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是鲁迅的老师,他是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儿子是正国级干部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纵观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山阴俞氏堪称是对中国影响尤为深远的一个姓氏。

在这个姓氏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个人,他本人是一二九爱国运动的领导人,是共和国首任的天津市市长,同时他的祖父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儿子则是正国级的领导人。

那么,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究竟是谁?他究竟有着怎样波澜壮阔的一生?他身后的家族,为何会有如此庞大的影响力?

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黄敬

这名家族背景显赫,

同时还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名叫黄敬,他的本名叫俞启威。

1935年,日本酿造华北事变,鼓吹华北五省自治,试图将华北五省成为中国大地上的第二个东北。倘若蒋介石的民国政府同意了日本的无理要求,那么华北五省将不设有一兵一卒,

日寇如有一日来犯,可以跨过黄河,长驱直入,届时整个中国北方的百姓将悉数成为亡国奴,而华夏大地也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然而,腐朽无能的蒋家王朝却派遣何应钦与日本方面代表进行谈判,签署了臭名昭著的《何梅协定》,几乎答应了日本迫使中国实行华北自治的全部要求。

蒋介石的此举引发了当时许多爱国学生的强烈愤慨,其中就包括当时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就读的黄敬。在得知蒋介石同意签署丧权辱国条约的协定后,

黄敬率领北京大学的青年爱国学生,发起了著名的爱国运动,是为“一二九”运动。

在黄敬的演讲稿中,他慷慨激昂地说道:

“中国华北之大,竟然容纳不下中国的一张书桌。”

黄敬的这份爱国演讲很快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时间全国各地都爆发了爱国的学生运动。

黄敬领导发起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其产生最深远的影响莫过于间接促成了西安事变的爆发。1936年,

当西安学生发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学生运动时,东北爱国将领张学良表示会给学生“一个交代”,随后便向蒋介石建议立即停止内战。

在多次苦劝蒋介石无果之后,张学良最终决定,联合杨虎诚发起对蒋介石的“兵谏”,

软禁蒋介石迫使他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决定,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得知西安事变爆发后的我党大为惊讶,立即派遣周恩来、博古等人斡旋西安事变,在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后,

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确立。

如果说西安事变是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的直接原因,那么黄敬发起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就是促成西安事变爆发的导火索。可以说,黄敬当时以一名普通学生的身份,为中国的全民族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黄敬也在全国声名鹊起。1937年2月,受到我党重视的黄敬被提拔为北平市市委书记。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敬辗转天加、济南、太原各地,为抗日奔走。

1940年,在彭德怀的领导下,八路军发起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给予日军重创。为了报复八路军,日军在20世纪40年代对我党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发起了严酷的大扫荡,

此时的黄敬被我党任命为冀中区党委书记,同吕正操、程子华等率部队,与日军开展了反扫荡斗争,保存了八路军的有生力量。

遗憾的是,前线辛劳的革命工作让黄敬染上重病。到1944年冬天,黄敬的身体状况已经难以让他继续在前线工作下去,于是他被调往延安后方静养。

1945年,我党七大召开,黄敬参加了这次我党历史上重要的会议,从此步入我党高层。

纵观黄敬从投身革命到抗日时期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他是凭借着一己之力,让自己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了抗日的英雄,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然而,如果我们把历史的目光放得更为长远,我们会发现——

黄敬的家人们,每一个人在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黄敬背后的家族

黄敬背后的家族,是山阴俞氏。纵观中国近代百年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山阴俞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家族姓氏,黄静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时期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与他优良的家风和家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先说黄敬的祖父俞明震,黄敬的祖父俞明震是晚清时期的秀才。在光绪年间的科举考试中,

俞明震位列清朝科举考试前三甲,被选入翰林院任职,后被调往台湾从事地方工作。

然而,在俞明震被调往台湾工作后不久,清朝便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遗憾的是,这场战争中清朝惨败。1

895年,清朝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将台湾岛以及其附属岛屿悉数割让给日本。

清朝的卖国求和行为,引发了全国民众的强烈愤慨,尤其是台湾当地的居民不甘愿就此过上亡国奴一样的生活,于是纷纷举兵发动起义,抗击日本的残暴殖民统治。当时身为台湾地方父母官的俞明震,自然也不同意清朝的卖国行为,于是在众人的推举之下,俞明震一度成为了台湾当地起义军将领的领袖。

