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历史名臣范仲淹,一生殚精竭虑为社稷,谥号获读书人至高荣誉

提到范仲淹,不少人都会想到中学时代读过的名篇《岳阳楼记》,范仲淹作此文时,并未亲临岳阳楼,只不过受好友滕子京之托,根据李白、杜甫等诗人留下的几篇关于岳阳楼的诗词,便心领神会,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地留下了这千古名篇。

其中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了振聋发聩的警句,开后世清廉之风气!

与范仲淹同时代的张载曾留下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度成为后世士大夫为之奋斗终生的最高标准。

而此四句放在范仲淹身上是再也合适不过的,乃至他死后被授予让士大夫欣羡不已的最高谥号:文正!

那么,范仲淹一生到底做了哪些功绩,让他的成就远在我们熟知的苏轼、欧阳修之上呢?

年少丧父,寒门入仕

范仲淹祖籍江苏苏州,其先祖范履冰曾任唐朝宰相,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其父范墉随吴越王钱俶一道归降大宋。

原本,范家也可称得上在江南富庶之地上的小康家庭,但是,在范仲淹两岁那年,随着父亲范墉的病逝一切就全然变了模样。

母亲迫于生计,带着尚在襁褓之中的范仲淹改嫁给一个叫朱文翰的乡绅,范仲淹因此而改名朱说。

直到十二岁那年,母亲才将身世告知已然懂事的范仲淹,范仲淹听后,伤感不已,遂发奋读书,希望靠“学而优则仕”来场人生逆袭。

此后范仲淹便一直在南京应天府书院读书,被世人称为“睢阳先生”的戚同文成为了范仲淹的授业恩师,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范仲淹遂成为了通晓儒家经义的高级知识分子。

1015年,二十七岁的范仲淹用“朱说”的名字参加科举,榜上有名,遂由一介寒儒蜕变为功名在身的进士及第。

在此期间,范仲淹省吃俭用,刻苦攻读,他经常将一碗稀饭搁置一晚上,待日间凝固后,才将它分为四份,早晚各吃两份,以此饱腹,这便是成语“断齑画粥”的由来。

此后,范仲淹被派往四川广德,当了一名九品的司法参军,成为主掌此地司法部门的一把手。虽然官阶卑微,但范仲淹刚正不阿,忠于职守,将广德的冤假错案处理地清楚干净,赢得了百姓们的一致称颂。

同时,当生活稍有改善,他便将一生操劳的母亲接到身边,悉心奉养,让母亲安享晚年。

范仲淹在广德的政绩得到朝廷认可,遂擢升他为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才认祖归宗,换回本名。

为官清廉,治堰兴学

1021年,三十三岁的范仲淹被派往江苏泰州主管盐运,而当他看到此处的堤堰因年久失修,而造成多处堤坝决口,河水泛滥时,当即向上级领导张纶打报告,力主重修堤坝。在范仲淹等官员的努力下,扰乱江淮百姓生活的水患遂得到彻底治理,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四年后,因治河修堤有功,张伦遂上奏朝廷,擢升范仲淹为七品兴化县令,全面主持兴建水利工程的工作,但不幸的是,次年范母便病逝了,范仲淹只好回家守孝,治堰工作交由张伦完成。

守孝期间,范仲淹有幸得到时任应天府知州晏殊的赏识,让其到应天府书院讲学。范仲淹一改前任清谈、散漫的学风,倡导积极为国建言献策,心怀苍生黎民的教育理念,赢得学子赞誉,学院风气也为之焕然一新。

此时正逢太后刘娥把持朝政,仁宗赵祯形同傀儡。1029年,刘娥六十大寿,赵祯遂决定为母亲大操大办,并令百官跪拜太后以示敬意。

对于这项违反祖制的圣旨,百官都因畏惧天威,噤若寒蝉,唯有范仲淹冒着治罪的风险,触犯逆鳞,竭力劝阻皇帝勿行此举。

谏书呈上去之后,迟迟得不到仁宗回应,但这份犯上的奏折,却经过周转,到了刘娥手中,结果不言而喻,范仲淹因此遭到冷落。当时连推举他的晏殊也为之捏了一把冷汗。

一年后,范仲淹自请调离京城,在陈州通判任上,听闻朝廷欲兴建寺院,劳民伤财时,虽处江湖之远,但忧庙堂之君的范仲淹又上书谏言,立即停工,以安天下,随后,在吏治、农桑、人事任用等方面范仲淹屡屡上疏,一片忠君为民之心,天日可鉴。

虽这些建议,仁宗均未采纳,但范仲淹在仁宗心里却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1033年,随着刘娥的薨逝,四十四岁的范仲淹被仁宗火速擢拔,到京赴任。

是时,不少人为了迎合仁宗,多在御前指摘已故太后弊政,仁宗遂有意立杨太妃为皇太后,范仲淹当即谏言:频繁改立太后,有碍皇帝亲政,仁宗遂改变决议,仍尊刘娥为皇太后。

这年七月,江淮地区蝗灾肆虐,百姓苦不堪言,满朝文武视若无睹。唯有范仲淹说:“若皇室成员罢食一天,圣上何以自处?”仁宗大为感动,于是立即派范仲淹前往赈灾,到地方后,范仲淹第一时间就是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百姓无不感激涕零,回京时,范仲淹特意在当地摘了一把野草,规劝皇帝,万事民为先!

