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因地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东侧,因此古时候又称“河东”,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两千多年里,一直沿用“河东”这一称谓。境内的盐湖区因盐湖而兴,古为盐贩之泽,有过盐邑、苦城、潞村、圣惠镇、凤凰城等称谓。宋、元时期,置盐运使,遂筑城驻运司,始名运城。运城市下辖1个区、2个市、10个县。盐湖区、永济市、河津市、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 运城市是山西省粮食、果蔬、中药材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形成以煤电铝材、 煤焦化 、金属镁、运输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产业集群。 运城市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运城市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中原,是中国华北、西北、中原地区结合部,也是国家实施“ 一带一路 ”倡议的重要节点。
1. 解州羊肉泡馍:一锅汤,百年传承
解州羊肉泡馍的起源与三国时期的关羽密切相关。相传关羽为了除掉解州恶霸吕熊,打造了一把82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并在试刀时宰杀了乡亲们提供的羊。乡亲们将羊肉煮熟后与馍饼一起分享,由此诞生了解州羊肉泡馍。另一种说法是,关羽在解州驻守时,让伙夫用三十六味草药熬制羊汤,配上特制的死面饼,为士兵提供快速且营养的餐食,这成为解州羊肉泡馍的雏形。羊肉泡馍,亦称羊肉泡,古称“羊羹”,关中汉族风味饭食,源自西周。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留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因它暖胃耐饥,素为陕西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名吃的“总代表”。
首先来点重头戏,解州羊肉泡馍!这可是咱运城的招牌之一。要说这道菜,绝对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羊肉泡馍嘛,最重要的就是这羊肉和馍。选羊肉得讲究,羊肉一定要选年纪轻、肉质鲜嫩的,咱可是不能糊弄人的。老火慢炖,汤头浓郁,羊肉入味,吃上一口,暖心又暖胃。那馍啊,得经过发酵,再用火烙制,外脆内嫩,吃的时候,掰成小块儿,放入羊肉汤中,一泡,入味得像是喝到了母亲的味道,唇齿留香。
2. 闻喜煮饼:一口咬下,满口甜香
康熙皇帝巡至闻喜,独赞煮饼余味绵长,赐名流传三百年。
闻喜煮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据《山西面食》记载,康熙皇帝在巡行路经闻喜时,当地官绅为迎接圣驾,遍选名师治宴。席间,康熙皇帝觉得其他菜肴都淡而无味,唯有煮饼滋味独特,余味绵长,不禁喜问其名。众官宦一时语塞,无言以对。康熙皇帝见状笑道:‘就叫煮饼吧。’于是,康熙皇帝命名的闻喜煮饼就此名声大噪,并流传至今。;鲁迅提两包煮饼访友,油蜜凝香百日不腐,掰开能拉寸长金丝。这枚滚圆麻香的点心,承载着晋地饮食记忆,从御宴珍馐到文人礼单,用匠心锁住时光之味。鲁迅先生曾经在自己的小说《孤独者》中提到‘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这充分说明闻喜煮饼确实很有名气,连长期生活在南方的人都把它当作访亲探友的礼品。
接下来说说这闻喜煮饼,别看它看似普通,其实可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传统美食。它那外形圆圆的,色泽红润,上一层香脆的白芝麻,口感酥沙,甜而不腻,真是甜点界的一绝!这道菜的制作工艺复杂,从制皮到油炸,每一个步骤都得精心把控,不能有一丝马虎。很多人买来走亲访友,用这馋人的煮饼送人,保证你一回头,朋友的嘴巴上都是笑。
