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打开心智之门》:如果你还在迷茫、焦虑和内耗,这3句口诀送给你

为什么有些人在亲密关系、职场、社交、个人成长等方面十分顺利,有些人却处处碰壁?

除了运气、环境等外部因素外,到底是什么在影响一个人的成功?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是什么决定了人们的行动,进而影响了一个人的命运?

答案是你的心智成熟度,而影响我们心智成熟度的重要能力是心智化能力,你可以将其理解为“读心”。

心智化能力是我们理解世界和认识自我的基础,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打开心智之门》。

全书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展开,叫做“心智化”。

在生活和工作中,你可能会出现很多困扰和内耗,比如在与人相处中不擅长沟通,在同事交往中总是担心被欺负,在亲密关系中也总是与另一半吵架,甚至一个人呆着也总是在内耗中度过。

对人生的迷茫,对人际关系的困扰,本质上都是心智不成熟的体现。

想要收获美好人生,就是要打开心智之门,让心智不断走向成熟。

01 什么是心智化

心智,从字面上的理解,就是内心的智识。

作者也在书中提到,人的心智世界,包括了想法、感受、需要、渴望、目标、信念、行动的原因等维度。

可见,心智包括了认知和情绪,是在人的言行举止背后的,看不见的东西的集合。

心智化,意思是理解行动背后的心智世界的能力,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师、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和语言科学系主任彼得·福纳吉教授提出来的。

现在,心智化已经广泛应用在心理学领域了,是一个比较热门的概念了。

心智化的能力越高,人在社会生活中就会越游刃有余。

心智化,不仅仅是一种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是能够在心里装进被心智化的那个人,看到那个人行动背后的心智世界。

所以,心智化不等于智力或者智商,智商高的人,并不一定心智化程度高,比如《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

心智化与情商相近,但是要比情商的维度更高,包含的内容更多,更全面。

作者认为,心智化能力更像是人际互动过程中的底层逻辑,它是在人的言行举止的后台运行的,

02 等同

不同的心智化能力等级,也决定了不同的人生状态。

作者介绍了心智化能力的4种主要版本。

第一个呢,叫做等同,这是最不成熟心智化版本了。

就是把心智世界等同于现实世界。

比如,小孩子认为衣柜里有老虎,现实是衣柜里并没有老虎,但是他认为老虎就在柜子里。无论家长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

正确的做法是,那位爸爸手持玩具冲锋枪,冲进孩子的卧室,问儿子,快告诉我,老虎在哪里?是在这个柜子里面吗?然后对着柜子一阵扫射,发生突突突的声音,然后说,好了,老虎被窝干掉了,以后没事了。

那个小孩子之后再也没有说过柜子里有老虎了。

你可能觉得,小孩子大脑发育不健全,有这样的等同反应很正常。

但是,成年人中,也照样会出现类似的等同现象。

你认为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吗?你的想法和感受,可能只是你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应,但是并不全面和客观,只是你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

比如,同事们在交头接耳说八卦,你看了一眼他们,他们还对着你假笑了一下,你就会觉得他们是在说你的坏话,其实他们是在谈论昨天新上映的电影,对你笑也只是因为你们四目相对时的礼貌一笑而已。

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三观,看待每一件事情,都是带着自己的个人解读的,有时候并不代表你解读的一定是对的。

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叫做“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

妈妈对孩子是关心,当自己冷的时候会觉得孩子也冷,于是会提醒孩子穿秋裤。

其实,孩子和妈妈,对冷的感知程度是不同的,小孩子的火力旺盛,可能并不冷。

分享自己带孩子的经历。晚上睡觉给孩子盖被子。家里的地暖不太给力,温度在19度左右,自己睡觉都穿着睡衣,还盖着厚被子。宝宝睡觉穿着一件单衣,总给他盖被子,他总踢开。总怕他冻感冒了,于是第二天就换了个厚一点的秋衣,结果半夜宝宝睡觉老翻身,我一摸,发现后背都热出汗了。

这就是等同现象,把自己的感知,强加在了孩子的身上。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成长,是心智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拟合。

小孩子需要成长,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

03 缺少内在世界间的桥梁

第二种心智化版本是,缺少内外世界间的桥梁。

演员拍戏,沉浸角色之中,一时出不来了。

缺少桥梁的人,喜欢直接把自己的认知看法套用在别人身上。

一方面是自己的主观臆想,另一方面是自己从教科书或者自媒体上看来的二手信息,

自己觉得正确的观点,也自动认为别人应该认同和接受,并按照那样说的做。

现实中,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忽视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了。

