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知书 | 100年后,当代年轻人在卡夫卡身上找自己

100年前的6月,卡夫卡因病去世。他41年的人生,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萧条,工业革命的机器轰鸣碾压了传统的农耕文明。

当下社会的职场人视卡夫卡为“精神导师”,将他的话标榜为“人生信条”,比如“我最擅长的事,就是一蹶不振”、“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我最大的能耐就是躺着不动”。

英国诗人奥登因此评价:“卡夫卡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这位逝世时籍籍无名的青年,死后成为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分享好书,共同阅读,搜狐文化知书栏目持续推荐新书、好书。本期书单,我们从多元视角重读卡夫卡,以及他对深刻、复杂世界的寓言。

#1

当卡夫卡迎面走来……:一本回忆录

[德] 汉斯-格尔德·科赫 主编 强朝晖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索·恩 2024-5

在与卡夫卡关系亲密或只是萍水相逢的大部分人的记忆中,前者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因此,很多人在后来的岁月里感觉自己身为作家的朋友,有义务通过自己的回忆来纠正第三方事后所召唤出的形象;还有的人在卡夫卡去世数十年后,作为那个时代的最后幸存者,迫于环境的压力,不得不去追忆那些早已逝去的久远往事。另外,还有一些人几乎不加掩饰地想要挤到聚光灯下,而聚光灯所瞄准的对象,是早已淡出记忆的一位故交——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辨认出他们。

作者试图通过卡夫卡亲友的视角来揭示这位神秘作家的真实面貌,它不仅仅是对卡夫卡生平的再现,更是对他人格的探索,个性又真实。通过这些文章,读者可以窥见卡夫卡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与周围人的复杂关系。

#2

卡夫卡的卡夫卡: 弗朗茨·卡夫卡的163幅画作手稿

[奥]弗朗茨·卡夫卡绘 / [瑞士]安德烈亚斯·基尔彻 编著

曾艳兵 / 曾意 译

中信出版集团 春潮Nov+ 2024-1

作为画家的卡夫卡---这一话题似乎一直以来似乎都并未被认真对待。在我们的认知中,总是习惯将卡夫卡视为作家,因为我们对他的了解还非常不充分。卡夫卡的这163幅画作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绘画作品也具有他小说的未完成特征,很多作品并不完整,他基本没有给这些作品起过名字,并且和卡夫卡的作品一样充满了神秘。这些画构图通常比较简单,但立体感强,寓意深远,富有动感。

他的画作与他的写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不仅因为它们原本就是在一种创作理念下完成的,而且有些画作就是在写作过程中穿插完成的。卡夫卡手稿中的那些画作,其中一些显然就是在写作或删改文字的过程中创作的,因此处于写作和绘画之间的交叉区域。书中从传记和历史角度,对卡夫卡的绘画实践进行了梳理,并展示了它在美学和诗学上与其文学作品间的联系。

#3

变形的人:卡夫卡精选集

[奥] 弗朗茨·卡夫卡 著 韩耀成等 译

译林出版社 2024-5

转眼之间,已是百年。在这一个世纪中,世界发生剧变,而卡夫卡本人曾想象的作家的寂灭未曾实现,相反,随着他的更多作品在他身后的出版、译介和传播,他被不同国度的读者所认识、理解和认同,更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后世诸多作家的创作,因而已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位经典作家。

《变形的人:卡夫卡精选集》收入卡夫卡的五部作品,包括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变形记: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含括跨越卡夫卡整个文学生涯的46部短篇佳作,以及一部记录卡夫卡晚年境况和思想的谈话录《卡夫卡谈话录》,记下了卡夫卡在文学、艺术、生活、职业、社会、情感等方面的真知灼见,揭示一个更为丰富的卡夫卡的内心世界。

#4

卡夫卡孤独三部曲(全3册):失踪者、审判、城堡

[奥] 弗兰兹·卡夫卡 著 魏静颖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读客文化 2024-5

“我自愿孤独,因为我享受孤独!” 卡夫卡去世后,他的挚友布罗德将《失踪者》《审判》《城堡》这三部未竟的长篇遗作整理出版,合称为“孤独三部曲”。《失踪者》中卡尔十几岁时被父母逐出家门,只身前往美国闯荡。他先是寄人篱下,又被朋友出卖,拼命想要保住工作却被解雇。卡尔越是想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就越是陷入窘境,最终成了一个真正的“失踪者”……

孤独是卡夫卡一生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卡夫卡一生描写的主题都是现代人的孤独。家庭孤独、社会孤独、面对陌生世界孤独……每一个内心充满焦虑、迷惑、困扰,但又无可奈何、找不到出路的人,都能狠狠共鸣!

