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印光大师: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

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

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

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但未广显传述,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以净土见佛,尤简易于宗门。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可以见其梗概矣。

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著书传扬。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使学者于八十字中,顿悟出生死证涅槃之要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诸大祖师,虽宏禅宗,偏赞净土。

至莲池大师参笑岩大悟之后,则置彼而取此。以净业若成,禅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自后蕅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若不如是,则众生不能得度矣。

自兹厥后,佛法渐衰。加以国家多故,则法轮几乎停转。虽有知识,各攻其业。以力不暇及,置此道于不问。有谈及此事,闻者若将浼焉。幸有一二大心缁白,刊刻流布。令祖教不灭,使来哲得闻,实莫大之幸也。

——节录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藏识

飞来峰前翻经 直指堂中悟理——灵隐寺传统晒经活动

余嗜山水甚者也——契嵩禅师笔下的杭州山水(上)

☀巡觅

学佛的人吃了亏吗

为什么寺院的钟楼里会供奉地藏菩萨?

☀学处

什么是“妙法”

怎样生起出离心

☀观照

想要安乐自在,从以下几点做起

如法亲近善知识

☀开示

截流行策大师:净土法门诚易诚难

谛闲法师:须知此会最初,由于大孝目犍连尊者发起

☀参禅

鸠摩罗什之译经与禅法

佛驮跋陀罗弘传出世禅法

☀物语

忽忆西湖旧游处 参天凉筱荡荷香

彼岸花——解义离生灭 即云到彼岸

☀常识

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牧牛、恶马与劫贼——关于守护诸根的三个譬喻

☀素食

千江映禅心

知足少言

☀分享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晨钟暮鼓中 人间净土里

☀赏析

古林清茂禅师《与幽禅人送别偈》

绘画与发绣结合的宋代阿弥陀三尊来迎图

☀阅读

同游华藏庄严海 同入菩提大道场——随州大洪山遂禅师《礼华严经文》

林下水边人罕到 方知吾道乐无穷——五祖法演禅师的山居四威仪诗

☀故事

诵净行品得菩萨戒

普庵祖师救白牛

☀视频

泠泠小雨湿青竹

离离暑云散 袅袅凉风起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审核|相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