待遇,并不现实。我国国情决定,人人安享晚年目前还做不到。
我国的人均收入不高是现实,但政府并不是没钱。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中投入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的比例占到1/4,而美国同期的数字是3/4。政府对养老的财政投入太少,这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对养老的财政投入过少,与此同时,这为数不多的养老金,依然存在严重的监管不力问题。全国各地近年爆出了多起社保基金被挪用、侵占的事件。在养老金上寅吃卯粮,拆东墙补西墙,其隐患之大显而易见。
养老这事该谁管?很多人认为养老是自己的事,如果老来困顿也怨不得别人。其实,我们每个人正常生活依法纳税,政府有义务承担养老的主要责任。正因为大众“自己扛”的心理,使政府在养老上常年投入不够。
东欧国家的私有化进程中,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成为重要标志。有些国家将国有资产向本国公民无偿分配或转让股份,国民可以根据股价对目前持有的股份抛出或保留,这也变相形成了对日后生活的保障。
在芬兰,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便建立起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老人公寓,构建起“居家养老”的模式。对于适龄老人,政府会安排专业人员每周定时上门服务,对居住环境和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检测。
日本实行多重养老保障,全面覆盖所有国民。“国民年金”规定20至60岁的国民强制加入,“厚生年金”则以企业职工为主体也具有一定强制性。同时日本还有养老保险,但申请前提是必须加入前两种社保。
德国可谓是最慷慨的养老金制度国家。一位拿平均工资的普通全职工人退休后获得的养老金是工资的70%,并且在缴纳保险金时,雇主和雇员的缴纳费额只占总保险数额的3/4不到,其余都由政府补贴填补。
国家欠了“老人”和“中人”的债。这两代人年轻力壮时赶上计划经济,创造的财富除了少许生活费以外都被“必要扣除”了,承诺是“生老病死有依靠”。国家自然应该负责他们的养老...[详细]
——唐钧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这种所谓的福利,根源是相关部门的利益交换,而不是真正一心为老年人、为这个社会解决切实的问题。但如果不从民众利益出发,解决养老问题是很难的 ... [详细]
——朱庆芳 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