3. 稷山麻花:酥脆香甜,吃一口,停不下来
“稷山四宝”麻花饼子鸡蛋枣,本质上都源自小麦玉米和板枣三种农作物。
稷山麻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由于战乱频繁,民众生活困苦,为了诅咒蝎毒、祈求平安,人们在每年的特定日子里将和好的面团拉成长条,扭成蝎尾状,油炸后食用,这就是“咬蝎尾”的由来。后来,这种长条面食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稷山麻花。稷山麻花的制作技艺在清乾隆年间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当时,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将其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并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这一改进使得稷山麻花更加美味可口,深受食客喜爱。
然后是稷山麻花,说到麻花,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酥脆的点心,但是稷山麻花却有点不一样。它以香、甜、酥、脆为特点,最关键的是,麻花酥而不硬,脆而不干,口感十足。每次做这麻花,面团得揉得柔软,糖和芝麻的比例要恰到好处,炸出来的麻花外焦里嫩,香气扑鼻。上一次我做给家里的小孙子吃,他吃得满嘴油花,笑得跟花一样,真是成了家里的小明星。
4. 芮城麻片:薄如蝉翼,香甜可口
话说在明朝万历年间,那时候北京的万历皇帝整天琢磨着炼丹,想长生不老。可在芮城,一场“甜蜜革命”正悄悄上演。传说有个云游的道人路过永乐宫,他不知道从哪儿学来的本事,把西域的胡麻(就是芝麻)和中原的饴糖(麦芽糖)混在一起,调出了一个绝妙的配方,然后把这个秘方送给了当地的巧妇。这事儿可不是空口说白话,清初《芮城县志》里就写着:“城西王记饴糖坊,制薄如蝉翼之片,缀以胡麻,遇水化蜜。”这不就是麻片的雏形嘛!
在芮城西陌镇,我见到了83岁的李月娥奶奶。她是做麻片的非遗传承人,一直守着祖传的铜锅。她跟我说,她曾祖父那时候就挑着担子,沿着黄河一路北上,用麻片去换内蒙古的莜面。想想看,那些麻片里镶嵌的芝麻,就像黄河古渡口散落的星星,每一颗都藏着晋商万里茶道的故事呢。
芮城麻片起始于明末清初,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据《芮城县志》记载:“芮邑熬米糖,出商于秦晋豫者已殊不少,西达潼渭,南及巩洛,北逮降汾,颇获专利。”但在解放前,这一历史名产濒临失传,仅有“协盛永”、“同心德”数家生产,年产只有两吨左右。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发展地方名产。1954年,县供销社成立了麻片生产加工部,后改名为副食加工厂,使得麻片生产不断扩大。1971年,副食工厂的干部职工自己设计,邀请县东风机械厂协助制造了麻片机。从此,改变了过去手工操作的落后生产工艺,工效提高了十倍以上,后又经过不断技术革新,改进包装,提高了质量,创出了名牌。
接下来是芮城的麻片,这玩意可是地道的传统美食,外观晶莹剔透,薄得像纸,吃上一片,瞬间融化在嘴里,甜香四溢。这东西做起来可是有讲究,麻片是用芝麻、白糖、饴糖等原料做的,经过熬糖、摊薄等复杂步骤,最终才有这口感,既酥脆又不粘牙,吃了让你忍不住再来一片。最重要的是,这麻片不仅是美味,还是承载着运城文化的传统。
5. 万荣凉粉:夏日必备,清凉解暑
万荣凉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陕西韩城的移民潮。相传,荣河镇的手艺人柴世兴将凉粉技艺带入万荣,而他的徒弟王东海(人称“三儿”)通过创新调料与制作工艺,使凉粉在晋南风靡起来.至今,万荣人仍坚持使用本地优质豌豆淀粉,按照1:4的比例调和糊浆,在80℃恒温下搅煮至透亮,然后静置成型。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挠”——用特制铁挠子轻刮粉坨,使其化作千丝万缕,这样凉粉更容易吸附调料。老一辈常说:“挠粉的力道,决定了凉粉的魂”。万荣凉粉的制作工艺独特,口感细腻。其制作过程包括将豌豆淀粉与水按1:4的比例调和成糊浆,恒温搅煮至透亮,然后静置成型。