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哥窑瓷器:尽显“金丝铁线”的破碎之美

原标题:哥窑瓷器:尽显“金丝铁线”的破碎之美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合称为“五大名窑”。其中,当属哥窑的美最为神秘,哥窑瓷器作为历代名瓷中 “破碎美”的典范,自古被众人追捧喜爱。现在后世提到的哥窑,一般默认的是传世哥窑。

哥窑瓷的特征之一就是其润泽如酥的釉面。哥窑釉色多呈米黄色或青灰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无常见玻璃光泽,而是泛着一层丝绸似的油光,绵密柔和。由于哥窑釉中气泡密集,这些气泡能使射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令釉面光泽莹润、泛酥油光。

“金丝铁线”的纹样是哥窑瓷最为突出的特征。传世哥窑瓷器一般胎色较深,釉色有青灰、粉青、米黄等,釉层凝厚如脂,釉面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在焙烧后冷却时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裂纹,看起来像是碎了一样。工匠们将这些纹路巧妙利用,转变为釉面装饰,其小而细的纹路呈浅黄色,被人们称为“金丝”,大而粗的纹路则呈灰黑色,被称作“铁线”。

“紫口铁足”是传世哥窑瓷的另一特点。由于烧造哥窑瓷的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还原,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

哥窑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明、清至今,一直被视作名瓷而进行仿烧。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而清代仿宋釉,不是单纯追求宋代釉饰的工艺效果,而是着重体现宋代釉饰的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

哥窑瓷器上错综复杂的纹路,造就了它独特的美。每一件哥窑都是不规则的,独一无二的,看起来是“碎”了,但有一种碎了又重新拼合的奇特美感。完整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美,但哥窑瓷器带给我们的是“金丝铁线”的破碎之美,这种美也让人印象深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