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常常上思考:为什么我们总是喊累?为什么减负文件下了那么多,报表却越报越多,会议越开越长?基层减负,首先要读懂基层干部的"累"在哪里。我们的累,不仅是身体的疲惫,更是心头的重压;不仅是事务的繁杂,更是权责的失衡;不仅是形式主义的束缚,更是价值感的流失。
基层干部的累,首先来自"无限责任"与"有限权力"的严重失衡。安全生产、信访维稳、防汛抗旱、环境保护……哪一项不是"一票否决"?哪一项不是"属地管理"?我们像极了"背锅侠",出了事第一个被问责,平日里却连执法权都没有。曾有位老支书苦笑:"我们管得了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了。"某次环保督查,我们连夜排查辖区内企业,发现污染问题却只能上报,等执法部门来时企业早已关门走人,最后问责的板子还是打在乡镇身上。这种权责不对等的制度设计,让基层干部时刻如履薄冰。
其次,形式主义的"空转"消耗了大量精力。上级部门要求"工作留痕",我们就得把60%的时间花在填表格、做台账、拍照片上。疫情防控期间,村组干部每天要填报10余种不同表格,有的数据明明可以共享却要反复核实。一位大学生村官辞职时说:"我不是来当表哥表姐的。"更荒诞的是,有时为了迎接检查,我们得把做了的工作重新"表演"一遍。这种"认认真真走形式"的怪象,让基层干部身心俱疲。
再者,层层加码的考核指标压得人喘不过气。上级下达的任务经过市区层层加码,到我们手上时已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某地要求年内必须完成90%的改厕率,可老百姓传统观念难改,我们只能自己垫钱求着村民改,完不成就扣绩效。这种脱离实际的"数字政绩"导向,逼着基层要么造假,要么硬扛。
减负必须减到"痛点"上。首先要厘清权责边界,建立"乡镇权力清单",该由上级部门承担的责任不能往下推。当前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履职事项清单梳理,就是为了明确乡镇职责事项,这就是实质性进步。其次要重构考核体系,减少"一票否决"事项,取消没有实质意义的台账考核。某县将76项考核指标压减至32项,我们基层干部拍手称快。更重要的是要信任基层,减少不必要的督查检查。上级部门应当转变观念,从"找问题"转向"解难题"。
减负不是减担当,而是要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真正用在解决群众问题上。当我们不再熬夜补台账时,就能多走访几户困难群众;当我们不用应付重复检查时,就能多谋划几条乡村振兴的路子。减负的最终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找回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尊严,让基层治理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质。
乡镇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减负不是降低工作标准,而是清除阻碍奔跑的绊脚石。当我们真正读懂基层干部的"累",减负才能减到心坎上,基层干部才能轻装上阵,在广袤乡土间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周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