成型后的粉坨用特制铁挠子轻刮,制成凉粉。凉粉可以冷吃或热吃,冷吃时用油辣子、芥末、食盐、蒜泥、酱油、醋搅拌;热吃则浇上羊肉臊子,这种独特的制作方法和口感使得万荣凉粉在当地和周边地区都非常受欢迎。万荣凉粉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万荣地处汾河与黄河交汇处,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万荣人诙谐幽默、倔强顽强、聪明能干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也体现在万荣凉粉的制作和创新上,使得万荣凉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成为一道独特的地方美食。
到了夏天,谁不想来一碗凉爽的万荣凉粉?万荣的凉粉滑溜溜的,吃上一口,满嘴清凉,搭配上一点辣椒油、醋、蒜末,哎呀,那简直是人间美味!说实话,夏天的运城没什么比一碗万荣凉粉更能让人消暑的了。它的底料是绿豆淀粉做的,冷却后切成小块,再加入各种调料,清爽解渴,还能开胃,老少皆宜。
6. 新绛铜火锅:铜锅热气腾腾,味道浓郁
新绛铜火锅的传说和来历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晋南地区作为商贸中心,吸引了诸多商客贸易往来,其中来自四川和陕西的商客带来了当地的铜火锅,深受新绛人的喜爱。新绛人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当地的特色食材,逐渐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新绛铜火锅。新绛铜火锅不仅保留了木炭火锅的原汁原味,而且营养均衡、鲜香可口。它以木炭为燃料,骨汤为汤料,选用经过炖煮的五花肉片、排骨、酥肉,现炸的肉丸、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食材,搭配辣子蘸水和香菜、葱末。随着炭火燃烧,铜火锅里翻滚着骨汤的香气,食材越炖越软烂,咸香可口。新绛铜火锅不仅是当地人逢年过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也是无数游子舌尖上的乡愁。它承载着童年回忆、家庭团聚以及家乡味道,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寓意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新绛铜火锅也有一番风味!这锅可不一般,它可是用铜制的,木炭底火加热,汤底浓郁,香气四溢。大家把肉丸、豆腐、粉条等放进去,慢慢炖煮,锅中翻腾的热气简直让人垂涎欲滴。尤其是冬天,家人围着铜火锅坐一块儿,边吃边聊,暖融融的,心里也是温暖的。
7. 平陆油泼面:一碗面,满满的香辣味
平陆油泼面的传说和来历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由平陆县的回族厨师刁恒尚先生在吸收河南烩面、陕西油泼辣子面等传统面食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揣摩和潜心研究,开发出的适合本地群众口味的风味面食。刁恒尚先生在平陆县爻里回族自然村开设了老刁清香阁面食馆,这家面馆不仅成为当地老百姓吃油泼面的首选地,还吸引了河南三门峡的市民前来品尝。刁恒尚先生将油泼面的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群众,使得平陆油泼面在运城、郑州、太原、西安、北京、天津等地都能见到其身影,成为闻名全国的传统名吃。平陆油泼面的制作过程讲究现做现吃,将葱花碎、香菜、花椒粉、盐等配料及牛肉平铺在碗底,手工制作的面条在开水中煮熟后捞到碗里,再放上运城当地的红辣椒面,烧热的菜油泼上,顿时热油沸腾、面香四溢。其面条光滑筋韧,香味醇厚悠长,深受食客喜爱。
再来说说平陆的油泼面。别看它做法简单,手工面条配上葱花、蒜末、辣椒粉,再用热油一泼,瞬间激发出诱人的香气。吃上一口,面条劲道,油泼的香辣味与蒜香扑鼻,简直让你停不下嘴。讲真,哪怕吃上一碗,晚上做梦都能梦到那香味。
8. 垣曲炒祺:香甜脆口,开胃又消食
