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人要是穷途末路了就得想法子变一变,一变呢,说不定就有新出路了。就因为这样,从古到今,好多人都对这个“变”字特别上心,像什么“变法”啦、“变革”这一类的事儿,也都特别爱聊,说得那叫一个津津有味呢。
不过呢,之前讲商鞅变法那会我就说过,变法这种干起来大刀阔斧的事儿啊,那可老讲究条件、基础、魄力、环境、成本啥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啦,要不然根本就成不了。就拿商鞅变法来说吧,要不是当时秦国落魄得都快没个样儿了,再加上秦孝公那可是办事特别干脆利落,铁了心要改变当时那状况,还坚定不移地在背后给商鞅撑腰……这商鞅变法啊,十有八九还是搞不成功的呀!
咱回过头琢磨琢磨古人讲的“穷则变,变则通”这话,好多人是不是都没留意到一个关键的前提,就是那个“穷”字呀?啥叫穷呢?就是一穷二白、山穷水尽的那种状况呗!一穷二白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是想推倒了重新开始干,那成本和碰到的阻碍都相对比较小;“山穷水尽”呢,就是说你之前已经试着去走别的道儿了,可咋走都走不通,没办法了,这才不得不来试试这条路呀!
说到底,变法那就是没办法了才会去选的路子呀,可好多人却把它当成能治好天下的神药了,这可真是跑偏了呀。其实这事儿稍微动动脑瓜子就能想明白咯,国家搞变法不就跟咱个人做大手术似的嘛。一个人要是没病到那份儿上,吃药、打针、调养啥的都不管用了,谁乐意没事儿就跑手术台上去挨那一刀呀?
王莽当上皇帝以后啊,心里头那套儒家理论就一个劲儿地翻腾起来了,再加上那些儒家子弟在旁边撺掇、鼓动,他就急急忙忙地搞起改革来了,这在历史上就叫做“王莽改制”。
王莽搞的那改革啊,涉及的面可广了去了,各种举措多得很,差不多就没有他想不到、干不了的事儿。有一些在小事情上的改革呢,就好比王莽这人特爱改名字,不管是人的名字还是地方的名字,他都要改。不过像这种改名字的事儿吧,也没啥太大危害,所以在这儿就不多说了。
不过呢,有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儿呀,那可真是动一处就牵扯到全身,造成的影响又坏又大,所以还是得和大伙一块儿琢磨琢磨,今儿个先讲第一条吧。
这儿得插句话啊,往后咱就会瞅见,王莽搞的每一项改革吧,瞅着那可都是老高大上啦,还都跟人们心里头那些美美的愿望、高尚的情怀啥的挂上钩了。为啥会这样呢?其实吧,但凡要是搞改革,要是没个特高大上的口号,也没个能让人觉着美好又幸福的那种愿景,那压根儿就不具备能全面推行开的条件呀。话都不说得好听点儿,还能指望着大家伙儿跟着一块儿来个漂亮的转变吗?
王莽搞改革,最先下手的就是土地和奴隶这块儿。他放话出来,要恢复周王朝时候的“井田制”,把土地都归国家所有,不让土地随便买卖了,另外,奴隶买卖也不许干了,得让所有的奴隶都恢复成自由人。
瞅着够高大上吧?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以天下大众的利益为重,连奴隶都能获得自由,讲究以人为本呢,这可不就跟差不多2000年后才有的社会主义文明一个样嘛!好多人开玩笑说王莽是个穿越回去的人,这里头最关键的证据也就是这一条啦。
不过呢,咱们再好好琢磨琢磨,王莽搞的这项改革到底有啥毛病呀?那改革内容乍一看,挺高大上的,好像没啥毛病似的!可问题就出在呀,他压根没考虑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国家体制是存在问题的。那时候可是生产力不咋发达的封建时期呢,说土地国有,可实际上不就等于是全都归王莽他自个儿私有了嘛?还有让奴隶获得自由这事儿,他有没有想过那些刚获得自由的奴隶,因为手里没生产资料,自身生产力也不行,根本就没办法独立活下去呀?(这情况在介绍豪族的时候就已经说过啦)
内容跟形式压根就对不上号,那这改革肯定就成了不三不四的“怪样子”,就好比把茅台酒灌到二锅头的瓶子里,然后还非得让全世界的人都认下,说这就是茅台呀,这不是明摆着为难人嘛。
最接受不了王莽这一刀的阶层,那得说是王莽以前的铁杆盟友豪族啦。豪族们可气坏了,以前瞅着王莽,那就是个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呀,跟谁打交道都是客客气气的。咱就寻思着和气能生财嘛,所以才铁了心地支持他呢。哪承想啊,他这刚一上台,就整出这么个事儿来,这是膈应谁呢?搞什么土地国有,还让奴隶自由,那咱还能算是豪族吗?
