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3年前,主持人博达仁在欢声笑语中喝下药,含泪躺在儿子怀中

尼采说过“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唯有这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

在面对痛苦绝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怎么去解放他,有的人选择了孤注一掷重整旗鼓,有的人选择轰轰烈烈结束,这都是没有错的,我们有支配自己生命的权利。

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早年丧父,家徒四壁,在摸爬滚打中什么苦没有受过,后来在苏联前线战斗中不幸受重伤,双目失明、全身瘫痪。

这种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让他苦不堪言,可是他选择通过写小说来解放自己的痛苦,开始新的生活。

而另一种迫于无奈选择是知名主持人博达仁晚年重病缠身,只能选择自缢来解放自己。他在亲人们的欢声笑语下喝下毒药,躺在儿子怀里去世。

安乐死无疑不是解脱

痛到极致,最后选择安乐死,这种选择无疑是有所争议的。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一丝一毫都不能受到损坏,而选择安乐死就等于自己主动放弃了生命。

其实这种想法与安乐死创立的最初意愿恰恰相反,安乐死源于希腊文,意思是痛苦而幸福地死去,是一种无痛致死术。

在中国它拥有新的定义,是指那些缠绵病榻,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在性命垂危的情况下,与其苟延残喘地活着,不如体体面面的在无痛的情况下结束生活。整个过程很平静,保留了逝去人的最后一份体面。比起受尽折磨,这种方式无疑是温柔到了极点。

而且安乐死不是没有理论依据的,早在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他就被认可了,这种方法在几千年间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了很深的发展,很多大众也开始尝试这种方式。

但是最开始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都认为安乐死是不合理的,大多受旧思想影响再加上安乐死的做法听起来有些极端,望而却步。

可是在实践中,世人发现安乐死可以有效解决此类社会问题,而且整个过程透明,被实施者也是自愿的,实践中的一次次成功才渐渐让更多国家认可。

也是这份认可,让博达仁可以选择喝毒药这种安乐死方式结束生命。

说起博达仁,可能男生对他更熟悉,他是台湾著名体育节目的主持人,曾经主持过北京亚运会体育赛事。后来因此大火还和妻子上了春晚表演节目,彼时的他风光无限,不说家财万贯也是富裕的。试问谁能想到幼年的他家徒四壁,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

早年多舛的生活

博达仁出生在山东一个有名的贫困户,在这样的家庭里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加上父亲在战争中牺牲,和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更加的穷酸。

因为长时间的营养不良,博达仁7岁时候个子还没有5岁的孩子高,脸上也总是蜡黄蜡黄的,也有人可怜孤儿寡母日子不好过帮衬她们,日子也稍微不那么苦了。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博仁达的母亲生了重病,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没有钱治病,小小的他只能看着母亲离去,母亲在垂危之际那份痛苦的呻吟刺痛了博达仁的心,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过上好日子。

母亲去世后,孤苦无依的他被好心人送进一个专门培养孤儿的学校,这所开在南京的学校给了他为数不多的一丝温暖,让他在父母离去后第一次感受到家的感觉。在这所学校里,像他这样的孩子不计其数,他们彼此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让幸福延续。

在这所学校里博达仁学到了很多,也第一次接触到了与他一生都密切相关的篮球,第一次投进篮筐时他激动地上蹿下跳,自此他对篮球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寒冬腊月,他照样一身球衣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在无数次练习中,他的球技已经炉火纯青了。

他也因为出色的球技被推荐加入篮球队,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可是篮球运动员的球衣还没有穿热乎,他就因为一次意外脚部受伤,尽管医生极力抢救也没能挽回,他的NBA梦想被判了“死刑”,他这辈子都没办法打篮球了。

重整旗鼓,事业有成

这让雄心壮志的博达仁怎么能接受呢、万般的不甘心都化作了忧思压在心头,他每天浑浑噩噩,企图在酒肉里寻找一丝快乐。

他开始逃避一切与体育有关的话题,他的朋友看见如此颓废的他实在不忍心,一遍遍的安慰终于将处于“深渊”的他拉回了正轨。

回归现实后,博达仁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他成为了一名体育主持人。最开始朋友以为他只是闹着玩,没想到博达仁对这份工作付出了十二分的真心,在体育赛事直播时他总是别具一格,幽默风趣,让人观看严肃比赛时也能捧腹大笑。

这份幽默感染了成千上万的听众,让他们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之外也能寻找到一份快乐,那时博达仁一跃成为了台湾最受欢迎的体育主持人之一,风头无两。他相继参加亚运会的赛事解说,春晚主持人。

天有不测风云

事业上顺利,感情也是双丰收,他和妻子恩恩爱爱,子孙满堂、家庭和睦、一家几口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可惜命运多舛,他在一次偶然检查中被告知患上了胆管阻塞。

为了继续活下去,博达仁在几年里进行了好多次大手术,他每次都胆战心惊害怕不能从手术台上走下来,这样反反复复的折磨让博达仁苦不堪言,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都达到了一个极点,万般无奈他只能在征得家人的同意下选择用安乐死来结束自己的一生。

最开始家人是万般不愿的,极力劝说他不要以这种方式离开,甚至他的儿子还因此几度离家出走。

可是博达仁这一次是铁了心,家人被他眼中那份坚定打动了,决定尊重他的意愿。帮助他约好了一家瑞典的机构,于2018年6月7号实行安乐死。

2018年6月7日,早就约定好的日子终于还是到来了,也许是回光返照,这天的博达仁比患病的每一天都要精神百倍,他换上家人特地裁剪的新衣,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瑞典接受安乐死。

在房间里,医生递给他一杯不明液体,让他一口气吞下去,不要犹豫,因为药苦。明知道是穿肠毒药他还是笑嘻嘻地接过,分几口喝完了,在此期间家人就遵循他的嘱托没有哭天喊地,而是欢声笑语不断。终于几分钟后药效发作,博达仁含泪倒在了儿子的怀里、享年86岁。

小结:

作为局外人的世人不知道,博达仁的选择是否正确,但在他的家人眼里看来这种方式是痛的也是换一种方式的安慰。

看着自己的亲人在自己的怀中去世还要欢声笑语,不能哭喊,压着情绪接受他的离去,无疑是痛的,但是现在的痛却能换来博老的解脱,不用缠绵病榻,可以有尊严有体面的离去,这也是一种无声的安慰。

这种离开看似无情自私,却在暗里给了家人最大的爱,人虽然已经离去,但是博老对家人的那份爱还在延续,就像他儿子所说的,明白彼此这份爱就什么都够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