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武志红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武志红很喜欢现代舞舞蹈家玛莎·葛兰姆的一段话:“从来就只有一个你。你的表现是独特的。如果你阻挡这个表现,它不可能从其他任何媒介中出现,它永远不会存在,它会消失。”

这个“你”如果没有活出来,这世界就会失去它的存在,你也找不到其他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个与自我和解的过程,很多时候心理咨询也正是起到一个与自己和解的功能。将自己彻底改造很难,但我们可以做到——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更好地成为自己。

文 | Elly

广州天河区一栋商住两用公寓中,有一间270平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南北通透,共五个房间,大小不一,布置简洁,每间屋内均有两把呈90度角摆放的椅子——据说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在交流时最为舒适的一种角度。两把椅子间的距离有时会根据来访者和咨询师的需求进行调整,或近或远。走出房间,站在阳台望去,日光扑面洒来,绿色尽收眼底,还可以看到广州著名地标“小蛮腰”。

怡人舒适的环境,是武志红在为工作室选址时的一项重要条件。2009年,他在广州成立首个个人品牌咨询室“广州武志红心理工作室”,如今广州已有三家“武志红心理”工作室,分别位于天河区、海珠区和越秀区,覆盖了这座城市的东南部以及市中心。除广州外,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厦门等地也均有“武志红心理”工作室。

他会尽可能地要求每间房内都有一扇窗,因为多数咨询师和来访者更喜欢正南朝向、光洁明亮的房间。但也有例外,有间工作室的一个房间就被设置成完全无窗的环境,武志红曾经遇见过几位来访者,对方只想待在一间小小的没有窗户的屋子里,需要一种被紧紧围裹的感觉,只有这样才会觉得“安全”。

来访者形形色色,对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选择什么样的房间,多少能反映出对方的内心状态。做“沙盘游戏”(一种心理治疗法)时亦是如此,来访者对于道具的选择和摆放,也是其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

众多来访者中,很少有人因为职业生涯的问题来做咨询,大多数人的困扰仍围绕着亲子关系、亲密关系以及个人成长。“个人成长也涉及到自己的人格不完善,自己的人格有很多痛苦,这三个是更加常见的。”

心理学流派众多,纷繁程度不亚于武侠小说里的各大门派,每一派都有自己的宗师和绝技,在这片武林里,自然也少不了刀光剑影。

这些年,武志红见过各式各样的人,如何为来访者做咨询,大家各尽其招,在这一点上,他始终保持心态开放。武志红自己是标准的“学院派”——他于1992年就读北大心理系本科,1996年就读北大心理学系研究生。从北大毕业后,他一直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曾在《广州日报》主持心理专栏,2007年开始做心理咨询。同年,他出版了个人第一本书《为何家会伤人》,此后笔耕不辍,这些年共计出版十余本书。他在书中细致入微地解读生命中的爱与痛,很多人通过读他的书开始真正了解自我、找到自我,经常有读者说,读武志红的书,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他还创建线上平台“武志红讲心理”APP,可线上预约心理咨询、学习心理知识、进行专业心理培训等。2017年“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在“得到”软件上线,订阅者众多,成为知识付费领域的著名IP。2018年,武志红成立万物有翼公司,开启商业化道路。做咨询、写作、开公司——“现在也是多重身份了”,他说。

平日里,他会用一两个小时进行写作,打算写本科幻小说,还想写一本《岳飞传》。每周,他会抽出两三天时间去公司,有时还会做一些商业性讲课和线上直播。但无论多忙,每周他都会专门空出一天时间给来访者做咨询,从上午10点开始,进行到下午结束。“我们在做咨询的过程中,用的就是学院派的这些东西。现在大家都要求心理学科学化,所以像沙盘就被很多人diss,说沙盘不科学,但实际上在我们做咨询的过程中,我是蛮喜欢用各种各样的东西,来访也会很有感觉。因为所谓的科学(标准)就是简单、可重复、可量化,这东西放在客观世界里头很OK,但你放在心理学中,就是人的主观世界,要求简单、可重复、可量化,这事真的是太难了。”

武志红当初选择心理学,一开始是阴差阳错。他出生于河北无极县的一个村庄,从小到大脑子比较灵光,读书之路一直都算顺畅。高考填报志愿,原本报的是北京大学生物化学无线电子这些专业,结果因为选择服从调剂,最后就被调到了北大心理学系。“当时完全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他说,没成想一读起心理学的书,内心突然惊觉——“哎呀,天呐,这就是我要学的!”