再正确的经验总结,都是从大规模人类样本中,提炼出来的规律或者趋势,那是代表大多数人的,但是放在一个人,一个个体身上,未必就是绝对正确的。

所以,如果忽视了人的个体性和独特性,可能就会两个人之间就会发生冲突和矛盾。

04 拒绝思考

第三种心智化版本是,拒绝思考。

你的身边一定会有那种神经大条的人,平时就是大大咧咧,对待任何事情都是很粗狂,很随意,很表面,从来不关注内在的感受,也没有太多的情绪。

他们喜欢做事情,但是不喜欢思考,不喜欢复盘。

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是否能够享受独处。

不喜欢思考的人,在一个人的时候,真的会无聊到发疯。

另外一种拒绝思考的人,会在遇到的问题的时候,把一切原因都推给外界,推给别人。

而从来不考虑是自己的问题。

宋代大儒朱熹曾经说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05 成熟的心智化版本

以上三种都是不成熟的心智表现,那么成熟的版本是什么样子呢?

第四种是成熟的心智化能力,是说我似乎明白他为什么那么做。

首先,要有一个基本认知:不理解才是常态。

人类的多样性,人的不同的人生经历,

然后就是保持怀疑,不管是自己的观点,还是别人的观点,都不是绝对100%信奉的,要留有怀疑的余地。

也就是说接受一切都有可能,凡事都有一个例外。

大千世界不奇不有,任何人的任何反应,都是正常的一种存在。

当你能够理解多元化,理解人生无常,世事百态,也就能够理解他人的情非得已了。

心智化能力高的人,往往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纬度的人,能够对低纬度的人,向下兼容。

他能够理解你的小情绪,小脾气,能够看穿你的言行背后的内心感受。

比如大人看待小孩子的行为,就可以包容小孩子的很多不合理的行为,

比如恋爱中的海王,看上去能说会道,情商很高,能够提供很好的情绪价值,都是说明了他心智化水平比你高,才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你,换位思考你的处境和感受,同时,也可以拿捏你,套路你,哄骗你。

为什么同样年龄的人,有的人心智化能力就高,有些人心智化能力就很低呢?

成熟的心智化来自哪里呢?

童年!也就就是说与你的过往的经历有关。

心智成熟的人,一般在童年就接受了很好的心智化教育,他的父母就是心智化比较成熟的人,能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情感交互和支持。

心理学上有一个依恋理论,就是介绍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的,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焦虑型)

婴幼儿,很多反应都是从本能出发的,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但是他需要被看见,被关爱,被理解。

如果父母能够第一时间识别孩子的情绪,并且给予爱抚和理解,无条件地关爱孩子,那么孩子就会知道自己永远是安全的,是被爱的,就会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如果父母给予回应,或者拒绝了孩子的要求,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被喜欢,自己不好,也就会回避用这种方式接触父母了,长大后也会同样回避人际交往,会压抑自己的很多真实需求。

矛盾型依恋是在养育过程中,父母的关心关爱不够,可能工作比较忙,家务事情比较多,没有时间全身心放在孩子身上。

只有当孩子生病的时候,摔倒的时候,闯祸的时候才会给予关注,那么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就会故意开始生病,开始闯祸,开始调皮,只是为了让父母多看自己的一眼。

长大之后,因为缺乏父母关爱,也会通过不学无术,生病,调皮捣乱等方式,来赢得别人的关注。

所以说,童年的养育过程,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都很关键。

好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在有情感养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心智化程度就自然会比较高;而缺乏情感养育的人,长大后心智化程度偏低,往往还会出现自卑、胆小、不爱说话、缺乏安全爱等,很明显的心理问题。

这里呢,有一个坏消息,也有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每个人的童年可能都不是完美的,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情感缺失,会有一些灰色记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原生家庭总会给一个人留下一些伤痛。

好消息是,人是会变的,心智化也会能够成长的。

本质上,塑造一个人的就是经历。

童年的经历,让你成为了现在的你,那么,现在的你的经历,同样也会影响十年后的你。

童年的你,没有意识,没有自主能力,很多事情无法判断,不会选择,只能被动接受。

而现在,你是一个成年人了,有自己的想法,能够自己做选择了。

只要你选择对的方式,建立正确的认知,照样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智水平,变得更加成熟。

06 升级心智的3句口诀

作者提出了三个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升级心智。

第一句是:暂停、跳出,思考对方怎么了,我怎么了?

当在人际关系中,发生问题的时候,先不要反应,而是先暂停。

暂停,可以给心智一个反应的时间。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很多事情本能反应认为他是蛇,其实他只是一根绳子。

思考快与慢中的系统1和系统2,理性脑的反应时间就是需要长一些的。

爱生气的人,如果能够遇事暂停一下,就不会那么冲动,就会有理性参与了,就不会后悔了。

暂停之后,跳出当下的场景。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那件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用第三者的视角,或者叫做上帝视角,来分析时间的双方。

思考对方怎么了,是真的在针对你,还是他的性格就是那样?

思考自己怎么了,是心情不好,还是想要发泄怒气,对待事情的推动有帮助吗?

