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年俗:旧时元宵节及“走百病”习俗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吧!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称“上元”。正月十五日是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户户亲人团聚,共同欢庆;满街花灯,争奇竞巧。因而这天又称“元宵节”或“灯节”。

清朝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记载的“元夕设灯棚”

灯节始于汉代,一说形成于汉文帝时,文帝诛杀诸吕,家家点灯庆贺;二说产生于汉初人们对“太乙”的祭祀;三说形成于东汉初年对佛的尊崇。从汉朝到隋、唐,灯节均只有一夜或三夜,后增至五夜;到了明初,朱元璋为表示大明一统天下之太平盛世,将元宵灯节增至十夜,从正月初八开始,到十七才落灯,成为我国灯节鼎盛时期。章丘正月十五闹花灯,最具特色的是设灯棚。据清道光十三年《章丘县志》载:“元夕设灯棚,具傩戏。次日过桥走百索试灯,前后三夕,无风为丰年兆。”所设灯棚如轿似亭,棚顶呈轿顶形,内有大型古戏人物画像,多为嫦娥奔月、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之类。灯框镶在灯架上,灯框多用绢纱蒙之,灯面是用工笔彩绘的古典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所绘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回回相连。除了灯棚之外,富贵之家如西关高家、旧军孟家、明水的豪门望族等还要做灯轮,常用锦绣加以装饰,再挂上龙灯、风灯、走马灯、方纱灯、裙子灯、五彩灯、还有盒子灯,灯面上还要写上各家的堂号,以显家世兴旺。店铺楼上楼下,皆挂满彩灯,同时置办酒席供菜,焚纸、烧香,敬天、敬地、敬月、敬财神。是夜,爆竹声声,灯火辉煌,真乃“火树银花不夜天”。相比之下,农村穷困之家则显得窘迫,有诗云:“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

古时,元宵节“赏灯”图

搭灯棚示意图

灯棚

“元夕豪门红烛淌,上元贫家清泪流。”庄户人家也要图吉利,多自己制作面灯和萝卜灯,即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或把萝卜雕刻成各种花样,倒上油插上灯芯,点燃,别有一番农家乐趣。旧时,章丘民间还习惯用玉米面和豆面做成十二生肖灯,做工细致,形象逼真。十二生肖灯的寓意在于消除病灾,使人口兴旺。此外还有代表十二个月的月灯。月灯的寓意在于祈祷该月种植的农作物取得丰收。

“玩龙灯”老照片

章丘旧时明水、圣井、龙山一带,正月十四日挂“麦子灯”,十五日挂“高梁谷子灯”,十六日悬挂“杂粮灯”,十七日挂“菜园灯”。哪天晚上无风雪,就象征着当年哪种庄稼丰收。民国时期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天为灯节,十四日称为试灯,十五日称为正灯,十六日称为残灯。元宵节是民间娱乐的高潮。民间各种杂耍—起出动,锣鼓喧天,唢呐齐鸣,载歌载舞,欢声沸腾;有舞狮子、耍龙灯、跑竹马、划早船,还有扭秧歌、跑驴。最受人们欢迎的要数“芯子”和“高跷”。

上世纪70年代老照片:元宵节三德范芯子表演

辛寨“扛芯子”老照片

上世纪80年代,明水“芯子”扮玩展演

上世纪70——80年代,明水“高跷”展演

上世纪90年代,绣惠“民间艺术节”老照片

明水“百脉灯会”老照片

上世纪80年代明水扁鼓展演

元宵之夜,吃元宵是民间习俗。因元宵用料讲究,费用高,旧时只有富裕人家能买能吃,贫穷人家是难以享受到的。一家人围坐,边吃边说,其乐融融。雪白的元宵盛在汤腕里,热气腾腾,歌曰:“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

三德范人山人海闹元宵

到了正月十六日虽是元宵节的尾声,但在民间却仍有“年味”。旧时,绣惠城隍庙正月十六日开门,为放公日,多有人去许愿、祈祷。

曹范兴国寺为济南有名的寺院,此日香火极盛,来此讨签问卜祈福祛灾者,络绎不绝,偶有侥幸者,便烧香还愿,三牲祭佛,挂袍塑身,大加施舍。

此外,还有“走百病”之俗,这天妇女们多穿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穿巷,登城远眺,摸门钉求子,尽兴游玩,直到夜半始归,俗称;此日到野外走一走,可以祛病避灾,不衰老。

旧时“走百病”习俗

1995年出版的《章丘民俗》书影

(作者:翟伯成 章丘区政协副秘书长、一级调研员)

编辑:张文彬

▲你好,我叫章丘,这是我的最新简历

▲这里是章丘!!!

微信改版啦

标星+置顶章丘融媒

才能天天跟小编见面哟

商务合作 | 83268655、83668777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自“章丘政协”,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提示:哦!

号外 ·号外

章丘融媒视频号

上!新!了!

关注我们(章丘融媒)

给你讲述章丘故事

↓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