据传,古时候舜携娥皇和女英两位妃子畅游历山时,在炒粸凹留下了一种食品,这种食品色黄焦脆,爆香可口,口感香脆绵长。后来百姓得以传承,因在炒粸凹制作而成,故名炒粸。另一种说法是,舜携娥皇和女英畅游历山时,途经炒琪洼,研制出了这种小吃。垣曲炒祺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独特。主要原料包括精面粉、五香大料、黄河边优质白面、食油、土鸡蛋、白糖、盐、芝麻等。制作时,先将白土碾碎并筛出大颗粒,保证土质细腻。然后将面粉、鸡蛋、花椒叶等配料搅拌均匀,擀成厚薄适度的饼,切成长条后再切成小块,搓成圆形的面球。将白土倒入铁锅烧热,加入面球翻炒至熟,最后用筛子筛掉表面的浮土即可。垣曲炒祺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它色泽焦黄,口感清脆,香醇可口,味美余长。垣曲炒祺是山西省垣曲县的传统面食之一,纯手工制作,品种多样,包括鸡蛋炒琪、芝麻炒琪、麻辣炒琪、五香炒琪等。此外,垣曲炒祺还被录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观光的首选食品。
垣曲炒祺,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小吃。它的制作方法独特,面粉和鸡蛋混合做成面团,擀成薄片切成块,然后炒制成金黄酥脆的小块,口感香脆又带点甜味。每次做这道菜,香气扑鼻,不仅孩子们喜欢,大人也忍不住多吃几块。
9. 永济牛肉饺子:皮薄馅大,汤汁浓郁
永济牛肉饺子的传说和来历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源于回民的迁徙与饮食文化的碰撞。永济牛肉饺子的诞生,源于明清时期新疆、陕西、河南、宁夏、甘肃等地的回民因战乱、逃荒、经商等原因迁居到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的山西运城地区,其中的一部分回民留居于永济。回民喜食牛肉,而永济人喜食饺子,于是回民开始尝试用精纯的牛肉做馅,制作牛肉饺子,永济牛肉饺子从此诞生。永济牛肉饺子的制作工艺也非常讲究。其馅料选用肥瘦相间的牛肉,切成肉粒后加入生姜、大葱、盐、味精、香油等调味品,充分剁碎并加入熬制的牛骨汤伴馅,这样做出的牛肉饺子鲜、香、嫩、滑,回味无穷。在制作过程中,永济牛肉饺子还有“四大怪”之说:擀面杖一猛通、饺子皮儿对对出、大碗不用手来端、汤饺泡着吃。永济牛肉饺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一位名叫李文彩的厨师在普救寺附近开设了一家小餐馆,制作牛肉饺子。如今,这道小吃不仅是地方美食符号,更成为10万永济餐饮人闯荡全国的“金字招牌”。近年来,永济市通过标准化赋能、文化IP打造和公益传播等策略,推动牛肉饺子品牌升级,使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
永济的牛肉饺子绝对不能错过。牛肉饺子皮薄馅大,选的牛肉鲜嫩多汁,经过巧妙调味,煮熟后的牛肉饺子,汤汁浓郁,味道鲜美,一口下去,回味无穷。吃上一碗,简直就是满满的幸福感。
10. 绛县大盘鸡:色香味俱佳,一盘吃个够
绛县大盘鸡的传说和来历与新疆大盘鸡有一定的渊源,但经过长时间的本地化改造,形成了独特的口味和风格。绛县大盘鸡在制作过程中融入了晋南、陕西、河南等地的风味,逐渐演变成运城人特有的一道美食。绛县大盘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丝绸之路时期。当时,绛县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大盘鸡最早起源于运城的农村地区,人们在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将各种食材进行烹饪,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盘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烹饪方式,并融入了运城本地人的独特口感。
绛县大盘鸡,鸡肉鲜嫩多汁,土豆绵软入味,搭配上劲道的面条,简直就是完美的结合。把鸡块、土豆和面条一起放在锅里炖煮,汤汁浓郁,鸡肉吸满了所有的调料味,每一口都是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