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一周艺术人物|草间弥生“落户”伦敦,赵渭凉八十办展

澎湃新闻获悉,日本知名艺术家草间弥生“迄今为止最高的青铜南瓜雕塑”将于今夏在伦敦肯辛顿花园展出,同时她在英国的第一件永久性公共作品《无限积累》(Infinite Accumulation)也将于今年7月在伦敦利物浦街车站揭幕;在德国柏林,艺术史学家阿克塞尔·维德(Axel Wieder)被任命为柏林当代艺术双年展(Berlin Biennale for Contemporary Art)新任总监,他将领导由扎沙·科拉(Zasha Colah)策划、定于2025年夏季举办的第13届柏林双年展。

在上海,和陈逸飞同时代的艺术家赵渭凉举办年届八十的回顾特展,展出多年来创作的55幅代表作;艺术家蒙中新书《过时的游戏—一竹庵诗文与题跋》中众多题画诗、书画跋、鉴赏题跋、印、砚与笺铭等作品朵云轩展出。

英国|草间弥生

永久性公共项目将落户伦敦利物浦街车站

英国蛇形画廊和皇家公园近日宣布,草间弥生“迄今为止最高的青铜南瓜雕塑”(总高6米)将于今年夏天(7月9日至11月3日)在肯辛顿花园安装展示。这座高耸的南瓜雕塑将被安装在圆塘旁边,很快就会成为慢跑者和遛狗者的灯塔。

草间弥生 (资料图)

同时,这位90多岁老人在英国的第一件永久性公共作品《无限积累》(Infinite Accumulation)将于今年7月在伦敦利物浦街车站揭幕。在这个特定地点的作品中,草间弥生延续了她最知名的图案——波尔卡圆点(自然)。这个圆点被延伸成与车站外的公共空间互动和定义的连接形式。该作品由维多利亚·米罗画廊赞助,作为伊丽莎白线艺术基金会公共艺术项目的一部分。

草间弥生,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1956年移居美国纽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

柏林|阿克塞尔·维德

接任柏林双年展总监

艺术史学家阿克塞尔·维德(Axel Wieder)已被任命为柏林当代艺术双年展(Berlin Biennale for Contemporary Art)新任总监,8月1日起生效。加入柏林双年展前,他自2018年起担任挪威卑尔根艺术馆(Bergen Kunsthall)馆长。他将领导由扎沙·科拉(Zasha Colah)策划、定于2025年夏季举办的第13届柏林双年展。

阿克塞尔·维德被

维德因展览、建筑和社会空间史及理论以及政治代表性问题而闻名。在卑尔根艺术馆任职之前,维他于2014年至2018年领导斯德哥尔摩Index瑞典当代艺术基金会。在此之前,他曾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当代艺术机构Arnolfini的展览策展人和项目负责人,以及斯图加特艺术家之家(Künstlerhaus)的艺术总监。1999年,维德在柏林共同创办了书店和展示平台Pro qm。

北京|伊莎贝尔·科纳罗

呈现亚洲范围内个展

5月26日至7月14日,法国艺术家伊莎贝尔·科纳罗(Isabelle Cornaro)亚洲范围内首个重要机构个展在今日美术馆呈现。

伊莎贝尔·科纳罗

伊莎贝尔·科纳罗有着多重身份,她既是一名当代艺术家,也是一名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科纳罗通过作品探索艺术史中不同的再现体系和符号,挑战观众对艺术品的感知方式。其创作媒介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和电影,常常在精心安排的并置下向传统表现方式致敬,并对其进行再创造。科纳罗非常擅长巧妙地将传统表现方式与现代观念相融合,并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体验。跨文化的背景与其作品蕴含的审慎、思辨且带有历史厚度的力量让科纳罗在当代艺术界备受瞩目。

展览现场

展览由张震中策展,通过四大系列的总共27件作品,全景式地展现了科纳罗标志性的大型雕塑装置以及她在架上与影像领域的探索。展览回顾了艺术家十余年的创作生涯并展现了一件受到今日美术馆特别委任最新完成且首次公开亮相的大型在地创作装置作品。

展览现场

今日美术馆馆长张然说道:“艺术家持续在探讨媒介之间关系,并在创作中将物体结构再重塑。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古老的大师画作转化为三维装置;一部电影转化为图谱,又或将极简主义的词汇转化为富有更多情感的语言。”

2024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同时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伊莎贝尔·科纳罗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魅力的作品,推动了国际艺术互鉴,共建中法文化交流桥梁。本次展览更是作为第18届中法文化之春的重要展览项目,为中法文化对话注入新活力。(整理/高丹)

