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从《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入手,聊聊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剧照

尽管《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两个作品并不能相提并论,但从这两本著作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可以瞥见一二再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方不同的婚姻观。从当中人物的爱情观和婚恋观来看,这两本著作分别体现了再中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女性的婚姻和家庭问题。因此,从《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两本著作中,分析作者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以及横向对比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婚姻观,是很有必要的。

一、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婚姻观的相同点

虽然处于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但是中西方的婚姻观,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相同点的。从婚姻观的角度出发,这两本小说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和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门当户对”是婚姻的基础

不管是古代中国也好,还是西方国家也好,在这两本著作里面体现出的婚姻观,体现出的婚姻,都要以“门当户对”为基础,换句话说,也就是经济条件是衡量一段婚姻是否合适的基本标准。

首先,从中国古代的婚姻观方面来说,“门当户对”一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基本条件,这也可以从《红楼梦》当中找到一丝踪迹。《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清代封建环境下的宏大叙事观。

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什么一定是悲剧的结局?这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林黛玉从小失去父母,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而贾宝玉一出生就是富庶的贾家嫡孙,自然和林黛玉之间的经济条件相差甚远,因此,这也是他们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在当时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条件下,普遍讲究和追求“门当户对”的婚恋观。

其次,从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来说,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对于金钱的追求也是不可以忽视的。《傲慢与偏见》当中的家长,班纳特太太,认为财产便是婚姻的基础,因此她会把所有有财产的单身男子都视为自己女儿的合法财产;主人公伊丽莎白,所关心的也包括对方的财产。因此,从中可以体现出,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财富财产也是美满婚姻生活的基础。

因此,从这一方面可以得出,不论是西方资本主义,还是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一定的经济基础都是婚姻能够成功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和基础。

2.婚姻制度以“男性”为中心

说到婚姻观,就不得不说到婚姻制度当中的男女地位对比,通过分析两本小说,不难发现,即使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婚姻制度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男女地位并不是完全平等的。

首先,从古代中国的传统封建社会体系来看,封建社会当中以父系体制社会为主导,男性地位远远高于女性地位,体现在婚姻制度当中,就是女性只是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在封建社会中,最能体现男性婚姻地位的高度的就是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这在《红楼梦》当中也有体现。

在贾府当中,几乎所有的男性角色,都存在着一夫多妻的情况。在封建社会当中,妇女的地位十分低下,在婚姻制度当中,也要以“夫为妻纲”为主导思想,连贾府当中的所有女性主子都是这样,更何况其他一些平民百姓家里的女性地位了。因此,从中也不难发现,在封建制度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婚姻地位十分低下。

班纳特夫人

而在西方婚姻生活当中呢?女性地位也是如此低下吗?虽然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但究其根本,西方的婚姻生活当中,女性的生活地位也并不高。在《傲慢与偏见》当中,班纳特夫人一直希望自己的女儿嫁一个有钱的丈夫,这也是当时所有西方女性的普遍缩影,希望通过嫁一个有钱的丈夫,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西方男性社会当中,“有钱的丈夫”是女性的救命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体现出,在西方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婚姻地位也是远远低于男性的。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不管是西方,还是古代中国,在婚姻制度当中,都是以“男性”为主导地位的。

二、 中西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婚姻观的不同点

纵然有着以上的一些相同点,但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婚姻制度的影响,中西方的婚姻观,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点的。

1.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的择偶自由度不同

首先,由于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社会制度对婚姻的约束程度并不一样,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在中西方的择偶自由度的大小并不一样。

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宗法社会,自由恋爱和自由的婚姻都是不被封建礼教所接受的,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古代中国,子女完全没有择偶自由度,而是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这种制度之下的包办婚姻,是完全没有择偶自由度可言的。

可以说,《红楼梦》当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多半都是由于这封建的婚姻制度的影响。他们不能在一起,根本原因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父母的阻拦。贾宝玉的婚姻完全由贾母做主,在经济条件的对比之下,贾母自然而然让贾宝玉去娶家大业大的薛宝钗,而不是无父无母的林黛玉。

因此,林黛玉也只能在贾宝玉成婚那天,在树下香消玉殒。这种爱情悲剧,在中国古代发生的次数远远高于人们现象,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在封建婚姻制度下,男男女女的择偶自由度完全不能达到西方的标准。

在西方社会,崇尚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倡导自由恋爱的男女主人公很常见。就算是班纳特夫人那样的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家长,也会在意自己女儿的看法,因此,从中不难发现,西方婚姻制度的择偶自由度较高。在奥斯汀看来,婚姻幸福与否,在于双方是否相爱,她也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择偶自由度完全不一样。

林黛玉和薛宝钗

2.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择偶标准不同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择偶标准来看,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对择偶的标准也有着不一样的地方。从这一方面来说,在古代中国封建的文化背景下,择偶往往以外在条件为标准,而西方的择偶标准以内在条件为主。

首先,在封建社会当中,“贞洁”是女性最重要的品质,而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倡导,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贾母为何选择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呢?因为林黛玉太过张扬,不遵循封建礼教,喜欢与别人“唇枪舌战”,而薛宝钗则是“顾大体,识大局”的代表,才华横溢但却知道“装愚”,这是封建社会的大家长最喜欢的“女性”形象代表。从这一方面来看,因为“薛宝钗”更符合封建礼教的要求,所以也会更被贾母所喜欢。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封建礼教是中国古代择偶标准的最大的一条标准,而不同于古代中国,在追求自由的西方文化背景之下,伊丽莎白这样的女主人公,代表了当时对女性审美的标准,不是恪守礼教,而是追求自由。

与“识大体”的薛宝钗不同,伊丽莎白身上具有着一定的叛逆个性,在处理婚姻事务上面,她也可以冷静对待,她的智慧和魅力,以及她身上的一定的叛逆个性,才是吸引男主人公达西的点,因此,这也正反映出来了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之下,择偶标准趋于自由。

达西喜欢伊丽莎白,和贾宝玉喜欢林黛玉的理由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喜欢对方身上的不同寻常的气质,但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婚姻制度下,两者的结果却截然相反,一个悲剧,一个喜剧,所呈现出的也是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因择偶标准不同的,所产生的男女主人公的不同的结局。体现的也都是作者对当时的婚姻爱情观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伊丽莎白

三、总结

综上所述,《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当中的主人公的婚姻观既有着一定的相同点,也有着一定的不同点。虽然都是以男性地位为主导,但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的择偶标准却不一样,虽然都是以经济基础为主要条件,但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的择偶自由度不一样。因此,从这两部小说当中,也可以反映出中西方完全不同的婚姻观,当然,这也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同,体现了作者的批判和讽刺。

参考文献:

1.《红楼梦》

2.《傲慢与偏见》

3.《傲慢与偏见的婚姻透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