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或停留?小镇青年的文学叙事如何摆脱单一命运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有以乡村或都市为背景的文本,而小镇作为被夹在二者之间的空间,曾经相较之下少有作品涉及。如何写出“小镇姑娘”们独有的成长轨迹与精神状态?

日前,“出走与停留,小镇青年的两种活法——《扬兮镇诗篇》新书分享会”举行,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主办,作家许言午围绕长篇新作《扬兮镇诗篇》与青年评论家刘诗宇、B站up主白思路,共同探讨作品对故乡与成长的诠释。

许言午坦言,2017年父亲过世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从故乡浙西小镇到北京年的漂泊经历,促使他思考“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试图逃离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构成小说创作的核心动机。《扬兮镇诗篇》以小镇青年爱情为主线,探讨“出走与停留”的主题,尤其是丁晓颜与张咏两位主人公的命运折射出灵性与现实的交织,“张咏尽管肉身远离小镇,但他的精神却始终未能离开,而丁晓颜则以其独立、隐秘和灵性的存在拥有了真正的远方。”

论及丁晓颜塑造,许言午表示,这是“聊斋式”人物,带有一股“荒野气息”,对世俗生活有相当程度的超越性。这一形象正是内心深处“隐秘小角落”的外化,与之相对的是张咏,他代表了更大比例的现实部分,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张力。

《扬兮镇诗篇》中有言:“她,就是扬兮镇。”丁晓颜代表的是人心中的“灵”,“她的消失象征了一种灵性的逝去,粗糙的世界不需要她了,她以一道光影般的方式离开。”但与此同时,在作家看来,“丁晓颜的心是完整的,她不会将心切成碎片,分给无关紧要的外界刺激。正是这颗完整的心,让她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超越性的强大。”

这一隐喻让小说主题更深刻,也引发了刘诗宇对“小镇叙事”文学母题的进一步解析——小说不仅描绘了现实层面的中国小镇,也构建了浪漫的、理想化的扬兮镇,这种双重属性赋予了小说现实与诗意并存的独特质感,使其既是刻画小镇现实的作品,也成为文学中寄托理想的重要文本。

白思路表示“丁晓颜的形象让人感到深深的不舍与委屈,她的孤独和韧性触动了读者心灵,但她在书中却未被周围人真正理解”,这一独特情感正是丁晓颜“灵性之光”的体现,也让作品更具感染力。

谈及丁晓颜的主动性,许言午提到:“她的一切选择都在掌控之中——从放弃学牙医转而跟外公学做烧饼,到主动应对家庭与社会的矛盾,再到她对张咏的感情,都体现了她作为强大个体的独立性。”他甚至认为丁晓颜的“付出”带有享受的成分,她在照顾亲人时不是盲目牺牲,而是通过情感的力量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她不是以世俗逻辑或成功的手段去赢得他人,而是用完整的心唤醒他人心中的完整。”

白思路谈起丁晓颜认为她是“把所有人看得透透的猎手”,并引用书中细节——丁晓颜对孩子改姓的隐忍——强调她在情感上的敏锐与宽容。讨论丁晓颜的爱时,许言午解释,她并非“大爱无疆”的圣母,而是一个有边界、有选择的人,“她的爱不是毫无条件地施予所有人,而是对重要的人渴望靠近。她对张咏的爱,是一种基于完整内心的强大感情。”

作者:许旸

文:许旸 图:出版方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