就这一刀砍下去呀,王莽跟那些豪族积攒了几十年的阶级感情,那可就彻底掰了,断得干干净净的啦。
那啥,王莽干这些事儿啊,一方面呢,他还真就是想为自己心里头那份理想和情怀去付出点儿啥,可另一方面呢,他也藏着自己那点见不得人的小算盘。为啥这么说呢?就因为他这一路又是“参选”,最后还当上了皇帝,在这过程里头啊,没人比他更清楚那些在背后挺他的豪族有多厉害。你想啊,要是一个人是靠着自身以外的玩意儿才取得成功的,那他在成功之前越是靠着啥,等成功之后就越怕啥。王莽心里明镜儿似的,他知道这些豪族既能把自己捧上去,也能把自己给弄下来,所以他就琢磨着得把这些豪族的势力给削弱削弱。
王莽为啥要恢复古制呢?这里头有个重要缘由。就是那些儒家子弟呀,早就帮着他营造出了一股“厚古薄今”的舆论氛围。你瞧瞧现在这社会,可真是不咋地呀,老百姓过得都不舒坦,那啥样的社会才能让大家伙儿都过上幸福美美的日子呢?那些圣贤们在流传下来的经典里都讲啦,得回到周朝那会儿的模样才行呢,到时候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有衣穿,大伙彼此之间自由平等的,还能和睦友好地相处……
所以啊,王莽就赶紧把这些看着挺美好的画面给落实成实实在在的事儿了呗。这事儿干得好哇,既照顾到了绝大多数老百姓最根本的利益,又能顺便敲打一下那些有潜在危险的豪族。这么划算的事儿,那为啥不干呀,对吧?
可实际上呢,他自己都搞不清他宣称的这些玩意儿在周朝到底存不存在呀,也不知道跟现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能不能合得来。管它那么多干啥呢,先弄起来再说呗,反正借着理想和情怀这块遮羞布,干啥好像都能说得过去啦。
咱先讲讲王莽弄出来的那个“井田制”哈。这“井田制”呢,在古书里确实是有记载的。可它到底在周朝的时候是不是真的实行过呀,实行起来效果又咋样呢,这些可就没人能说得清喽。为啥呢?因为好多历史资料要么已经找不着了,要么就是被后来的人给大幅度加工过呀,甚至还被篡改得乱七八糟的呢。
不过呢,咱们能靠合理的推测去琢磨琢磨“井田制”到底算不算是个好玩意儿呀?
周朝搞的那个土地国有制啊,说起来有点名不副实,实际上就是封君所有制啦。咋回事呢?天底下的土地吧,名义上那可都是周天子的呀,可周天子和他那个中央政府呢,压根没那本事去管这么老大一片地呀。没办法,就把地分成好多块儿,分封给那些诸侯们了。按这同样的理儿,诸侯拿到地以后呢,又会把地分给大夫,大夫再让农民去种。农民除了种好自己该种的那份儿地以外呀,还得另外给国家多种一块儿地呢,这块儿地就叫公田,种出来的东西那可全都归封君啦。
后来呢,在《孟子》还有《周礼》这两本书里呀,就慢慢有了“井田制”这个说法啦。它大致是咋回事呢?就是把土地划分成那种一块一块的,每块都是九百亩大小的正方形地块。然后呢,从这块地的正中间横着画一道线,再竖着画一道线,这么一画呀,这块地就被分成了像“井”字一样的形状啦,一下子就变成了九块大小都一样的田地咯。这周边的八块田地呢,就分给八户人家去种。而正中间的那一块呀,是公田呢,这公田收上来的粮食啥的,可都得归封君所有哦。
“井田制”这名字听着是不是挺不错呀?就是每家能分到100亩地去种呢,完了之后还有八户人家得给公家免费种100亩地,就这么个事儿,大家都相安无事,挺好的呀。
