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和3月19日,上海博物馆对东馆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的部分展品进行了调整。原本书法馆的王羲之《草书上虞帖》(唐摹本)、王献之《草书鸭头丸帖》(唐摹本)、怀素《草书苦笋帖》;绘画馆的孙位《高逸图》、徐熙《雪竹图》、南宋《望贤迎驾图》将暂别展厅,轮换的几件新品,也不乏几十年才展出一次的镇馆之宝级藏品。
为什么说是小换新呢?因为上博的书法和绘画馆每半年进行一次大轮换,这次轮换的,只是东馆书法和绘画馆首次开馆后展出的几件年代比较久远,保存要求较高的展品。而替换它们的,也同样是年代久远,保存困难的展品。很可能会在下次大轮换中被替换。
绘画馆原位替代《雪竹图》和《望贤迎驾图》的,是北宋郭熙的《幽谷图》和南宋李迪的《雪树寒禽图》。其中《雪树寒禽图》上一次公开展出,还是2002年上博的晋唐宋元书画大展。
郭熙(1023—约1085),字淳夫,河阳温县人,与李成并称“李郭”,是北宋北派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之一。郭熙出身平民,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他宗法李成而自成一家,擅画山水寒林,著有山水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提出了中国山水画理论中重要的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其代表作《早春图》,更是台北故宫镇院三宝之一(今年故宫博物院百年大庆,台北故宫也将限时展出镇院三宝)。
这幅画的墨色也是真淡,现场昏暗的灯光下不容易看清细节,照片处理好之后就比较明晰了
《幽谷图》,宽53.6厘米,高167.7厘米,曾收录于《宣和画谱》,是一幅流传有序的作品。此画以淡墨作幽谷寒泉,巨石临流,古木苍然,是郭熙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此画上一次公开展出,还是2015年上博的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它也曾是吴湖帆的旧藏之一。
李迪(12—13世纪),河南孟州人。历事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三朝,是一位相当长寿、高产的宫廷画家。李迪擅长花鸟、动物,也作山水小景,山水、树石师法李唐、崔白,绘画路子非常宽广。
《雪树寒禽图》,宽52.8厘米,高115.2厘米,曾为清宫内府旧藏。此画鸟羽工致,竹用勾勒填色法,气息淳古。画面中白色的积雪与昏暗的天空形成强烈对比,散落在画卷上的白色“飞雪”,更增添了一丝萧瑟气息。署款“淳熙丁未岁(1187)李迪画”,钤印模糊,或为“李迪”二字,是今见李迪画中纪年最早的一幅。
夏山图卷首,因为内容空白,无法和其他部分连接在一起。
这两幅画边上,《高逸图》撤展后,董源的《夏山图》得以完整展开,可以看到卷首以及卷后董其昌的题跋。《夏山图》保存状况不佳,这也很可能是它最后一次公开展出了。这幅画的细节,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
【新鲜出炉】上博东馆书画馆排队最多的8幅书画高清图,附详细参观攻略
绘画馆还有个小变化。明代晚期人物画家陈洪绶的《斜倚薰笼图轴》(据说去大都会博物馆出差了)在不知不觉中换成了他的另一幅《高士图轴》。此画由画家钱瘦铁捐赠,图绘高土提笔沉吟,人物面容古茂,衣纹顿挫清劲,旁有砚台、水盂、瓶花。
书法馆上新了3件作品,按原作者年代排序,最早的是东晋王羲之的《草书袁生帖页》。据考证,此贴是王羲之写给袁宏等人的书札,书于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现存唐代双钩摹本(藏于日本)和多个拓本。上博展出的这件选自宋拓修内司本《淳化阁帖》,用笔婀娜婉转,欹侧多姿,神采朗秀。
值得注意的是,上博收藏的这版修内司本《淳化阁帖》,刻于南宋淳熙十二年,是唯一由南宋皇家翻刻的《淳化阁帖》,也是众多版本《淳化阁帖》中唯一保留北宋初刻本特征者,又称《淳化阁帖》许汉卿本。此本为孤本,有翁方纲等题跋,曾为贾似道、文徵明、翁同龢等旧藏。由上博从征集而来。
之后是唐代虞世南的《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卷》。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余姚人。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是李世民麾下“十八学士”之一,官至秘书少监。虞世南擅书,师智永,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他还编著了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
这件作品宽25.9厘米,高38.4厘米,是虞世南为唐太宗第三女汝南公主所作的墓志,用笔虚和散淡,被认为是初唐行草书的代表作之一。书于贞观十年(636),作者时年79岁。也有说法认为这件作品是米芾的临摹版本。
最后是唐代的《楷书大般涅槃经第九卷》。此卷出土于莫高窟藏经室中,为唐人书北凉僧昙无谶所译《大般涅槃经》卷九,写于硬黄蜡笺,用笔沉厚坚挺、整齐华美,类似褚遂良书法风格,属盛唐写经精品。
书法馆和绘画馆的大规模轮换,可能要等到今年5月,届时可以期待我的分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