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史志辉:“打胡基”——《民间老手艺》之三

胡基”一词是关中方言,大多写成“胡畦”。“胡基”即是土坯,五六十年代陕西关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因为贫穷,买不起砖和水泥盖房子,勤劳的先祖们就用胡基盖起房子。“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儿时的梦想和愿望,现已梦想成真。我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时常会想起过去用“胡基”砌成的土房子,会有一种浸透在回忆里的温暖。

那时胡基很抢手,打胡基的师傅很受尊重。不管谁家要盖房子,首先要请打胡基的师傅,再要用关中地区特有的美食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外加一盘炒鸡蛋好吃好喝的款待着,还要按胡基数目付工钱。

打胡基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计,整个制作过程需两人默契配合,一个提石锤的叫“上手”,一个是打“下手”。事先把黏土用水浇透,饧上数小时,用铁锨反复翻腾以粘合。上手在青石板上支起模子,撒上草木灰;下手供土,只用三锨土,把模子填满。上手提平头石锤子者纵身跳到已经填了土的模子,双脚尖朝前一踩,双脚跟往后一踩,再一只脚从中间前后两踩,使土蛰伏下来。再用双手抓石锤柄,由中间至两头狠捶十几下,一个有棱有角结实耐用的胡基便完成了。“一个胡基三锨土,踢踢通通二十五”,上手松开模子,下手从青石板上立起胡基,端起来摞成墙使其通风晾干。打胡基的行家,像一个舞蹈演员一样,轻巧、潇洒、自如,次序井然,不慌不忙,脚不走空步子,手不做空动作,一招一式,准确轻巧,打得快,摞得好,干净利落。锤打声高低起伏,快慢有致,像演奏一首美妙的民族乐曲,别有韵味。

现在,胡基早不用了,打胡基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老行当再也看不到了。我们的后代们也只能在教科书等文学作品里了解这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岁月,但是我们要永远记住特殊历史条件下,先祖们那段苦涩而又甜蜜的生活。

史志辉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

陕西摄影家协会纪实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

陕西西咸新区摄影家协会主席

人民摄影影像艺术中心(西咸)主任

海南省纪实摄影协会副会长

北京公益摄影协会专家委员

雅昌签约摄影师

注:本文如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