01

解读网暴、怀旧、恋爱脑

节目中,武志红解读了当下一些常见现象背后的心理成因。

比如网络暴力。他认为这是自恋和思维的结合。“当我们对别人进行网络暴力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处在一个‘对’的位置上,特别是针对名人进行暴力的时候,本来你在上面,我在这儿(下面),不舒服,但是我可以通过网络暴力把你拉下来,我站在这儿(高处)来攻击你,这感觉多好。很多时候可能还没达到暴力(的程度),而仅仅是在议论你。但是当我们议论评价别人的时候,我们就站在这儿了。”

他指了指自己的头,“我们脑袋在上,身体在下。所以我说一般人做事,他们总是活在思维之中,不活在感觉和体验之中。因为他觉得感觉和体验是卑微的、模糊的、混乱的,而头脑是高位的,所以思维和自恋一结合,很多人就变成键盘侠。看别人多容易啊,是吧?你看这个人,那么改一下就好了,你看那个人,我们议论别人多容易啊,根源就是人想站在高地上去攻击别人。”

很多人喜欢站在道德至高点去要求他人道德完美无瑕,“如果不双标的话也可以,你要求别人道德无瑕,你也这样要求自己。”武志红说。有人会说,你是公众人物,你占着更多的社会资源,你就应该在道德上更加完美无瑕。看起来似乎无法反驳,但在武志红看来,这其实是网络施暴者在为自己找一个理由去攻击对方。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厉害人物?就是得让他的生命力肆无忌惮地释放,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当被问到“一个艺术家的道德完美程度是否可以跟其作品分开来看”时,他说,“假如一个人整天用道德来要求自己,他也就完蛋了,最严重的说法,我把他称为‘道德僵尸’。现在我觉得大家都被每个人拿放大镜去看,而且表现出一种绝不留情的局面,我觉得是很可怕的。”

聊到怀旧情绪的心理成因,武志红认为,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情感之中,活在自己的体验之中,而当我们越活在意识之中,就会越来越远离自己的潜意识。“所以我们童年,特别是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会更加地动情感,就是动体验,和那个事连在一起,它长成我们的血肉,所以等我们年龄越大的时候,我们越来越怀旧。但是假如一个人一直活在活生生的体验之中,我觉得这样的人可以不那么怀旧。”

他提到精神分析大师威尔弗雷德.比昂说过的一个概念——“有那么一个位置,他把它称为O,就是一个圆,他觉得无忆无欲,终极现实,没有回忆,没有欲望,每一刻就活在当下,和当下建立一个全然的关系,所以这叫做终极现实,普通人确实是没法做到。”

对于恋爱脑,武志红也作出自己的解读——“恋爱脑是上当了。女性恋爱脑更严重是吧?但实际上过去,严重的男权社会,都不让女性工作,所以女性的命运就取决于你找了个什么样的男人。我觉得这是一种过去的大规模的欺骗,男性也活在恋爱脑之中。”

他以自己为例:“我过去真的是(恋爱脑)。后来反思,这个东西来自于哪儿呢?来自于我围着妈妈转这个部分把它给合理化。在初恋的时候,我初恋几次说过,说你干吗这样呢?比如我为了跟她约会,有很重要的课,我就放弃了,就去找她了。她说你可以兼顾啊,我们再约时间不就得了。好像那时候我就感觉,我通过自我牺牲而且是没必要的自我牺牲,以此来把她放在一个特别重的位置上,来显示对她很重视。后来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非常有病的活法,这叫自我欺骗。所以我觉得恋爱脑无论是社会的大规模欺骗,还是个人的自我欺骗,都是一种欺骗。”

02

完美主义是一种自我攻击

心流体验会让人终身成长

最近一年,武志红最常写的概念是“全能自恋”。所谓“全能自恋”,简单点说,就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周遭世界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运转,即,我有一个愿望,就能够立即、马上、完美地得到回应。每个人在婴儿早期都具备这种心理,所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作“巨婴心理”。再夸张一点描述,全能自恋会演化成——我希望自己是皇帝,我希望自己是神仙,我希望自己有神通,打个响指世界就毁灭了,或者打个响指世界就得救了。