上海|艺术家赵渭凉

八十特展“解·域”开幕

6月1日,“解·域——赵渭凉八十特展”在上海海派艺术馆开幕。展览展出八十岁的艺术家赵渭凉多年来创作的55幅代表作。

和陈逸飞同时代的赵渭凉,1944年出生于上海,师从上海美术学院孟光教授,1979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曾在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任教。上世纪60、70年代,在上海育新中学担任美术教师的赵渭凉,与陈逸飞、夏葆元等一众画友同为《解放日报》美术通讯员。也是在那个时期,他与上海美专“三剑客”陈逸飞、夏葆元、魏景山一起交友作画,度过人生的青年时代。

赵渭凉

1986年,赵渭凉赴美学习,他的画风从新写实主义转变为后现代抽象主义。赵渭凉纵心抽象画近40年,鲜锐多创,画风苍茫广郁。尽管旅美多年,他的抽象画里蕴藏着东方之魂。他早期的抽象画代表作就是一幅以石窟文化元素为背景的作品。在后来的几乎每一幅画上,都能看到他精心选择的中国文化符号,青铜器花纹、石 窟、篆刻、书法、器具等的符号,甚至是将中国人的筷子直接挂在抽象画上。

展览现场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展览学术主持夏开丰评价,近年来,赵渭凉的作品出现了破框的迹象——方框在画面上逐渐消失了,画面更为自由。“解域之象是一种把具有文化属性的形象从其原来的土壤中解离出来,进入到当下的平面中而重新生成为一种新的形象,它与原来的文化既相似也不相似。我们在赵渭凉先生的作品中看到的正是这样的解域之象,一种正在生成的形象,期待着我们也卷入它的生成之中。”策展人周长江表示:“从写实到抽象,赵渭良先生的艺术融汇东西方特点。这场展览比较完整呈现了赵渭凉先生的艺术脉络。”

赵渭凉说:“我用20多年的写实功夫,倾注我一生的悲、欢、爱、恨,画出了30多年的抽象。好与坏都可贵,不仅仅是画,而是艺术灵魂的升华,也是我艺术与人生历程的足迹。”(整理/李梅)

上海|艺术家蒙中

展现诗文、题跋与书画

6月1日,展览“过时的游戏——竹庵诗文、题跋与书画”在上海朵云轩开幕。展览集结了艺术家蒙中新书《过时的游戏—一竹庵诗文与题跋》中众多题画诗、书画跋、鉴赏题跋、印、砚与笺铭等作品,展现其艺术思考、审美情怀与人文价值观念。

蒙中

蒙中(竹庵),书画家,自由撰稿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近年于大理万花溪,建“竹庵”安居,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编著有《西域绘画——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精品》等数种。其个人书画作品集有《过时的游戏——竹庵诗文与题跋》、《笔墨旧约——竹庵蒙中的书画艺术》等。(整理/陆林汉)

蒙中题《竹庵图》

巴黎|马克·卡米尔·查莫维奇

让观者有进入梦境之感

出生于巴黎的艺术家马克·卡米尔·查莫维奇(Marc Camille Chaimowicz)于5月23日去世,享年77岁。查莫维奇以其难以归类、多彩而混乱的大型装置作品为人所知。这些环境装置中通常融合了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与极简主义压抑的情感和简洁的线条形成鲜明对比。查莫维奇将墙面装饰、纺织品、家具、物件和艺术品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让观者有一种进入梦境的感觉,消除了公共和私人生活之间的界限。

马克·卡米尔·查莫维奇(资料图)

马克·卡米尔·查莫维奇于1946年出生于战后巴黎。查莫维奇8岁时随家人搬到英国的郊区小镇Stevenage,这是英国为安置因二战流离失所的移民建立的一个新城镇。16岁时,查莫维奇进入伊灵艺术学院(Ealing Art College)学习,之后进入坎伯韦尔艺术学院(Camberwell School of Art),最后在伦敦斯莱德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在一次巴黎旅行中,查莫维奇经历了1968年5月的抗议活动,之后他回到伦敦,烧毁了本科时的所有画作,并将注意力转向装置艺术,试图打破艺术、装饰和设计之间的界限。

查莫维奇近年来在伦敦蛇形画廊(2016)、米兰三年展(2016-17)、纽约犹太博物馆(2018)以及布鲁塞尔WIELS艺术空间(2023)举办过个展。他的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和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等机构收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