遗憾的是,由于日军当时兵精粮足,武器要比台湾当地的抵抗军要先进得多,同时俞明震率领的义军并没有受到清朝朝廷的支持,

因此很快败下阵来。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俞明震不得不率领一批台湾当地的爱国将士撤退至厦门。

然而,清朝并没有给俞明震等这批爱国将领立足之地。因为对日本的忌惮,俞明震很快便不再被清朝重用,这让一心报国的俞明震十分郁郁寡欢。

但是,晚年的俞明震并没有放弃希望,而是把自己后半生的精力投注在了教书育人上。晚年的俞明震收下了一个学生,

这个学生在未来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的本名叫做周树人,笔名叫做鲁迅。

俞明震的儿子俞大纯,也就是黄敬的父亲,同样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远影响的人物。早年的俞大纯与鲁迅一起远赴日本留学,随后又到德国攻读工科专业,

在海外求学多年的俞大纯放弃了过着优渥生活的机会,选择回到了国内,用一腔热血报效国家。

当时蒋介石也十分欣赏俞大纯的才华,同时蒋介石也十分觊觎俞大纯背后的家族势力。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任命俞大纯为陇海铁路局的局长,让他负责陇海铁路的运输工作。

被任命为陇海铁路局局长的俞大纯对蒋介石的赏识和提拔心存感激,在他的经营和管理下,陇海铁路的运输路线被治理得井井有条。然而,

令俞大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在管理陇海铁路的过程中,不慎得罪了当时的山东军阀刘峙,而刘峙偏偏又是蒋介石的得力亲信。

在刘峙的谗言之下,蒋介石虽然很欣赏俞大纯,但

最终还是罢免掉了俞大纯的工作,这让俞大纯的后半生十分郁郁寡欢,最后在不得志中去世。

纵观黄敬的祖父、父亲两代,我们会发现:黄敬的祖父、父亲两代人都有着满腔热忱的报国之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黄敬才在后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当中,并且做出了一番属于自己的贡献。

为国一生,英年早逝

虽然黄敬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但是他的人生传奇并没有就此结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黄敬被任命为晋察冀边区财经办事处主任,

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兼晋察冀军区副政委等职务,负责晋察冀地区的地方财政工作。

1946年,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在晋察冀地区工作的黄敬率领当地的解放军和人民武装与敌人进行周旋,保存了革命部队的有生力量。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后,黄敬被任命为华北军区后勤司令部委员政委,

负责为华北军区的解放军提供后勤保障工作,为解放战争华北战场的一系列军事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基础。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接连攻克北平、天津两座大城市,然而如何管理大城市,确保城市内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受战火的影响,就成为了摆在当时人们面前的难题。

在当时的党员中,大部分地方干部虽然有过地方的治理经验,但普遍缺乏对大城市的管理经验。然而,黄敬却自告奋勇地表示,

自己有过在大城市多年生活的经历,因此在管理天津这件事上,自己可能会上手更快一些。

出于对黄敬多年来工作上杰出表现的信任,党组织最终决定委以黄敬重任,

让他来管理战后的天津市。事实证明了党组织的正确选择和黄敬卓越的工作能力。

在黄敬接管天津的第一天,天津重新接通了电话,第二天,天津全市区级就通了水、电,第三天电车恢复通车。黄敬在任期间,天津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非常迅速,

到1949年底,公营工业的生产就已经超过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和日本占领时期的最高水平。

黄敬在天津市做出的一系列杰出成就,毛主席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此之后,黄敬备受党中央和国家的重用,被调往中央人民政务院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负责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机械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1956年,黄敬在我党八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57年担任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负责统筹共和国的科研工作。

遗憾的是,多年来的工作让黄敬精神压力倍增,最终他的身体积劳成疾。

1958年2月,黄敬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46岁。

黄敬虽然离开了人世,但是他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永久传承了下去。在他家风的耳濡目染下,

他的诸多儿子中后来还出了一位正国级的领导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