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任意虐待孩子,孩子仍对父母忠诚?

🌟 直播学心理🌟

如何用心理学,

解亲子关系问题?

马上【预约】👇

用心理学,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NO.187

作者:黄启团

编辑:凯特

图片整理自专业网站,已获得版权

这篇文章是“团长解读精神分析”系列的第四篇:

上篇文章和大家介绍了弗洛伊德的后继者对精神分析发展的贡献,点击这里即可阅读:

《当弗洛伊德开口时,网友们都瞬间清醒了|深度文章

②《“弑父娶母”、童年的X欲、神经症…这位心理大师真敢说!》

千万别让压抑,毁掉你的人生!》

今天的文章我们来看看客体心理学与自体心理学的发展,这对我们亲子教育很有帮助。

客体关系学派

客体指代本能冲动的目标,通过它,本能的张力得以释放。客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例如,一个饥饿的人会寻找食物作为客体来满足自己的饥饿感,一个寂寞的人可能会寻找另一个人作为客体来满足自己的亲密需求。

弗洛伊德认为,人像动物一样,追求单纯的快乐,个体享乐的目的会伤及群体,所以需要控制。这两股力量冲突会造成问题。

客体关系学派受克莱因的影响,但对克莱因死本能的攻击观点完全不认同,客体关系学派认为,幼儿先天倾向于和谐,只有在受到不完善养育时才会产生攻击性。

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费尔贝恩、温尼科特。

1.4.1 费尔贝恩

费尔贝恩(1899-1964)是英国客体精神分析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因为他生活在远离中心的城市,所以并没有在两大阵营中,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第三阵营。

1.4.2 趋乐避苦还是寻求关系

费尔贝恩对精神分析的主要贡献,是对强迫性重复这个难题给出了一种新的解答。他不认同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本能是趋乐避苦的假设,因为他发现神经症患者一直让自己陷于痛苦中而不愿意走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一种以追求享乐为动机的力量。他认为个体的欲望驱使着他们寻求满足和快乐。然而,费尔贝恩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力比多实际上是一种寻求客体的力量,个体通过与客体建立联系来实现满足和快乐。

费尔贝恩强调了人类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他认为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天生倾向于与环境中的其他人进行互动。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我们应该从群体的角度来研究人,而不是仅仅关注个体。

费尔贝恩认为,儿童与父母建立的模式,就是与他人依恋关系的终生模式。快乐是与他人联系的最佳模式,但并非唯一模式。痛苦也是与他人联系的其中一种模式。

费尔贝恩发现,就算是那些遭受虐待的孩子,依然对父母怀有强烈的依恋和忠诚,他们会用与父母同样的情绪与父母保持连接,比如抑郁、痛苦。爱情中的化学反应就是这种连接,因为很多人爱上的对象都有与父母相似的地方。

童年早期与父母的连接方式,奠定了爱的基本范式。与父母的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原型。

比如萨姆总是与抑郁症女孩恋爱纠缠,因为他早年与父母的关系是悲伤的,他认为,与人一同哭泣是亲密关系中最深的形式,欢笑是肤浅的。所以,他总能挑出那些不幸的人并与她们建立关系。

1.4.3 内部客体关系的世界

费尔贝恩的客体关系理论建立在克莱因的概念基础上,特别是她关于内部客体的概念。

在克莱因看来,内部客体是想象的产物。

费尔贝恩则认为克莱因所描述的内部客体是不良养育的结果。健康的教育会导致孩子朝向外部世界的倾向,他们会喜欢与真实的人进行互动。

但如果孩子的依赖没得到满足,他们就会远离外部现实,转而在内部建立幻想的、只属于自己的幻象,这就是内部客体。内部客体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中真实的人的补偿。

1.4.4 压抑

在关于压抑的研究中,弗洛伊德认为压抑是超我、自我对本我冲动的控制。

费尔贝恩认为,如果现有的关系与童年父母的关系模式不一样,就会造成冲突和压抑。

以团长为例,团长自小生活在农村,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管教,属于在放养中长大的类型。但我太太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长大。

结婚后,我与太太的相处模式与她跟父母的相处模式完全不一样,这就造成了冲突和压抑。

1.4.5 自我的分裂

孩子天生会向外寻求积极的,给人希望的特征,费尔贝恩把这些称为“激励性客体”。

同时,为了与父母连接,内部客体会趋同于父母,变得抑郁、痛苦、隔离等,费尔贝恩把这个部分称为“拒绝性客体”。

这两种客体必然会造成分裂。与激励性客体相连的部分称为“力比多自我”;与拒绝性客体连接的部分称为“反力比多自我”。

心理症状是与拒绝性客体联结造成的。

1.4.6 费尔贝恩的治疗观

费尔贝恩认为,当个体与拒绝性客体联结时,神经症就产生了。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他自己的内部世界中,他感到只有通过痛苦的心灵状态和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才能与他人联结。

因此在治疗上,费尔贝恩认为分析并不能改变患者,因为这无法让他放弃旧有的模式。

改变不会发生在领悟中,只有改变患者与人关联的能力,让病人与分析师建立新的联结方式,才能改变症状。也就是说,通过建立安全、支持和理解的治疗关系,病人可以逐渐学会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1.5.1 温尼科特

