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的议程密度和政策深度,对国际受众而言存在天然理解门槛。如何准确传达中国两会政策和理念,外国记者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他们如何讲好中国两会故事?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问了外国记者一个问题:如何向国际受众解释“中国式现代化”这六个字?从记者们的生动答案中,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借助民生细节切入、直观数据、概念转译、本土化议题关联等手段,将中国故事转化为世界语言,在“中国叙事—全球议题”中寻找公约数,以跨文化传播的智慧构建起理解中国的桥梁。
01
民生细节切入:感知现代化的温度
斯洛文尼亚《劳动报》专栏记者莫伊察·皮塞克(Mojca Pisek)用“看得见的民生细节”向本国受众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比如便捷快速的公共交通(高速铁路、共享单车)、电子支付、公共基础设施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大城市因绿色转型而产生的“安静效应”(电动车)等。她在报道特别强调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带来的直观感受: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城市天际线,比任何阐述都更具有说服力。
《布隆迪经济报》记者库里约·本杰明说,他会从非洲受众熟悉的电子政务、数字经济切入,逐步延伸到中国的智慧城市等概念。
□ 2025年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娄勤俭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这是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02
数据支撑叙事:量化发展的维度
也门苏海尔电视台(Suhail TV)记者阿卜杜拉·阿里(Abdullah Ali)通过数据解码“中国式现代化”:“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率、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量化指标,可以让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发展情况。”当“中国式现代化”具象为“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升百分点”等具体数据时,国际受众就有了可以理解的锚点。
03
概念巧妙转译:寻找情感共鸣点
香港卫视澳大利亚籍记者麦子(Alex McCutcheon)站在人类共性角度,解读相关概念。他说,归根结底我们都是人类,有着相似的需求、渴望和恐惧。中国提出的很多发展理念与其他国家的人们都是相通的,只是有些表述听起来有些陌生,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例,我会转换为“按照自身价值观来发展”。这种概念转译的报道方式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激发情感共鸣。
04
本土化关联:构建认知的坐标系
利比里亚《新黎明报》记者林肯·G·彼得斯(Lincoln G.Peters)在报道中通过描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的进步,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为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他说:“我发现中国的物价并不昂贵,特别是农产品和食品价格实惠。这表明农业已成为推动摆脱贫困的重要引擎。中国脱贫攻坚创造的奇迹,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他进一步说,“在国际舞台上,我认为中国始终通过相互尊重、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与其他国家建立关系,将各国视为伙伴而非对手。我来自利比里亚,我们曾遭受西方制裁,且在诸多问题上遭遇西方政治干预,尤其在政权更迭方面。但中国政府从未将目光投向这些,而是专注于通过卫生、教育、农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援助以及人文交流(包括奖学金项目)改善利比里亚民众的生活。自2003年中利复交以来,中国已在上述领域持续助力利比里亚发展,其例证包括第14军医院、利比里亚大学、部委大楼等标志性项目。”
尼日利亚国家电视台记者帕特丽夏-埃萨米·卢巴(Patricia-Esami Lubba)则用“授渔哲学”来形容中非合作。她说:“关于现代化进程,我经常使用的核心理念是:中国扮演着教你如何捕鱼的引领者角色,而非直接将鱼交到你手中——你必须自主掌握捕鱼技能。”她以农业技术合作为例:“当中国专家帮助非洲改良木薯种植技术时,带来的不仅是产量提升,更是自主发展能力的自信。”
中阿卫视摩洛哥籍记者毕诺(Ayoub bechrouri)说他向国际观众解释“中国式现代化”时,通常会举一些接地气的例子,突出中国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比如,智慧城市和高铁的建设展示了中国如何在保留文化遗产的同时,融入尖端技术,创造出既现代化又具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重庆的地铁系统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将高科技交通系统与城市的陡峭地形相结合。
05
呈现方式多样:助力广泛传播
为了更好地向本国受众呈现中国两会亮点,外国记者采用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多样化报道方式,如面对面访谈、深度报道、短视频、直播等。北马其顿《新马其顿报》主编米尔科·日夫科维奇(Milko Zhivkovikj)坚持深度对话,“我们与中国同事进行了多次交流,为我的报道提供了宝贵视角”。库里约·本杰明则恪守新闻基本功:“手写笔记与录音设备并用的‘笨办法’,反而能捕捉到最鲜活的政策细节。”
毕诺通过短视频、Vlog以及撰写深度文章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他还计划通过直播,与受众直接互动,分享他在中国两会期间的经历,并讨论中国的治理和政策,让他们实时了解更多内容并参与互动。
和毕诺一样,很多外媒记者,如卢旺达时间网记者穆吉莎·克里斯蒂安(Mugisha Christian)、加纳通讯社的斯蒂芬·阿桑特(Stephen Asante)等,都表示他们的团队利用社交媒体,如推特(Tweets)、优兔(YouTube)以及短视频等多样平台与方式报道中国两会,因为推文简洁快速,让全球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中国两会最新动态;短视频直观生动,让海外受众直观感受中国两会的现场氛围。
从利比里亚记者用中国脱贫攻坚经验关照本国减贫战略,到摩洛哥记者借重庆地铁解码发展哲学,外国记者眼中这些生动鲜活的案例,让中国两会故事真正拥有了世界性。
这些多元化的传播实践印证:寻找公约数的过程,本质上是不同文明在平等对话中确认共同价值的过程。正如利比里亚记者所见证的——当中国援建的医院、大学、部委大楼在非洲大地拔地而起时,“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的发展现实。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4期
原标题:《跨越文化差 寻找公约数——外国记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诠释和传播》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马瑞(实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