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他发明了一个字,被全国女性追着骂了好几年,如今我们却天天用它

1920年,一首现代诗横空出世,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人。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首诗竟激起了女性群体的强烈反响,她们愤怒地对作者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口诛笔伐。这一切,都源于诗中的一个字。

这首诗,名为《情歌》,后来,它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个字,究竟是什么?它又为何能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

我们先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首诗中,“她”字一共出现了五次,正是这个字,引发了全国女性的强烈反应。别看这个字如今天天在用,可在当时却是闻所未闻。发明它的人叫刘半农,他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她”字又怎么惹到女性了呢?

刘半农的早年

1891年5月29日,江苏江阴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迎来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刘半农。他天资聪颖,6岁便能咏诗、对诗。190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

然而,战乱使他不得不中途辍学,但他靠着惊人的毅力自学成才,进入中华书局担任编译员一职。

学术与创作

刘半农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40多篇原创小说和翻译作品,包括托尔斯泰、高尔基、小仲马、屠格涅夫、安徒生等人的作品。

1917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因为被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打动,破例聘用他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

“她”字的诞生

1920年,刘半农赴欧洲深造,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在他翻译西方语言时,碰到了一个问题。英文中有“He”和“She”之分,而中文的第三人称只有“他”一个字,没有性别区分。这样一来,翻译时就会遇到困难,有时会造成阅读障碍。

一些译者用“他”来指代所有第三人称,但这会让读者搞不清楚到底指的是谁。有的译者干脆把“She”翻译成“他女”或“那女的”,听起来怪怪的,还显得不尊重女性。还有人参考浙江方言,用“伊”来翻译“她”,但读起来总觉得文绉绉的。

刘半农经过思考,决定创作一个女字旁的“她”,并率先在自己的诗中使用。他没想到此举竟引发轩然大波。

女性的反对

许多女性对这个新字表示强烈反对,认为刘半农这是在歧视女性。她们指出,带“女”字旁的字多是贬义词,比如“婊”、“奸”、“妖”、“嫉妒”,这个“她”字又能好到哪里去?一些保守分子也加入了反对队伍,认为胡乱创汉字是破坏已有的语言系统。

面对汹涌的指责和谩骂,刘半农百口莫辩。他解释说,这个字只是为了语言方便,绝无歧视女性之意。他专门发表了《她字问题》,详细阐述了使用这个字的优点,然而指责声依旧不减,更有甚者写脏字、泼脏水、破坏他的课堂。

坚持与支持

尽管遭遇重重阻力,刘半农没有退缩。他继续推广这个字,并得到了不少大伽的支持。音乐大师赵元任为《教我如何不想她》谱曲,鲁迅、周作人、叶圣陶等人也在自己的作品中率先使用“她”字。随着这些文学和音乐作品的传播,人们渐渐习惯了“她”字,并感受到了它的便利性。

终获认可

1932年,教育部正式将“她”列为常用字,收录到各字典中。

这场“她”字之争终于落下帷幕。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在古语中已有“她”字,只不过读音与现在不同,它读作“jiě”,是个冷僻字,鲜少有人知道。

刘半农赋予它和“他”一样的读音,严格意义上说,这个字并非他首创,但我们仍要感谢他为此付出的努力。

结语

刘半农为了推广“她”字,忍受了无数误解和委屈,坚持创新。鲁迅称誉他为了“她”字“很打了几次大仗”。若没有刘半农的坚持和努力,今天的我们或许无法享受“她”字带来的便利。

如今,我们天天使用“她”字,享受着这份语言的便捷和美丽,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字背后,有着刘半农的艰辛和执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