这里顺便说一下,后来范仲淹到苏州为官时,也是为了赈济灾民,除了开仓放粮外,他还做了一个特别的举动,那便是鼓励龙舟赛与兴修寺院。

当时百官都很疑惑,为何大灾之年,范仲淹还要靡费金钱,滥造工程,后来经过实践才恍然大悟,范仲淹此举正是为盘活地方经济,让贫苦之人有份稳定收入的高明之举。由此可见,范仲淹绝不是墨守成规的一介腐儒,他能够着眼实际,实事求是,以最小的成本替百姓谋取最大的利益,当时在没有动用国库一分钱的情况下,就让灾后的苏州百姓逐步过上安定的生活。

后来沈括在其作品《梦溪笔谈》中也提到了这件事,他说:当时灾后,只有苏州秩序井然,百姓生活安定,没有发生迁徙事件,这都是范仲淹的功劳!

陷入党争,遭受贬黜

1035年,四十七岁的范仲淹因在苏州治理水灾有功,被火速擢拔为吏部员外郎,全权署理开封府事务,相当于首都第一行政长官,权力大,责任也大!

但范仲淹到任后,将开封府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世人感叹道: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然而,仅仅只隔一年,范仲淹便遭到贬黜,原因是他得罪了当朝宰相吕夷简。当年,面对吕夷简操持国柄,结党营私的种种恶行,范仲淹直言上疏,请求褫夺其官职。与此同时,又将巴结吕夷简的那些官员绘制成图,呈送仁宗。

吕夷简当然不会善罢甘休,反讥范仲淹与欧阳修等人结成朋党,以权谋私,对于仁宗而言,“朋党”是个极其敏感的词汇,当即将范仲淹贬黜出京。

范仲淹离京的那一天,送行者寥寥,只有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与他依依惜别,颇有世态炎凉,人走茶凉之感。

为国戍边,力行新政

1038年,西夏国李元昊称帝,原本对宋称臣的他翻脸无情,屡屡侵犯大宋边境。次年,又在三川口打得宋军一败涂地,西夏兵更为嚣张,扬言定要攻进汴京城,灭了大宋。

前方战事吃紧,仁宗心急如焚,万般无奈之下,急招范仲淹入京,让他与韩琦到陕西抵御敌寇。

范仲淹整肃军纪,剔除陋习,修缮城池,恢复战力,经过整顿,整个宋军面貌焕然一新。此外,范仲淹还注重对军事将领的培养与提拔,在他任职期间,狄青、种世衡、郭逵等一大批杰出军事将领脱颖而出,为北宋初年的边疆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富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值得称道的是,为了稳定边疆,范仲淹还特别擅于做好西羌少数民族部落的安抚工作,他在大兴农田水利,解决粮食供应问题的基础上,让大量的羌族人也参与屯田,开放边境贸易,自古以来,但凡战事都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与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一样,范仲淹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也自有一套老辣可行的手段。

根据宋史记载,当年羌族百姓为了感谢范仲淹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范仲淹生前很多羌族百姓都挂上他画像,为他立生祠,在范仲淹死后,更是如丧考妣,失声痛哭,很多部落首领为了祭奠他,纷纷斋戒三日,以示对他无比的怀念与尊敬。

1043年,李元昊求和,边疆复归安宁。范仲淹被召回京师,仁宗擢升他为正二品的枢密副使,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的极力推荐下,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等同宰相。

在此期间,范仲淹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向仁宗上疏了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建议朝廷应从十大方面革新除弊,具体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仁宗皇帝一一照准。

这次改革波及广泛,影响深远,让北宋初年即呈现兴隆气象,因其发生在庆历年间,故史称“庆历新政”。

但同时新政也触及了许多皇族豪强的根本利益,因此,范仲淹的这些改革实施不到一年,仁宗便在各方势力的干涉下,让新政无疾而终,

1046年,已近花甲之年的范仲淹又被仁宗派往邓州,在此期间,范仲淹再次办学兴教,创建了花洲书院,范仲淹公务之余,一得闲暇时间,便到此讲学授课,邓州遂文脉兴隆,学风大盛,以致两年后,范仲淹被调往荆南府任职时,邓州百姓掩面而泣,诚心挽留。

三年后,六十一岁的范仲淹已进入暮年,身体大不如前,而朝廷却任命他为杭州知州,家人都劝他告老还乡,安享晚年,被范仲淹严词拒绝。

转眼又是两年,这年冬天,范仲淹身染沉疴,卧床不起,待来年春天,病势稍有好转,他又自请前往颍州赴任。而就在这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再也无法抵抗疾病的纠缠,在徐州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

结语

在宋初那个大儒辈出,灿若繁星的时代,范仲淹以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卓然风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坦荡胸怀,获得了后世之人的无限敬仰,在他逝世后,仁宗皇帝亲自为他题写匾额:褒贤之碑,并追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在古代,此谥号为文人士大夫的最高荣誉,许多儒士梦寐以求,连我们所熟知的欧阳修死后谥号都是比“文正”次等的“文忠”,可见。文正之谥对范仲淹的褒奖之大,追念之深!

教员曾对范仲淹高度肯定,称他不但下笔千言,而且知兵善战,是个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又称他在诗词上介于婉约与豪放之间,既苍凉又优美,经久耐读,不能释卷。

故此,范仲淹谥号“文正”,实至名归!

参考资料:

《宋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