不过大伙好好琢磨琢磨,这事儿能靠谱不?先说啊,上哪儿能寻摸来那么老多方方正正的九百亩地呀?再讲,按户来分这合理吗?有些家里人少得可怜,压根儿就种不了100亩地;可有些家里人丁兴旺的,100亩地哪够种啊。还有呢,这一代把地种完了,下一代也长大了,新添了户头,那现有的这些地又该咋分呢?最后从人性这块儿寻思寻思,那些农民种地的时候,是对自个儿家的地能更上心呢,还是对公家的地能更上心呀?碰着旱灾、水灾的,他们是先顾着自家的地,还是先顾着公家的地呢?都说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八户人家一块儿种一块公田,能种得好才怪呢。
甭管“井田制”以前到底存不存在吧,反正能确定的是,王莽搞那个“井田制”纯粹就是瞎琢磨、脑袋一热就定下来的事儿,压根就没好好琢磨琢磨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行得通。他就觉着吧,那些圣贤在流传下来的经典里说的肯定错不了呀,要是错了,他哪能那么传奇地当上皇帝、统治天下呢。
王莽老是爱装成圣人的样子,可实际上呢,他压根就不是啥圣人呀。他干的每一件事儿,使的每一个招儿,那里面都藏着他自己的小心思、小目的呢。就说他推行“井田制”,还有禁止贩卖人口这两件事吧,他就是想着一下子就从根子上把那些豪强的问题给解决掉。没地儿了,也没人可使唤了,哼,我看你们这些豪强还能咋折腾。
就这事儿来说呀,王莽心里头的想法和打算,其实都还算是不错的,或者说在理儿呢。可他办事的法子不对路呀,太简单太粗暴啦。那些豪族阶级那可是经过了上百年的积攒和发展演变过来的呀,就靠他弄出来的那么一张没啥实际效力的文书,就想一下子把人家整个都给收拾干净喽?这哪能行呢?要是当皇帝就这么容易的话,汉哀帝当年不早就顺顺利利地把你们王家给连根拔掉啦。
这么看来呀,王莽实际上就是个眼高手低的理想主义者呢。心里头想得倒是挺好的,可真到做事的时候呀,就做得不咋地,可不得劲儿啦!
你以为说能砸了人家吃饭的家伙事儿就能真砸了呀?人家要是被逼急眼了,跟你闹掰,到时候你靠啥去治人家呢?
咱都是成年人啦,做事可不能光凭想当然呀。有些事儿就算自己瞅着再不顺眼,也得客观地琢磨琢磨它背后有没有啥道理,可不能一不合心意就想着给它弄没了。就说土地兼并这事儿吧,那可是豪族敢跟朝廷叫板的底气所在呀,而且一直就有这情况。难道以前那些皇帝就不想把豪族给收拾了?那为啥豪族老是稳稳当当的呢?这些问题你都还没搞清楚呢,就去搞啥不切实际的“井田制”,还搞啥废奴运动,这不就是逼着豪族跟你翻脸嘛。人家好不容易把你扶上那个位子,不光没得着啥好处,反倒觉着是养了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不把你推翻才怪呢!
王莽有个特关键的事儿压根就没琢磨明白,这事儿说起来真不应该啊,啥事儿呢?就是他完全搞不清自己能上位,还有往后治理国家主要得靠啥。按理来讲,他应该明白那帮儒生也就只能给他在旁边喊喊加油、凑凑热闹啥的,真正能让他一路顺顺当当往前走的,那可就是豪族们呀。所以呢,他压根儿就不该去招惹豪族,就算要动,也不能这么着急忙慌的,不能搞得这么明显,下手也不能这么狠、这么猛呀。
说起来啊,可不只是儒生把王莽当成自个儿阶级的代表呢,那些豪族当初也把王莽看作是他们那伙儿的代表呀。为啥呢?因为王莽他家本来就是当时最大的豪族嘛。豪族们一开始支持王莽,那是因为王莽这人不瞎搞事儿,还时不时地就给大家伙儿发些好处,又是封侯又是封官的,把大家都弄得挺高兴的。所以啊,就想着让王莽来给豪族们说说话、代代言啥的。可谁能想到呢,王莽上台以后,豪族们却瞅见自己请来的这个代言人居然要拆他们的台啦,您说说,这心里头的气儿能小得了嘛,那肯定是气得不行啦。
有些家伙是能被糊弄的,就像那帮光会耍嘴皮子的儒生。他们顶多也就是发几句消极的话,鼓动一下那些同样混得不咋地的人,还能咋的呀?他们敢起来造反吗?他们有那本事吗?没听过“书生造反,十年都难搞成”这话吗?