暂停一下,思考一下,看见对方的同时,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这样就是心智化的过程,就能够更加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了。

第二句是:别人不懂我,这才是正常的。

两个人的沟通,常常会有对牛弹琴,鸡同鸭讲的时候,

你讲了大白天,口干舌燥的,但是别人一点也没有理解,于是你愤怒了。

这个时候要提醒自己:别人不懂我,这很正常。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如果一个人完全懂你,那才不正常呢,那样的话,你反而会觉得很可怕,你是任何事情他都知道,即使你不说,他也知道,你没有一点隐私和安全感了。

说话,很简单,但是能够说让对方接受的话,听懂的话,很不简单。

说话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让别人听懂你说的意思,而不是为了自嗨。

说话自嗨的人

教学工作中自嗨的人,一位老师说教与学的关系。

第三个口诀是:把“肯定”换成“可能”。

绝对化,过度肯定,全盘否定,过度概括、以偏概全,非黑即白,都是典型的“二极管思维”。

世界上的事物本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人偏偏喜欢把事物都绝对化。

作者在书中提到,绝对化的判断来自我们所持有的心理地图。

什么是心理地图

心理地图是我们心理内部已有的知识形成概括化,用来理解新的信息。

心理学家提出的“图式”的概念,和心理地图相似,就是人们心理形成的一种固定的工作模式。

就像写文章的格式一样,也像生活中的习惯一样。

如果你心理地图是,这个世界是美好的,那么你就会认为凡事发生都是美好的,

如果你就觉得你不值得被爱,那么你就会把别人的言行,看成是在伤害你,即使是恋人,也会觉得他并不是真的爱你,会迟早远离你。

你只会按照你的心理地图中既定的模式来理解别人的言行,而忽视了其他的可能性。

我个人觉得本质上,是因为人的惰性或者是大脑的节能特点,会把事物简化。

一个人的认知也是局限的,观察事物的角度必定是片面的,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想要全面了解事物的各种角度和可能性的话,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会消耗大脑的很多能量。

于是大脑就欺骗你,这个事情很简单,用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绝对化的方式,让你相信它就是那个样子的。

肯定化的表达,也是追求稳定性的一种体现。

而现实是,不可能稳定的。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所以,要尽量改变肯定性的认知,首先就可以从语言上入手,把“肯定”换成“可能”。

他肯定是在说我的坏话,变成他可能是在说我,也可能是在说别人。

他的观点肯定是错的,换成他的观点可能也是对的,可能也有他的道理。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说过: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是,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仍然能够保持行动的能力。

从哲学上来看,这就是辩证法的精髓。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有两面性的。

正所谓:祸之,福之所依;福之,祸之所伏。

掌握了以上三个口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提升心智。

07 心智化的应用场景

当拥有了较高的心智力之后,可以应用在哪些场景呢?

对我们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场景主要是家庭、工作和朋友。

所以,首先,心智化可以让亲密关系更贴心。

亲密关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我当初怎么看上了他?

后悔自己的婚恋选择对象,其实不是对方的错,而是背后有你自己的心智化原因。

婚恋市场上主流是门当户对,英雄配美女,可是现实中总有丑男配靓女,萝莉爱大叔的例子,

缺乏母爱的男生往往喜欢比自己大的御姐;缺乏父爱的女生往往喜欢成熟的大叔。

当你在选择伴侣的时候,看到她身上的吸引你的地方的时候,你不妨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喜欢她,他满足了我的什么内心需求。