温尼科特(1896-1971),英国客体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他儿科医生出身,重点关注儿童时期对人一生的影响研究。

他提出的主要主张有主观全能,客观现实,与过渡经验。

主观全能:在婴儿时期,如果母亲能够回应婴儿的需求,让婴儿的需求大部分得到满足,婴儿会以为是自身的愿望创造了他想要的客体,感到自己是造物的全能中心。温尼科特把这称为“主观全能”。

客观现实: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无法满足孩子的每一个需求,这使得孩子逐渐意识到世界并不仅仅是按他个人的主观运作的,孩子开始认识到,他的欲望不仅需要被表达出来,还需要与他人妥协,并适应周围的环境才能生存。

温尼科特将这种现象称为"客观现实"。

过渡经验:在主观全能与客观现实之间,还存在着第三种形式,叫做“过渡经验”。

过渡经验的对象称为“过渡客体”,比如玩具熊,玩具熊通常是孩子们较早接触到的玩具之一,它可以缓解孩子对现实世界的不安和焦虑,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过渡经验有似是而非的模糊性,缓冲了两个世界的落差。

过渡经验是产生文化和艺术的经验领域,比如文学,就是通过过渡经验传递情感、思想的形式。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的描述和叙事来与作品互动,这种互动可以帮助我们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建立联系。

1.5.2 假我障碍

如果母亲无法应对婴儿对她的使用,她退缩、垮塌或者报复,将导致婴儿过早地关注外部世界,失去了体验自身欲望的机会。

婴儿的心理发展在童年时期可能停滞,限制了其主观性的发展和巩固。他们被迫过早地形成一种顺从的自我,与外部世界保持一种不真实的关系。这种心理现象被温尼科特称为"假我障碍"。

喂养幼儿可以没有爱,但没有爱的教养方式无法造就一个新的自主的人类儿童。

1.5.3 温尼科特的治疗观

在对症状的研究中,温尼科特认为症状源于病人的假我障碍导致其与自己的个人经验割裂,自体的成长需求被剥夺。

所以在治疗上要揭露出病人内部的冲突,并促进旧的欲望呈现,重新满足其自我发展的需要。为病人提供缺失的体验,使病人重新发现自身的想象的幻想能力,产生真实的、属于自己的、有意义的体验。

1.6.1 内在小孩

在自由精神分析师中,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物叫哈里·冈特瑞普,他认为,当个体面临严重的剥夺时,力比多自我会出现分裂现象。

其中一部分自我完全放弃了对外部和内部客体的寻求,退缩到一种与外界隔绝的状态。这时,自我渴望回归到一种像子宫一样更安全和宜人的环境中重新开始。这部分自我被称为"退行的自我"。

这个概念被后来的通俗心理学家称为“内在小孩”。退行的自我是一个弱小的部分,充满了深深的无助感,甚至绝望感。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童年时期经历了严重的虐待和忽视。个体会形成一个退缩的自我,完全放弃了对外部和内部客体的寻求。

1.7.1 自体心理学

1971年科胡特出版了《自体的分析》一书,提出了自体心理学理论,自体心理学从此诞生。

1.7.2 自体心理学的两大代表人物

埃里克·埃里克森(1902-1994)。其生父是丹麦人,在出生前父母离异,养父是德国人。他受训于安娜·弗洛伊德,是将精神分析应用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的先驱。

海因兹·科胡特(1923-1981)。科胡特认为,人的痛苦不是来自内部的冲突,而是来自自我的孤立和疏离。个体的自我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注,当个体无法得到时,会感到内心的空虚和疏离,这种疏离会导致心理痛苦的产生。

1.7.3 与弗洛伊德观点的不同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问题来自人的动物欲望与文明标准之间的斗争,是个体内部的,是纵向的。

而当埃里克森与科胡特进入精神分析的世界时,精神分析正从内部驱力转向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从纵向发展到了横向。

自体心理学认为,心理疾病不是内部产生的,而是病人早期生长环境中长期创伤造成的。

科胡特一开始基于对弗洛伊德的忠诚,尝试用旧瓶装新酒,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弗洛伊德的补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胡特的理论逐渐独立于弗洛伊德的思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

1.7.4 健康的自体在如下三种体验中形成

1)回应并肯定儿童的活力

2)强有力的与他人的密切联系;

3)对儿童坦率,唤起儿童与父母之间的相似感。也就是要让儿童慢慢明白客观世界并不是个人可以掌控的。由全能过渡到客观。

1.7.5 关于移情方面的研究

弗洛伊德认为,分析的任务是回忆工作,尽快地触及被压抑的童年记忆、冲动和幻想,与这一过程无关的都是障碍。所以,移情是分析工作中的障碍。治疗工作中需要反移情。

但自体心理学认为,移情是不可避免的,治疗师可以利用移情,让病人重回童年的经验,让卡住的地方重新发展。所以,不需要反移情。

1.7.6 关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自体心理学认为,儿童由全能往客观过渡时,在某个节点上被卡住了,就形成了疾病。一棵树会朝着阳光生长,如果阳光被阻挡,树能够绕过障碍,向另一个方向生长。但人会放弃努力,停在某个位置。