可有些儿人那是绝对忽悠不得的呀,就好比那些个有地、有人、有钱、有势还拿着枪的豪族。人家要是瞅出来你在忽悠他们,立马就得跟你急眼喽,尤其是察觉到你碰了他们的底线,那可不会跟你客气,抬手就跟你干起来啦。
另外,咱来讲讲啊,为啥王莽在当皇帝之前和之后,对那些豪族的态度差别能那么大呢?之前又是给人封侯又是封官的,可等自己当上皇帝了,立马就叫人家靠边站,这是为啥呀?其实主要就是以前他那是慷他人之慨呢,那些个侯爵的位子、当官的机会,可都是老刘家的呀。他拿着老刘家的这些玩意儿去送人,好给老王家积攒人情,他自己又没啥损失,可不就乐意这么干呗。等他自己当上皇帝了,嘿,这些东西就都变成他老王家的啦,那他当然就想着收回来咯。所以说啊,这人的性子呀,真特么有意思。就像刘邦显得大度,项羽显得吝啬,这背后不也有着类似的缘由嘛!
王莽搞的土地国有化为啥就行不通呢?说到底啊,就是人性自私起来那力量可大了去了,没边儿没沿儿的。要想彻底把“私有制”给弄没了,就算到现在,那也只能当成一个努力的方向,可不能想着一下子就达成这个目标呀。就这么个情况,王莽冷不丁地来这么一手,那最后能是啥结果呢?无非就是两种情况呗,要么这边占了上风,要么那边占了上风,你还能指望着那些豪族把已经吃到嘴里的肉再给你吐出来呀?根本就不可能嘛。
有些朋友可能会讲,把“土地国有化”这么一说明白,大伙差不多就知道那是王莽在瞎折腾呗。那废奴运动又是咋回事儿呢?这可妥妥是件能闪现人性光芒的大好事儿呀!
这事儿确实是件好事儿没错啦,可就像前面讲的那样,王莽这人有点太想当然咯,现实情况根本就不允许他这么干呀!
王莽给废奴运动弄出来的理论旗号是“天地之性人为贵”,这瞅着没毛病呀,确实挺不错的呢。大家伙儿都是爹妈的孩子,凭啥有的人就能啥活儿不干还能得好处,有的人就得去给人当奴才丫鬟呀?大伙都和和睦睦的,谁也不比谁低一头,那不挺好的嘛,这不也更对得上礼仪道德的那些要求啦?
可实际上呢,像道德、礼仪、平等、自由还有善良这一类美好的东西呀,压根就没有那种绝对不变的情况。这些玩意儿得把它们当成是一种一直在变化、需要不断去践行的事儿,可不能当成那种死板板的、一成不变的标准来看待呀。
就拿善良这事儿来说吧,好比有个穷亲戚找你借钱。光从善良这个角度去琢磨,是不是就该把钱借给他呀?可你要是真借了,这就能算真的善良吗?那可不一定哦!万一他拿着你借给他的钱去干坏事儿了呢?那要是那种把善良当成一种修行的人,他们会咋做呢?他们会去掂量掂量,把钱借给他对这人有好处呢,还是不借给他对这人更有好处(这里说的可不是考虑对自己好不好哦)。
并且要是盲目地去善良呀、友好啥的,那可经常会被一些心里头揣着坏心思的人给利用喽。
那大家都搞清楚没呀?咱说讲道德也好,讲善良也好,讲礼节也好,讲自由也好,这里头其实都是有个界限的,得根据具体的情况去具体琢磨分析呢,可不能不管不顾,全方位、没个限制地瞎铺开去搞呀。
但凡那种特别绝对的玩意儿呀,通常都不咋地是好东西呢。就拿善良来说吧,一个人心里头存着善心、怀着善意,这可比他不管不顾、不分是非黑白地去瞎做善事可宝贵多啦。
王莽搞的那个“废奴运动”,乍一看好像是特别得人心的大好事呢,可实际上啊,那就是件特缺德的事儿,坏透了。就跟他以前因为一个奴仆的事儿逼得自己儿子都没了,然后还想用这招来收买人心是一模一样的道理呀。
他咋就靠逼死自个儿儿子能深得人心呢?还不就是因为那是他亲生儿子嘛。要是别家儿子干出这档子事儿,他能去把人家逼死吗?肯定不会呀,那不就拉仇恨了嘛。可咱不都讲人人平等嘛,你既然能狠下心逼死自己儿子,那别人家儿子犯这事儿,你也该一视同仁去逼死呀!而且你琢磨琢磨,你逼死你儿子,跟你儿子逼死一个奴仆,这两件事儿本质上有啥不一样的呀?你儿子都用死来承担他干的事儿了,照理说,你是不是也该跟着去死呢?