在武志红看来,“全能自恋”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展现,“完美主义”便是其中之一。他将其拆解为“目标完美主义”和“过程完美主义”——“目标完美主义,比方说数学满分100分,我就要考100分,不然不放过自己。而过程完美主义是,我不仅要考100分,(还希望)整个过程没有任何阻碍,没有任何瑕疵,没有任何杂质,没有任何犹豫,一气呵成,完美地考了100分。”

“目标完美主义”的人有很多,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过程完美主义”。鲁豫问他:那有没有更“灾难性”的组合,两种“完美主义”都具备?“这样的人很多”,武志红说,“特别是在来访的身上,真的能看见这个部分。”很多来访者,一开始并不认为自己属于“过程完美主义”,但听武志红详细描述后,又会发觉自己其实就是这样的人。

有些人,希望自己像孙悟空一样,翻个跟头就能抵达目的地。甚至希望自己如神一般无所不能。结果发现自己其实只是唐僧,于是感到人生处处艰难,充满痛苦。武志红说过一句话:只要你要求是完美的,就意味着你在绵绵不绝地时时刻刻地永不停歇地攻击自己,因为你不完美。

“所以要从‘完美主义’回来”,他说,“回到‘普通’的位置上来,先接纳自己是‘唐僧’的状态。但只是开始,唐僧也是要去西天取经的,所以我们的人生还是要有目标、要有追求,我们还是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要经过漫长的寻找。”

“人追求卓越的动力还是很强的。但追求卓越也分两种,一种是与事情达到很深入的关系,在某一部分达到卓越;另一种是享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这个时候你才会感觉到很不一样。”这就涉及到现在流行的几个概念:心流、刻意练习、终身成长。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有人说是天赋的差别,有人说是家庭背景的差别,有人说是运气的差异。而在武志红的说法里,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有没有体验过心流”。

心流(flow),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提出的概念,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但武志红对心流有另外一种定义,他认为心流是感觉的持续的存在或者说是我们精神生命的持续的存在。“比方说这一刻我有感觉,下一刻我没了,再下一刻有感觉,这就没有心流了。比方你(指鲁豫)做主持人,可能和有些嘉宾交谈时,谈着谈着你会发现,你们进入到一种境界,你们俩的回应好像绵绵不绝,非常自然,毫不费力,又达到完美,这就是感觉的持续的存在,这就是心流。”

他认为,心流之间也有高质量和低质量的差别。一个有过高质量心流体验的人,和一个从来没有心流体验的人,人生将会截然不同。他以自己为例:“你看我家庭背景够糟糕了是吧?我农村长大,爸妈有严重抑郁症,又贫穷,又没有力量,但我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到现在我的学习和工作好像没有过任何困难的时候,原因在哪儿?其实就是因为我在太多地方有过心流体验。”

在武志红看来,人一旦有过心流体验之后,便会明白,内在的满足远比其他方面的满足要大得多——“这才是世界上最愉悦的事情,什么挣到一个亿,都不如这种体验更加愉悦,因为你知道心流给我带来的愉悦胜过了所有的愉悦。这时候你就有了内驱力,当你有了内驱力之后,就会永不停歇地努力,而这个努力你一点也不觉得累,这个时候就变成你在享受学习、享受工作、享受生活,这样的人才能终身成长。而没有心流体验的人,会觉得所有的事都得努力,都得靠脑袋推着身体走,身体其实挺不愿意的,觉得好累,好想躺平,好想偷懒,这样的人终身成长太难了,所以这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所以我们需要去获得这种感觉,全然地投入在一件事情之中,不管它是什么,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和你产生心流体验。当你能够获得心流体验时,尤其是一些高质量的心流体验时,你就会知道,原来投入地去学习、去工作,投入到一种关系之中,是如此之美好。”

03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小时候,武志红老家那边有条河沟,河沟上的水坝大概有一丈高。冬天一到,河面上呼呼刮着大风,水坝总是被风吹得特别干净。他每次走在水坝上,看着河边光秃秃的柳条,内心常会泛起一阵苍凉,尤其是下过雪后,这种感受更加强烈。有时他会将自己的棉袄敞开,像歌里唱的那样,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咬着冷冷的牙,任凭凄厉的北风吹过。

