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1920年,他因发明这个字,被骂上“民国热搜”,如今大家都要使用

如今的网络对于男女平权的讨论真是热闹,众说纷纭,公众人物更是谨言慎行,生怕招惹了部分偏激的人群,惹来血雨腥风。今天小编想带大家了解的这个字,是再平常不过的第三人称“她”字。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大约在1300多年前出现的殷商时期甲骨文,算是最早的汉字了。此后更是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化与发展,从我们熟悉的书法字体:楷书、草书、行书、小篆……到现在许许多多的网络字体,汉字从来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

要知道,中国的邻国,如韩国、日本等,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当然也在其中。不过,在汉字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就比如,今天我们提到的汉字“她”来说,为什么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她”字,在刚刚面世的时候,它的创造者著名文学家刘半农先生被当时女性骂得是“狗血喷头”,还得让我细细道来。

大家或许并不知道刘半农是何许人也。

刘半农,江苏江阴人,出生于清朝光绪十七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家庭。刘半农自幼喜爱读书,在父亲的教导下,更是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小小年纪就决定了要踏上文学的道路。

成年之后,他从事编译的工作,广读古今中外书籍,翻译的同时也不忘创作。1917年,刘半农发表文章《我之文学改良观》,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立马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并对文章中刘半农对文学革命深刻的见解赞不绝口。

1920年,刘半农写了一篇名为《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

“她”一子,就在这篇文章被首创了出来,这就不得不提一提刘半农担任编译员的工作经历了。在大量的翻译过程中,“she”这个单词一直让他饱受困扰,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她”和“它”。每每碰到“she”他都要斟酌许久,是翻译成“女的”“那女的”还是“他女”即使是这样,也会非常影响表达和阅读体验。

索性,刘半农就发明出了一个“她”简单明了。可是这被我们如今广泛运用的“她”怎么在民国初期这么难以推广呢?刘半农为什么被口诛笔伐呢?

民国初期,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下,女性的思想逐渐崛起,争取平等的问题一直在风口浪尖。“她”字一出,就遭到了许多诘问。“为什么只单单为女性造字,男性呢?”“为什么第一人称没有男女之别,第三人称就有了呢?”“这不是又将男女区别开来了吗?”持反对意见的不仅有部分女性主义学家,还有封建保守势力。刘半农首当其冲,遭受了长达几年的谩骂攻击。

当然,支持并且欣然接受的人也不少,比如胡适、鲁迅先生等文学界的大师,他们认为“她”字是妇女思想的解放,并用“她”来代替“伊”广泛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有了文学大咖的力挺,“她”也渐渐得到了推广。这场造字引发的讨论,终于还是在人们习惯运用后停息了,民间也渐渐出现了赞扬的声音!

汉字,博大精深,形的优美贴切,意的准确明了,创造一个汉字,实属不易。其实任何东西从无到有的过程都是十分艰辛的,只要你认为值得,那就坚持本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