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受邀参加本次活动。
关于新诗,当前诗坛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
刚才浏览了一下诗人陈曼英的作品。
我觉得,她的诗歌是比较靠近现代诗歌主流的。既有深度,也有广度。在思维逻辑转折跳跃中,可以发现一些忽隐忽现的意象与想象。
从陈曼英的诗歌中,我认为,她是一位比较严谨、怀旧,热爱自然,又具备浪漫色彩的诗人。她的诗歌,用词非常谨慎,每一个字词似乎都经过深思熟虑、恰到好处。每一个字词看似比较深奥、凝重,但连起来,又显得非常流畅,读下来也有让人回味的诗韵与诗境。
▲牧野
诗歌是诗人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心声,但却用文字的碎片把它们串联起来。
所以,很多所谓的诗歌评论、诗歌解读,往往只能揭示诗歌的冰山一角,或者只是解读者的自以为然。
就像考古学家在揣摩“甲骨文”,从片面的、少数的破解中,创造出一个个神话故事。
当然,那些所谓的“口水诗”“白话诗”除外。
就拿诗人这首《蝉》来作示范:
---
木门老旧
有只蝉在常春藤下休憩
不鸣不飞瞪着双眼
门内三姨太对镜描眉
蝉冥想构思情节
---
你只是一只彩绘的蝉
绘画的老人拂袖远行
他在另一座古镇上
又画了一只蝉
仅黑白两色
点睛之后
在沙漏的某一刻
两只蝉便灵犀相通
---
在浏览到这首《蝉》时,我眼前一亮。先不论这首诗歌是否好诗,仅从这首诗歌的创意与字词来看,我觉得,这首诗歌是可以一读的,有嚼劲,且耐人寻味!
我无法完全明白诗人到底想表达什么。彩绘与黑白,两只不同色彩、不同位置的蝉,在“点睛”之后,便“灵犀相通”。多么有“禅意”的诗句,让人陷入了沉思。我想只有与诗人“心有灵犀”的人,才“一点就通”。
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是片面的,在字词的缝隙中,那些遗漏的光,那些模糊的影,让每一个人都产生不同的构思与想象。所以,我也不会尝试地用自己的认知去破坏这首诗歌的意境。
我想,也许这就是诗人的本意,也是诗歌的本性。
作为一位诗歌网站的编辑,我看过很多形形色色的诗歌,也接受各种各样表达方式的诗歌。我认为,只要有思想的诗歌,都有机会成为“好诗”。
作为曾经的朦胧诗爱好者,我认为诗歌要有“三象”。
一是“表象”,一首诗歌,你可以写得很深奥很神秘,但在文字上,要让读者读懂表面意思,不能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二是“意象”,一首诗歌,如果只有表面意思,那肯定是不够的,诗歌是语言艺术,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一定要有更深入的意思,一种由外而内的意识形态,“托物言志”、“借景抒怀”,甚至还可以“含沙射影”。
三是“现象”,我觉得现代诗,不应该只是喊喊口号、唱唱赞歌,应该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象的重要工具。诗歌要结合某个现象,去描述,去警示,去呐喊!
在百度百科“朦胧诗”词条中,有这么一句话:
所谓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多解的一些特征。
这句话,就是引用了我的观点,也是我对诗歌的态度!
但这句话,也成了我诗歌之路的“拦路石”......
牧野2024.11.17于慧音蓝屋
(作者系中华文艺网总编辑、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副会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