这么说吧,历史上好些被当成是善行的事儿呀,其实根本经不住仔细琢磨,真要好好想想,那可吓人得很呢。
咱再拿王莽当年逼死自己儿子这事儿来说说他有多缺德。就好比以后要是别人遇上类似情况,那咋处理呀?你王莽都开了这么个头做了示范了,要是人家不逼死自己儿子,那肯定得被道德和舆论骂惨喽;可要是学着你王莽那样干,人家得痛苦一辈子呀,说不定人家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这让人家咋忍心下得去那狠手呢?
所以呢,好多事儿都不存在那种绝对的情况呀。王莽搞的那个“废奴运动”吧,其实就是把事儿给极端化、绝对化、做得太过火啦,完全就是他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根本就行不通呢,主要是有下面这么几点原因:
王莽自个儿觉得所有奴隶都过得苦哈哈的,就想着去解救他们,可这压根儿就是件不地道的事儿呀。为啥这么说呢?因为那时候的社会实际状况根本就不允许这些奴隶去追求啥自由。官府这边又是各种名目的盘剥,又是没完没了的徭役,时不时还闹个天灾人祸啥的。最要命的是,土地差不多都被那些豪门大族给占完啦。在这种情况下,你去解救奴隶,这不就等于是把奴隶们一股脑儿弄出来让他们去送死嘛。
王莽这号人呀,在现实生活里可不少见呢。就说个例子吧,有些个体户,家里条件不错,吃穿都不愁。他们老是动不动就劝身边的人辞了工作去创业,一个劲儿地给人灌各种心灵鸡汤,压根不管人家个人能力啥样、家里条件啥样、手头资金啥情况、所处行业形势好不好……大伙说说,这种人乍一看好像是好心好意的,可实际上不就是缺德嘛!搞不好就把人家一个好好的家庭给推到没底儿的深渊里去啦!
咱想着做好事、当好人,这肯定没毛病呀,可也得尊重实际情况呀,不能光凭着自己的想法瞎琢磨,想咋地就咋地。更不能自个儿就站在自个儿那角度,去给别人拿主意、做决定啥的。道理其实挺简单的,就好比说那些奴隶吧,要是他们真的全都过得苦哈哈的,水深火热的,那他们不早就该像陈胜吴广似的,扯着嗓子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后抄起家伙事儿就起来造反啦?
都到这儿了,大伙还觉着王莽搞的那废奴运动是个天大的好事儿吗?
