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好容易实现雪人自由,趣味生活的仪式感少不了“雪狮子”

说起冬天的仪式感,堆雪人必是其中之一。遇见大雪的南京,你与雪人的距离只剩下一根胡萝卜,积极扫雪有利出行的同时,积雪也成为大家重要的创作素材,充满想象力的创意雪人点亮都市生活的快乐,也勾起了童年的记忆。

溯源雪人文化,文史作家侯印国告诉记者,其实堆雪人这个词一直到晚清民国时期才流行。冬天堆雪做戏,始于热爱生活的宋代,不过当时人们最爱堆的不是雪人而是雪狮子。到了明清时期,民间又喜欢堆雪罗汉,这种罗汉造型和人相似,是后来流行的堆雪人的直接来源。让我们从古人的诗词文献中,一起走进堆雪人的历史文化之旅。

郎世宁绘《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局部,皇子们堆塑雪狮

堆雪狮是古人趣味生活的仪式感

侯印国表示,在宋代以前的文献里,找不到人们冬天堆雪游戏的记载。到了北宋,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人们的生活意识越来越自觉和强烈,普通人也有了享受生活的主动追求。在冬天,堆雪狮就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趣味生活仪式。

对于富裕人家来说,冬天第一场大雪后,就马上要堆雪狮,做雪灯,同时安排宴席,邀请亲朋故旧前来欣赏。《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富贵人家“遇雪即开筵,塑雪狮、装雪灯以会亲旧”,南宋的豪门贵族也同样如此,《梦粱录》中说,南宋杭州的“豪贵之家,如天降瑞雪,则开筵饮宴。塑雪狮,装雪山,以会亲朋。”在宴会中浅斟低唱,倚玉偎香,宴会结束后还会乘骑到西湖边,欣赏湖山雪景,正所谓:“瑶林琼树,翠峰似玉,画亦不如。”而诗人才子在雪后,除了堆塑雪狮,更会以雪煎茶,吟诗咏曲。之所以选择狮子,是因为这是一种具有王者之气的瑞兽,往往来自异域进贡,非常珍稀,人们赋予其威武神秘和吉祥辟邪的想象。

在宋代皇宫中,雪狮由专业的工匠制作,并且装饰有金铃和彩色丝帛,大气端庄。《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时期“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清代诗人史梦兰创作《全史宫词》,在南宋部分特别提到当时皇宫中的雪狮,写道:“明远楼前驻辇时,彤云低绕万年枝。炉中添爇胡桃炭,共倚雕栏看雪狮。”

郎世宁绘《弘历雪景行乐图》局部,乾隆观看皇子们堆塑雪狮

皇宫堆雪狮,一直延续到清代,并且多了雪象和雪马。嘉庆十五年瑞雪连降,皇宫中除了在养心殿两侧堆雪象,后来还堆塑了雪马,嘉庆皇帝也和大臣们来了一次雪马主题的联句赋诗。堆雪狮最积极的往往是儿童,皇宫中的皇子们也会积极堆雪狮。在郎士宁所绘制的《弘历雪景行乐图》和《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均收藏于故宫博物馆)等作品中,都有皇子们围塑雪狮的画面。乾隆还专门为皇子们嬉戏打闹堆塑雪狮写过一首诗,说“崇牙并列猛趪趪,茸蹄却逊隃腾迅。耏尾犹蕤闪灼光,砌塑争听儿女闹”。

在民间,堆雪狮的主力往往是小孩子们和女性。宋代词人刘辰翁的《八声甘州》里,就有“甚花间、儿女笑盈盈,人添雪狮成”的描写,而王沂孙在《声声慢》中则写道“休被梅花争白,好夸奇斗巧,早遍琼枝。彩索金铃,佳人等塑狮儿。”明代吴宗达的《戏作雪狮子歌》中也说:“庭前积雪盈尺许,呼童扫除不能举,竞将围聚塑狻猊。”

古人不用胡萝卜,爱用橘子皮

在古人的诗词中,还写出了不少堆雪狮的有趣细节。南宋宗世子弟赵希逢的《和雪狮儿》诗中说“雪狮塑出对琼巵,玉笋纤纤露手儿。掩口樽前还笑我,指头皴破作霜皮”,特别提到堆完雪狮,手指头快要被冻住的细节。胡仲弓的《宫词》中也有一首提到堆雪狮“瑶花飞处忆瑶姬,一日倾杯十二时。青玉案前呵冻手,推窗自塑雪狮儿。”一遍朝着手指头哈气取暖,一遍还要去堆雪狮子玩。

