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一周艺术人物|布朗库西,他的组雕被列入世遗名录

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于近日在印度新德里闭幕,罗马尼亚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一组室外雕塑作品在大会上被宣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正在开展,中国艺术家马岩松的新作“野泡泡”亮相于村落田野间。在广东顺德,当代艺术家肖恩·斯库利的大型个展“离开海水的地方”在和美术馆举行,呈现了艺术家横跨超过半个世纪的40组绘画及雕塑作品;在上海,两位法国艺术家安娜-劳拉·梅森&米歇尔·卡姆带来了他们的跨学科艺术项目《人类心灵》;青年雕塑家廖亮的个展“亲爱的小狗”,展示了他以狗为主题创作的一系列陶塑作品;艺术家徐大卫、褚超的双个展“非现实表达”在上海RONG源艺术空间对外展出。

罗马尼亚|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布朗库西组雕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布朗库西室外雕塑《无尽之柱》

罗马尼亚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âncusi)的一组室外雕塑作品近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最新遗址之一。这组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罗马尼亚士兵致敬的作品创作于1937至1938年,位于罗马尼亚西南部城镇特尔古日乌(Targu Jiu)英雄大道约一英里长的中轴线上,靠近雕塑家的出生地霍比塔。这组作品包括标志性的《无尽之柱》(Endless Column)、《沉默之桌》(Table of Silence)和《吻之门》(Gate of the Kiss)。

1934年左右,布朗库西在工作室自拍照,其后为《无尽之柱 I 至 IV》、《鱼》(1930 年)、《勒达》(1926 年)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的重要雕塑家,被誉为现代主义雕塑先驱。他于1876年出生在罗马尼亚霍比塔的农民家庭,1957年逝世于巴黎。康斯坦丁·布朗库西早年在罗马尼亚国内接受教育训练,移居巴黎后作品逐渐显露其个人的风格特点。1913年左右,曾受立体派和黑人雕刻的影响,开始制作简化造型的雕刻,他只选择少许主题,以不同材质去创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声明中写道:“康斯坦丁·布朗库西将抽象雕塑、景观建筑、工程学和城市规划出色地融合在一起,超越了当地的战时事件,呈现了对人类境况的独特视角。”

日本|建筑师马岩松

在“大地艺术节 - 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亮相的“野泡泡”

由日本知名策展人北川富朗发起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今年迎来第九届,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275组艺术家们的艺术作品将参与进这一国际户外艺术节。

中国建筑设计师马岩松新作“野泡泡”也在日本“大地艺术节 - 越后妻有艺术三年展”揭幕,作品开启了一场与古老乡村的对话。

马岩松

“野泡泡”依附于室野村的一栋百年老屋。老屋是CHINAHOUSE华园所在地。自2016年正式启动至今,华园是中国艺术家在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中绽放艺术想象力的场所,也是中日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设计像从老木屋中吹出的泡泡,增加了一个临时性的空间与传统木结构空间相连。新结构轻盈、柔软、可变、好似可以呼吸的半透明装置。

夜晚的“野泡泡”

泡泡内部的空间有一种边界模糊的膨胀感,可以进行演出、仪式、聚会等多种活动。周边的绿意和零星的色彩映入白色的空间,构造了一个光线柔和的奇妙氛围,通过虚与实、内与外、新与旧的融合,赋予老建筑新的生机。

“野泡泡”内部空间

“野泡泡”生长于传统村落,但看上去又似乎毫无来历,有意地“去符号化”以获得新的文化生机。(文/明徽)

上海|安娜-劳拉·梅森&米歇尔·卡姆

一场记录肖像的“心·航程”

8月3日,展览“心·航程”在上海莫干山路50号NONE PROJECT空间举行,展览展出了法国艺术家安娜-劳拉·梅森(Anne-Laure Maison)和米歇尔·卡姆(Michel Cam)六年前开始的跨学科艺术项目《人类心灵》。

安娜-劳拉·梅森和米歇尔·卡姆

该项目源自他们在亚洲的一个想法——基于拼贴画形式创作肖像,随后以环境为参考尺度实施装置作品。他们乘船航行,进入偏远地区,与散居于社会边缘的部落建立起联系。一路上,他们认识了婆罗洲的Badjiaos巴乔人和菲律宾的Tagbanuas人。这样的邂逅触发了一项以连结感为核心由众人参与的集体创作。

Badjao 巴乔,2018

安娜-劳拉·梅森和米歇尔·卡姆都毕业于法国图卢兹高等艺术学院。安娜-劳拉从该学院获得室内设计师学位后,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实践中去。米歇尔的生活则更为神奇,热爱大海的他于2004年搭乘自己的航船从故乡布雷斯特出发,开始了一段近20年的旅程,以其独特角度观察世界,体验生活。两位艺术家于2016年相遇,自此互为协作展开创作。

