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人一步的“松湖造”,在无人机领域出了一名“领跑者”

在低空经济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浪潮下,无人机技术正从传统的航拍、物流领域,向应急救援、城市管理等“硬核场景”延伸。

在东莞松山湖,一家“初出茅庐”的科创企业,正在以无人机技术创新打造应急救援的“中国样板”。

“通过将射频通信、智能调度、轻量化设计等核心技术注入应急装备领域,我们已经成为国内无人机系统解决方案的领跑者。”华松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松创新”)创始人徐剑飞介绍道。

从郑州特大暴雨灾害抢险到广东龙卷风灾后救援,从城市内涝照明到电网抢修保障,都有华松创新的身影。这家由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孵化、从松山湖成长起来的科创企业,有何过人之处?它在实战中的表现又如何?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01

从“负重前行”到“轻装上阵”:

无人机如何点亮生命之光?

其中,最小的装置仅有巴掌大小,安装的过程不过几秒钟,但在实战场景中,这样一个小小的装置足以让山区失联人员重新获得生的希望。

作为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应急装备事业部的核心成员,华松创新从一开始就将“实战化”刻入基因。

在2 024年4月广州龙卷风夜间救援现场,华松创新研发的智能无人装备在灾区持续运转,为武警部队提供了关键的夜间照明与灾情监测支持;同年6月大朗火灾救援现场,其装备再次成为电力抢修团队的“空中灯塔”……这些案例背后,是企业在通信算法、 散热设计、人机工程等领域的持续突破。

对于辅助救援人员开展抢险救灾工作而言,无人机从上至下的‘上帝视角’更加友好,而且照明角度的调整也更具机动性、更有优势。”徐剑飞介绍, 目前,华松创新研发的产品已纳入南方电网应急中心,并在全省被推广为“抢险作战重要装备保障”。

02

“听得见、看得清、连得上”:

搭建“低空”应急救援生命线

今年,有一支徘徊在松山湖“低空”的“巡逻队”火了。

作为全省第一支无人机消防救援专业队,成立于去年11月的东莞市消防救援支队无人机专业队(代号“蓝翼”),今年 在组建整建制无人机专业队的基础上,进一步依托现有骨干队伍与资源优势打造“地面+空中”立体化作战模式,推动消防救援从传统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转型。

而支撑这支新型通信作战队伍构建无人智能化作战体系的,除了各省市级实验室,自然少不了华松创新。

据了解,正在队里服役的五目镜头和小飞机用抛投器就是“蓝翼”与华松创新合作研发的产品,作用分别是快速平面建模以及传递对讲机等小物件,助力精准研判事故现场,节省人力物力。

“我们根据长期的现场作战经验提需求,地方企业发挥技术专长来实现,通过合作研发的方式采买企业的无人自主设备,能更快地将先进技术应用在消防救援中。”“蓝翼”副队长张松浩表示。

徐剑飞直言:“大湾区不仅是全球制造中心,其密集的电网设施、复杂的地形地貌、高频的极端天气,为应急机器人提供了绝佳的验证场景,是机器人企业最大的应用试验场。”

当前,华松创新的产品及其组成的解决方案已广泛用于低空经济中消防救援、警用执法、灾害抢险、水务检测、城管执法、电网运维等多个行业,让多种应急场景能够“听得见、看得清、连得上”。

目前,华松创新正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大应急”体系。

“随着工业机器人与应急场景的深度融合,‘应急机器人’的概念必将进一步发展,从行业应急,扩展到户外、家庭应急。”徐剑飞说,“通过为无人机充分赋能从而为“大应急”及智慧城市管理提供更多解决方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