侯印国说,宋代皇宫中堆雪狮子要给它系上一个金铃铛,但对普通百姓来说,自然不会使用真正的铃铛,而往往用橘子皮做成金铃状,很有生活气息。宋代华岳的《春闺杂咏》有一首就叫《雪狮儿》“劝罢浮酥酒一巵,殢人相伴塑狮儿。却将冻手和衣拍,笑我金铃用橘皮。”也有的人家会把一种长得像铃铛的花儿金玲菊留到冬天,作为雪狮子的装饰。宋代诗人史铸的《金铃菊》中就有“赏玩佳人应笑道,待教击向雪狮儿”的句子。

雪狮塑成后显得威武霸气,元代谢宗可的《咏物诗》中提到雪狮,说它“幻出狻猊雪一团,玉光如焰起毫端。稜稜冰霰藏锋锐,飒飒风霜满肺肝。气逼熊罴应股栗,威临犀象亦心寒。从人错认盐形虎,莫向朝阳仰鼻看。”明代有诗人骑马遇到雪狮,马居然被雪狮吓到,因而写诗云“积雪为狮巧藉形,紫骝何事浪为惊。需知日出消融尽,鼓鬣春风自在行”。他安慰自己的马儿不要害怕,等太阳出来狮子就会融化。

有趣的是,雪狮在融化的过程中狮子会变得挤眉弄眼、千奇百怪,宋人也有人专门写诗描述这个有趣的细节。张耒的《戏提雪狮》诗说“六出妆成百兽王,日头出后便郎当。撑眉拄眼人谁怕,想汝应旡热肺肠。”说太阳一出,这百兽之王的狮子就变得撑眉拄眼的郎当模样,再也没有平日的威严气象。明代诗人李濂则巧妙把雪狮在阳光下的融化和相思人痩联系起来,写道“自君之出矣,泪㾗渍罗䄂。思君如雪狮,时时渐消瘦”,读来别有情致。

明代还有个和雪狮子融化有关的段子。据《坚瓠集》记载,明成华年间嘉善县的一位林姓知县杀死一家十三口,当时的御史似钟决定要追查到底。林知县便重金贿赂太监李文,把似钟请来吃饭,希望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似钟知道这场饭局的背景,便故意准备了一场相声节目。吃饭的时候这场相声表演也开始了,一个演员打扮成官员赏雪,堆了一头雪狮子。让下属把雪狮子藏在阴凉冰冷之处小心融化,方便过些天再拿出来欣赏。官员便问下属说藏在哪里好?下属说:“山阴县如何?名字里有个阴字,应该比较阴凉。”官员说不行。下属又说:“那江阴县可以吗?”官员又说不行,然后忽然抬高声音说,“但是可以藏在嘉善县。”下属忙问“这个地方和阴没有关系,为什么要藏在这里呢?”官员说:“你难道不知道嘉善县令打死一家十三口人都没有偿命吗?这地方岂非有天无日吗?”台上演员表演完,台下饭局一座人都为之震惊,太监李文再也没有办法开口提求情的事情。

今天雪人的原型是雪佛像

从清代开始,民间除了堆塑雪狮,还开始堆雪佛像,侯印国表示,这是今天雪人的原型,当时称之为雪罗汉,也叫雪弥勒。彭蕴章的《咏雪罗汉》中就写到“卷幔闲庭絮作堆,庄严宝相岀尘埃。都因测佛心难了,急与呼童面别开。”雪罗汉一热就融化,这也让它平添一份成住坏灭的禅机,当时不少人写诗咏叹,有“面目纵然还洁白,心肠未必果慈悲”“世界现光明,同参罗汉果。一点未消融,速付洪炉火”“色色空空幻复真,楞迦豪杰共惊神。谁知伏虎降龙手,原是冰清雪淡人”之类的有趣诗句。据说康熙南巡时还出过一首诗谜,谜面是“色相空时觉洒然,知君降自大罗天。笑他尘网真成碍,坐到冰消卽是禅。不敢趋炎情默默,何妨守冷腹便便。想伊也惧春心动,早已消融在腊前”,谜底便是雪罗汉。

清 华喦《婴戏图》

清代华喦绘有一副《婴戏图》,描绘的正是儿童们堆塑雪罗汉的情景,画上题诗云“儿童亦爱西天佛,破却工夫雪作成”。近代著名作家鲁迅先生,也在他的多个作品中提到他小时候堆雪罗汉的情景。

侯印国介绍,至于我们今天熟悉的堆雪人这个词,是从清代中后期才开始出现的。例如在道光年间花月痴人的《红楼梦》续书《红楼幻梦》中,贾母便跟几位专门做雪人的工匠说“诸位手艺巧妙极了,灯戏里扎的故事好的了不得,今儿堆的雪人儿自然更好了。”到了民国时期,堆雪人这个词便越来越普遍,慢慢取代堆雪狮和雪罗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