木筏 Le radeau,2019

四年前他们重新回到巴黎,见证了一部分人是如何生活在城市空间的边缘,以此作为创作方法论的一部分,收集个人信息以呈现独具人格的肖像作品。这些作品随后以各种形式展出:包括沉浸式装置、投影、特大街头艺术活动等。随后他们被Foundation Photo4food选中,在多维尔进行艺术家驻地创作,并参加了Planches Contact摄影节。这些年来,他们在各地持续创作。展览将持续至9月3日。(文/黄松)

顺德|肖恩·斯库利

用抽象作为创作的语言

肖恩·斯库利

8月2日,和美术馆呈现当代艺术家肖恩·斯库利(Sean Scully)大型个展“离开海水的地方”,展出艺术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横跨超过半个世纪的40组绘画及雕塑作品。

肖恩·斯库利,1945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在伦敦南部长大。在横跨五十年的职业生涯里,斯库利获得了众多赞誉,并多次推出巡回展览。目前他生活和工作于纽约和伦敦。

色块与条纹都是真正的实体,肖恩·斯库利将之视为世界与情感永恒波动的证据,五十年来他一直在画它们。有时候一个炙热的红,落日或者火焰,会被处理成天蓝色或者祖母绿。

和美术馆现场

他热衷于周游各国,从旅行中汲取创作灵感。1969年的摩洛哥之行和1980年代的墨西哥之行对他的创作影响尤其深远,前者使他发现了条纹艺术在情感表达上的无限可能,墨西哥的古代玛雅文明石墙遗址则直接促成了《光之壁》系列的诞生。但启发他创作的并不仅是风景,更多的是不同文化与个体经验下人与世界之间的关联与互动。他深信,抽象绘画能够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壁垒,在瞬息间让人与人心意相通。这也是他一直坚持使用抽象作为自己创作语言的原因。

肖恩·斯库利来过中国多次,通常是更北的地方。而如今,他的作品深入南方的腹地。在和美术馆,绘画与雕塑中的色彩会随着日光的厚薄泛起或浅或深的涟漪。在这里,展出的是从创作早期至今,包括“超级网格”“光之壁”“陆线”“多立克式”等最具代表性的系列绘画作品,以及数件艺术家近年创作的大型色块雕塑。(文/陆林汉)

上海|艺术家廖亮

以陶瓷呈现“亲爱的小狗”

廖亮

8月3日,莫干山路50号珀德画廊上海画廊空间推出廖亮的最新个展“亲爱的小狗”,展览展示他以狗为主题创作的一系列陶塑作品。

作为中国以狗为长期创作主题的艺术家之一,廖亮探讨人和狗之间纯粹而复杂的相互凝视关系,不断用陶土展现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思考。与其他创作动物类主题作品的艺术家不同,对养过很多狗的廖亮而言,狗不仅是适于感受(good to feel)的生物,也是共同生活(good to live with)的伙伴,更是适于思考(good to think)的他者。

廖亮作品

廖亮对狗的喜爱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大学时期便将狗作为创作对象,一边研究各种狗的演化史、体征特点、培育方式、性格特征、驯养概念,一边基于他对狗的研究不断用陶土创作狗的雕塑。对廖亮而言,不是他选择学习雕塑,以狗为主题,而是对狗的热爱让他敏锐察觉出泥土与狗之间的共性,于是以陶塑的形式开启他的创作之路。廖亮从不将自己视为“拥有狗”的主人,更像是与狗一同过日子的伙伴,他追求以一种简单纯粹的方式,将人与狗之间的复杂关系一一诉说,这也是他不追求写实的雕塑传统,另辟蹊径不断尝试新的造型语言进行创作的原因。

展览现场

廖亮的作品自然、纯粹、简单,始终贯穿着独特的狗的气质,在他创作中,人不再是世界中心的主体,狗也不是被改造和征服的客体,而是人与狗两者之间互为凝视共生,共同塑造。展览由李云帆策划,将持续至9月18日。(文/黄松)

上海|徐大卫&褚超

对“非现实”的探讨与诠释

图:徐大卫(左)褚超(右)

8月4日,艺术家徐大卫、褚超的双个展“非现实表达”在上海RONG源艺术空间对外展出,呈现两位艺术家近期创作的最新作品。

艺术家徐大卫1980年出生于浙江,现工作生活于上海。他的创作更多地基于直觉和情感;而褚超1989年出生于宜兴,他的创作内容包括书法、陶刻、绘画、音乐、写诗等多个领域。

徐大卫《伐木者》

两人都倾向于在作品中投射个人的情感和情绪。其中,徐大卫通过直觉和想象来描绘内心的风景,实现现实之外的思考和心理对话。而褚超的创作也往往由情绪出发,以灵感带动,作品呈现出自然的生动和节奏。

褚超《无题》

在两人的创作中,作品如同两股交织的梦境,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呼应。每一幅作品,都是时间长河中,对“非现实”这一主题的探讨与诠释。(文/陆林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