治疗师不需要反移情,相反,治疗师要主动让病人移情,让病人体验到他所处的发展角色中,让停滞的发展过程再次开始。

也就是说,治疗师创造环境,让病人重回全能自恋的状态,然后慢慢向客观过渡,完成童年没完成的发展。

1.8 弗洛伊德修正主义

弗洛伊德修正主义是指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和观点进行修正、扩展或重新解释的学术运动,其中也有几位关键人物。

玛格丽特·马勒的理论认为,在最初的十八个月里,婴儿与母亲处于共生融合的状态,没有明确的个体自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开始逐渐分离出来,形成了边界,能够在心理上与母亲区分开来。这个过程促使婴儿独立地发展自己的自我。

奥托·柯恩伯格试图将弗洛伊德、克莱因、马勒的理论融合起来,提出了儿童的三个发展任务:

1)自体意象从客体意象中分离。也就是能分清什么是我,什么是他人。如果这个任务失败,就会产生幻觉、妄想、精神破碎等精神分裂症状。

2)克服分裂。也就是将自体与客体中的好与坏、爱与恨、满足与受挫整合在一起。这个任务如果无法完成,就会形成“边缘”病态。

3)如果完成了前两个任务,才会到达弗洛伊德所说的自体内部的性和攻击的问题,会出现病理性的神经症冲突。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探索和理解自己内部的性和攻击冲动。他们面临着与自己的欲望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精神分析理论上的争议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精神分析理论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是由被压抑的冲动、幻想和回忆引起的。他认为人类的性在本质上是有问题的,这必然会引发内部冲突。因此,他认为心理疾病的根源在于个体内部的扭曲,而非外部因素。

而反对者则认为,心理疾病是由经历创伤性事件引起的。这些创伤可以是一次性的事件,比如性侵,也可以是累积性的创伤,比如长期受到不良的养育方式影响。

总的来说,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存在争议,但它仍然是心理学领域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疾病有着重要的贡献。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关于心理疾病原因的新理论和观点的出现。

汉斯·洛伊沃尔德(1906—1993)曾经说过:“让我们承认,精神分析现在仍是一门相当杂乱的科学,它还在寻找方向。”

在形式逻辑中,矛盾代表失败,因为矛盾意味着存在逻辑上的不一致。而在知识的发展中,矛盾却代表迈向胜利的第一步。所以,我们要容忍不同的意见。

因此,尽管精神分析理论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它仍然是一个充满发展潜力的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期待更多流派在心理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面取得进展。

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容忍和整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帮助那些受心理疾病困扰的人们。

结语

如果你能读到这里,证明你是一名真正的心理爱好者。

相对于其他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模型的奠基者,也是其他心理流派的基石。它的理论发展虽然十分混乱,但也为我们理解人性和神经症提供了多种框架。

同时,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治疗时间过长,通常需要进行三到五年的分析。其次,学习精神分析的难度较大。此外,精神分析过于注重理性的部分,对情绪的触及较少。

如果你经济条件宽裕,时间也比较多,你对分析自己很感兴趣,那么你可以找这个流派的心理治疗师陪你慢慢探索。

但如果你只是想知道怎么把心理学运用到生活中,怎么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切实的改变,可以选择其他的心理学流派学习。

在探索自我和追求内心的道路上,无论选择哪种心理学流派,关键在于行动和努力。不论是精神分析还是其他流派,重要的是我们愿意去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勇敢地面对挑战,并且持续地努力改变和成长。

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种积极而富有意义的生活,而心理学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引和支持。愿你在追求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的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收获内心的宁静与成长。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走过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明天。End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为感谢大家的支持,

特别给到这套书的福利价格

只要51元(原价86元),

扫描下方图片购买!

<喜欢这篇文章就随手转发到您朋友圈吧>

- 作者简介-

黄启团/ 壹心理联合创始人

27年专注心理学应用

著有《亲密关系》《改变人生的谈话》

等5本心理学图书

如果你: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

对生活和工作不满意?

伴侣和孩子,让你感到难以招架?

27年心理学导师黄启团团长)先生,为你制作了《改变人生的46堂心理学》,将从自我价值,结合情商、思想维度等三大版块,帮助你彻底走出成长误区,轻松获得资源、人脉和幸福的关系。

课程融合价值上万的线下课精华

化解你50+核心生活难题

原价300元,今日特惠99元

立即扫码了解

1、哈佛大学86年研究:只要遇到真爱,人生成功的几率会显著提升

2、人民日报发布6-18岁教育方法:做父母,千万不要欠下这本账

3、《繁花》大结局:这2个感情真相,你越早知道越好

4、人民日报发布6-18岁教育方法:做父母,千万不要欠下这本账

5、婚姻好不好,看孩子长相就知道,太准了

6、有这7个迹象,说明你2024年 在走上坡路

7、情绪稳定从来不是「忍」出来的,你要懂这5个情绪秘密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