#5

卡夫卡传:关键岁月·1910-1915

[德] 莱纳·施塔赫 著 黄雪媛 / 程卫平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贝贝特 2022-4

即便时至今日,弗朗茨·卡夫卡的传记倘冠以“一生”之名,仍难免有讽刺之嫌(虽然这可能并非传记作者本意)。这一点,并没有因为我们现在对他的社会关系渐渐明了,他在我们印象中似乎变得更加形象、立体(特别是有众多他与周围人的照片佐证)而有所改变。倘若在哪里突然又发现一段录下卡夫卡身影的几秒视频,或者发现了存有他声音的录音机蜡筒,我们会感到惊喜不已,但这些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多少新认识。

《关键岁月》乃《卡夫卡传》三部曲最先推出的,聚焦1910-1915年那决定卡夫卡一生创作与生活的关键年月。那些年,曾经无拘无束、易受外界影响的青年卡夫卡转变为敬业的公务员,成长为“卡夫卡式幽默”的大师。在极短时间内,“爆发式”写出《判决》《变形记》《失踪者》《诉讼》等突破之作,就此铺平那条他将一直走到底的艺术之路。

#6

卡夫卡的朋友

[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著 王宇光 译

中信出版集团 大方 / 楚尘文化 2023-1

弗兰茨·卡夫卡留给马克斯·布罗德最后的遗嘱是:“最亲爱的马克斯,我最后的请求:我的遗物中的全部日记、手稿、书信、绘画,别人的和我自己的等等一切东西,一点不剩地、未经阅读地予以焚毁,你或别人拥有的一切文字或绘画同样予以焚毁,你可以以我的名义去向别人索求这些东西。至于别人不愿交给你的那些信件,他们至少应该自行负责焚毁。”

布罗德背叛了卡夫卡的遗嘱,他走向另外一条道路,一条彰显并强化卡夫卡存在的道路。米兰·昆德拉说布罗德一手缔造了卡夫卡学,并残酷地指出:“卡夫卡学生产和维持着它的卡夫卡形象,以至于公众在卡夫卡名下所认识的那个作家不再是卡夫卡而是卡夫卡学化的卡夫卡。”

#7

卡夫卡与少女们

[法] 达尼埃尔·德马尔凯 著 管筱明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9

卡夫卡说,我们“既对她生出凯觎之心,又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

对于卡夫卡的文学创作而言,少女不仅是灵感,是素材,更是力量。对于卡夫卡的命运来说,少女则是一种危险的征兆,其中展现了疯狂和死亡,而他把它们都发展到了极致:跟着姑娘走,就是去受刑。她是一种劝说,劝他接受心里经常惧怕的命运。

文学、少女与死亡:弗兰茨·卡夫卡就在这个三角中游戏人生,消耗人生。他只愿意自己创作,即使搁了笔,也还在写作:一部日记,给一些少女的书信。在这个文学的边缘地带,我们听见一颗孤独的、得不到慰藉的心在跳动,在喘息。

#8

另一种审判:关于卡夫卡

[英] 埃利亚斯·卡内蒂 著 刘文杰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思 2023-1

我今天夜里读完的这本卡夫卡传记,以一种深刻而又奇特的方式打动了我。“在世”的作家里,卡夫卡是唯一与我贴近的,我对他像对一个老人一样欣赏。我感到他似乎还活着,不是因为他现在即使活着也才64岁,而是因为他就像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而且越来越像,或者不如说,世界变得越来越像他。

卡内蒂通过关于卡夫卡致菲利斯书信的研究,包括一篇名为“另一种审判”的长文和与此文写作同时期的大量笔记。他以卡夫卡对待女性、爱情、婚姻和写作的态度为参照系,剖析着自己与卡夫卡的不同之处,在一种令他时时感到愧疚的“差距”中完成了对卡夫卡的深刻解读;这种解读是伟大作家之间的心灵相通,是其他任何文学批评所无法取代的。

统 筹 | 钱琪瑶

编 辑 | Kean

渠 道 | 袁立聪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未经搜狐文化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转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