回看童年,他觉得是个很怪的小孩,有严重的社交障碍,有回避性人格,在学校里喜欢隐藏自己,高中物理考了全班第一名,物理老师都不知道武志红是谁。“可见我的‘不存在感’有多强。”从前,他以为这些都是自己无意识的行为,后来才意识到,他就是有意选择从人群中消失,回到自己一个人的世界。

“这其实来自于我和我妈的关系太亲密,这个‘太亲密’来自于一个特别深的部分——她从我一出生就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其实我妈从来没有要求我听话,但因为她抑郁症太严重了,所以我从小就围着她的感觉转,绝对以妈妈为中心,就导致我在人际关系上特别是亲密关系上有严重的问题,对我来讲,和人打交道太累了,我会本能地捕捉别人的感受,捕捉别人的需求,然后去满足对方的需求,而且经常变成别人的需求比我的重要,就是所谓的讨好型人格。所以我如果和人打交道一多,自己就损耗巨大。”他甚至觉得自己的咨询能力也源自于此——从小听妈妈诉苦。

生而为人,总是充满痛苦和困惑,甚至很多时刻自己也搞不清楚,其背后的成因到底是什么。

读书时,武志红从不觉得自己智商有多高,只觉得大脑自我认知能力还挺好。但他总感觉自己有个问题——不真实。“我们有个概念叫‘自我同一性’,按照标准理论,18岁的时候能够发展出‘自我同一性’,就是自我的各个部分是协调的,但当有些部分发展得不好,你这些‘自我同一性’没建立起来,有些地方别说协调了,可能都南辕北辙了,或者冲突非常严重。这也是我后来坚定学心理学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一直以来,他都在做一件事情——从头脑对自我的“控制”中走出来,让自己活得更“感性”一点。

在他看来,当我们在某方面一直按照自己的感觉而活,可能在生命早期你会跟这个世界有很多冲撞,但在冲撞之中,你能越来越掌握尺度,找到感觉,最终会长出真正健全的人格。一个人,如果一直没有拿出真实的自己,没有和这个世界充分地相撞,终将会导致一部分人格处于幼稚的状态,始终无法成长起来。

这些年,武志红发表过许多关于原生家庭的理论,但其实他最关心的还是“自我理论”。“就是在我们文化之下,在我们的家庭里,我们基本上都是统一的,统一思想,统一活法儿,别人要什么,我也要什么,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这是一个常见现象。如果能够诞生出一个非常个性化、独立的自我,这个自我又比较和谐,这其实相当不容易。”

一个人即便在童年形成之后,失去自我的过程也一直都在发生。他也是学习心理学之后才模模糊糊地感觉到自己“有问题”,开始有意识地改变。“武侠小说里那些顶级大师都是什么人?灭掉了自己感官的人,比方枯蝉、枯叶、天聋地哑。我当时看一些小说的时候,都感觉浑身发麻,好像只有把自己的感觉、欲望全都灭掉,人才可以天下无敌。这是很恐怖的,所以我会觉得,如果不学心理学,我可能也会在‘灭掉自己’的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远,甚至走到没法回头的地步。”

在武志红看来,一个人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不是要变得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要在人际关系中充分尊重自己的感受。无论是谈论原生家庭还是谈论全能自恋,于他而言,一以贯之的主题始终都与“自我”有关。他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被别人管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自己的使命,需要找到自己的路,把自己活出来,人如果不能成为自己,是件很可惜的事。

他很喜欢现代舞舞蹈家玛莎·葛兰姆的一段话:“从来就只有一个你。你的表现是独特的。如果你阻挡这个表现,它不可能从其他任何媒介中出现,它永远不会存在,它会消失。”

这个“你”如果没有活出来,这世界就会失去它的存在,你也找不到其他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在武志红看来,人生就是一个与自我和解的过程,很多时候心理咨询也正是起到一个与自己和解的功能。将自己彻底改造很难,但我们可以做到——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更好地成为自己。

采访素材及配图来源|《鲁豫有约一日行》武志红专访。

一起来看武志红👇🏻

《鲁豫有约一日行》第十二季播出时间

东南卫视 每周二20:25

海峡卫视 每周六22:45

芒果TV、华为视频 每周二20:35

《鲁豫有约一日行》第十二季

独家冠名:燕之屋

特约赞助:豆本豆

指定合作:立兴冻干

编辑 | 何佳怡

主编| 卫贝妮

监制 | 王丽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