决定两个人在一起的,绝对不是简单的外在条件,而是看不见的内在需求的给予与满足。

在亲密关系中,还有一个问题是对爱的识别。

比如,男方工作忙,没有陪你逛街,你就认为对方不爱你了。

情人节,买的礼物没有去年的贵重,就觉得对方要变心了。

甚至会在给对方发微信之后,对方没有及时回复,就会产生各种乱七八糟的猜想。

严重的会进行“夺命连环call”。

这个时候,一定要想起第一个口诀:暂停、跳出、思考。

暂停自己的疯狂行为,跳出愤怒的场景,思考一下你怎么了,你为什么这么急切需要他的回复,

思考一下他怎么了,他可能正在开会,可能没有看到手机消息,

你等一等,去干点别的事情,去做家务,做看一个电影,说不定一会儿他就回消息过来了。

威胁亲密关系的最大危害是:想要改变对方。

男女是天生存在差距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大脑的生理结构也是不同的,

人生过往的经历也是不同的,

两个人产生不同,产生生活上的分歧很正常,

要去试着理解对方。

真正的爱,未必是一定要同频共振,也可以是一个高音,一个低音的协奏曲。

你理解他的不同,他也理解你的独特,相互包容,相互迁就,相互扶持,这样的亲密关系才会更幸福。

不管是亲密关系,还是朋友关系,永远不要试图去改变一个人,成年人只做筛选,不要改变。

因为你改变不了,与其费力不讨好,还不如接纳不一致,或者改变自己。

心智化程度高的人,会在表达爱的过程中,更加温和,也会更加高效。

亲密关系中,最忌讳的是说反话,明明很生气,偏偏说“我不生气”,明明很希望对方留下来配你,偏偏“黑着一个脸,让他滚远点”。

亲密关系中的表达,应该多学学非暴力沟通。

要明确表达出来你的需求,不要让对方猜,也不要批判对方。

具体的步骤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体会和表达感受、找出需要、提出具体的请求,

试着多用“我”,少用“你”。

其次,心智化可以让我们在职场上更成功。

职场人,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优先级、利益点都是不同的,所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协调配合的时候,肯定是会发生冲突和不和谐的。

所以,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就少不了沟通交流。

心智化可以帮助我们在沟通的时候,要做到清晰的传达、正确地接收、及时地确认。

表达要有明确的时间,格式和要求,什么时候给我,用哪个版本,要求多少字数等等。

接收,要听懂对方的诉求,领会同事和领导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确认,要直接与关系人确认,而不要在多人中传递指令。

综艺节目中的传话,中间人一多,就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

遇到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对方及时确认,不要擅自做主,

职场中有合作,更多的是有竞争的。

在意见建议的采纳上,在方案的竞争上,也不要钻牛角尖,不要陷入单一视角的困境,

不可能是你永远赢,也不可能是他总占便宜,职场上还是讲究一个平衡的。

要减少零和博弈,争取正和博弈,制造双赢的局面。

职场如战场,可能会有勾心斗角,会有职场PUA,如果不是为了赚钱养家,没有人想要上班工作。

在遇到职场困境的时候,干得不开心的时候,要不要一怒之下辞职,甚至是裸辞呢?

辞职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换一份工作可能还是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一定要清楚你内心的诉求与渴望。

最后,心智化可以让我们在一般人际关系中更顺利。

朋友的最高级存在是提供情绪价值,而不是说教。

当朋友遇到人生难题的时候,向你吐槽的时候,你不要着急给出建议,讲一大堆人生道理,站在人生导师的高度去指点他的人生,这样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会失去一个朋友。

心智化能力,在朋友关系中,体现为共情能力,感同身受的能力,

比如和闺蜜一起吐槽她的男朋友,和哥们喝酒一起咒骂他的傻X领导。

要让他感觉到有同伴在支持他,陪着他,有一样的立场,有相同的看法,他自然就会觉得心里暖暖的,自然就得到了安慰。

朋友之间可能会有误会,可能会吵架闹别扭。

即使吵架了,也不是一定要一刀两断,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就绝交了,成了塑料姐妹花。

不要这么绝对化,真正的朋友都是在吵架中吵不散的,相互之间甚至会咒骂,说脏话,但是友情只会越来越深。

有时候,只有真的在乎对方,才会发生争吵,要是陌生人,才懒得浪费口舌和力气呢,毕竟吵架也是很费力的。

朋友之间也会疏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阶段的不同,总是会有一些朋友消失在你的世界了。

曾经的大学同学,小时候的发小,可能都会渐渐分开,在不同的城市发展,在不同的行业掘金,

有了空间的距离,没有了日常的共同语言,可能联系就少了。

即使想要主动联系对方,也会担心会不会打扰他,占用了人家太多的时间。

不常联系的未必不是真朋友,经常聚在身边的也未必是真朋友,

朋友也有朋友的人生,有他自己的生活,即使距离远,心也是近的;即使不常联系,真有事儿的时候,也会千里来相助的。

08 忠于自己,才是人间清醒

最后的最后,心智化对自我的帮助,就是不内耗,做自己。

内耗是因为对某一件事过度思考了,

就像余华老师说的,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自己心里的戏太多了, 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 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

放过自己,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天都不会塌下来的,人生处处有惊喜,天无绝人之路,总是会有更多的可能的。

另外一个点就是勇敢做自己,对自己忠诚。

书中提到一个事例很棒,作者在2016年的一次画展上,遇到了画家凯尔·斯科尔,他师从一位世界顶尖的心理学攻读博士学位,但是后来因为绘画而转行了,放弃了心理学学业。

他在谈到自己的画画时说:如果别人喜欢我的画,那是让我很开心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他们不喜欢我的画,那我也没有别的办法,因为我只能画成这个样子,这就是我真实的想法。

接受自己真实的样子,永远对自己忠诚,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才是真正的享受生命。

本周五20:30,

抖音搜索“槐宁心理陈萌萌”,

观看直播

↓↓↓

一本书带你发现社会真相、人性真相、生活真相,收获通透人生

开年读这几本书,好运旺一年

亲密关系中的六大“毒素”,你中了几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