接下来咱得唠唠关于反思和总结的那些事儿。要知道啊,咱不管干啥事儿,那都得讲究条件还有环境嘞。尤其是要干件大事儿之前呀,可一定得好好琢磨琢磨,看看那些该有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都齐活了没。可别脑子一热乎,就跟突然灵光乍现似的,觉着自个儿琢磨出了个别人都没想到的绝好点子,就一股脑儿地往前冲啊。
特别是那些都已经处在领导位置上了,或者是有着特别大影响力的朋友们呀,可得千万千万要小心谨慎呐。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一个人要是能量越大呀,那他背后要承担的责任也就跟着越大啦。就好比说,一个好老师呢,能让数不清的孩子还有数不清的家庭都有出息;一个好领导呢,能帮着数不清的员工去实现他们数不清的梦想;一个好榜样呢,能给数不清的人生照亮数不清的道路呀。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哦,要是没做好,那影响也是挺大的呢。
要是咱跟王莽似的,随便一个举动就能决定好多人的利益和前程,那这时候可不能光想着简单的善恶对错啦。得把那份善心、善意先放一放,变得实际点儿,多从秩序稳不稳、以后能不能长远发展,还有综合成本这些方面好好琢磨琢磨。
要是光在形式上去讲究啥善恶是非,那你开一家公司的话,说不定就为了帮一个员工,反倒让成百上千的其他员工遭了大罪;你要是负责管理一个地方呢,搞不好就因为那么一下子心软了,结果状况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老百姓的日子也都乱了套。
反正呢,权力这玩意儿在用的时候可得小心了又小心呀,而善良呢,传出去得把握好那个度,刚刚好才行呢。
从那种能总揽全局的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呀,最关键的一点呢,就是得对下边更多的人负起责任来,要让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能过上比以前更好的日子,这可就是最大的善举啦。可千万别不考虑实际的状况,光想着为了给自己博个善人的好名声,就特意去干一些那种所谓的善事哟。
再往深了说呀,小善呢是归在“私德”这块儿的,大善才算是“公德”那一类呢。可千万别硬要在整个社会上都去推广私德哦,为啥呢?因为那样做呀,会给现有的社会秩序带来特别大的破坏呢。
要是大伙还弄不明白这里头的门道儿,那就麻烦大伙先把“大秩序”和“大成本”这俩词儿给死死记住就成。干啥事儿之前呢,先琢磨琢磨会不会把现有的大秩序给破坏喽?会不会弄出大成本的损失来?在还没瞅清事儿的实质,也没捋顺它们背后那复杂的逻辑关系之前,可千万别瞎折腾,得老老实实待着。
好多事儿吧,咱瞅着都觉着不合理,可它们咋就能存在个成百上千年呢?还老是禁也禁不掉!就好比中国古时候的青楼那行当,好些朝代都下过禁令,毕竟这玩意儿不把女的当回事儿呀。可禁成了没?为啥就禁不成呢?
真不是说古人就完全没尊重女性的想法呀,只是在条件没到位的时候,有些事儿确实干不了。就好比那些有钱有势还闲得慌的纨绔子弟,要是没青楼让他们去打发那多得用不完的时间、精力,还有花不完的钱,那他们就会把这些都用到别的地儿去,破坏力可就更大啦。再比如说那些日子过得苦巴巴、都快活不下去的女子,进了青楼好歹还能有口饭吃,要是不进青楼,全家都得饿死咯。还有那种家里过得不和睦的人呀,要是没青楼能让他们去发泄心里头那股子怨气,他们就会把这股怨气撒到社会上更多没招谁惹谁的人身上……
是不是得等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这类硬件条件,还有人们的道德、文化这些软件方面都达标了,才能取消青楼呀?要是学王莽搞那个废奴运动似的,就那么下一道命令,一下子全面铺开搞起来,多半会让整个社会一下子就乱套喽。
有些时候呀,时间那可算得上是咱们最好的朋友啦。得学着把最要紧的调节这事儿交给时间老人去办呐,可千万别老是想着和时间老人去比谁跑得快哟。
有些朋友可能又要较劲儿了,照这么讲的话,那咱对一些不合理的事儿就啥也不管,由着它去就行啦?
这种朋友的想法有点太极端啦,他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别太着急去求成,可没说要让大家啥都不做呀。之前不是讲过私德和公德的概念嘛,咱们先把私德这块儿给做好了,那不就挺不错的嘛。再进一步说呢,还可以管管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把私德这块儿给弄好喽。就好比咱自己不喜欢抽烟喝酒,那完全能管住自己不沾这些,也能劝亲戚朋友别抽烟喝酒呀。要是你都反反复复说了好多回了,可你儿子还抽烟喝酒,这时候你气得不行,揍他一顿,这难道不也算是做了好事儿嘛。
可你不能说因为你爹抽烟喝酒,你就跑去揍他一顿呀,是不是?也不能瞅见一个和你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抽烟喝酒,就上去揍人家呀。更不能瞧见有人抽烟,就立马冲过去把人家的火给掐了,看见有人喝酒,就冲上去把人家的杯子给砸了,要么干脆就对着人家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吧,这哪能行呢?
这道理其实挺明白的,就好比一件事儿要是还只在“私德”那个层面上呢,那就没办法强硬地、一下子就给它推广开,让大家都去照着做。不是说谁觉着自己特有正义感,那他干的所有事儿就都是好的、都是在做善事啦。真正的善良啊,得是能认清现在是个啥情况,尊重人的本性,一点点地、慢慢来试着去把一些东西给改善好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