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好书·新书 | 新马路12号:义乌小商品经营者的故事

原标题:好书·新书 | 新马路12号:义乌小商品经营者的故事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精彩好书

《新马路12号》

张乐天 著

文汇出版社

上世纪义乌地区走街串巷的敲糖帮

如今说起义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小商品市场。然而,你是否知道,义乌这个传统农业地区,是如何从乡野中崛起,享誉世界的?自古人们说起义乌,都会摇头说,那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穷地方,不仅耕地稀缺,有限的土地还十分贫瘠,近一半是缺磷少钙的酸性红土,只能种蔗糖。事实上在成为举世闻名的小商品市场之前,种糖、制糖都是义乌最重要的产业。

地贫人穷唯有糖,义乌人很早以前就学会了走出去,做做小生意。在物资匮缺的年代,义乌的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廉物品,换取居民家中闲置的小商品,以获取微利,这就是著名的“鸡毛换糖”,做这生意的人也被称为敲糖帮!

敲糖帮,如今已经是义乌的特产——红糖精制成的硬姜糖。而这种以货易货的“鸡毛换糖”的故事,也因为中国90年代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崛起,成为老义乌的一道充满人情味的历史风景。

生意不怕小,蚂蚁也是肉。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浙江省义乌地区也不甘落后。上世纪80年代初,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第一代露天市场,就从那个贫穷的时代、贫穷的土地上崛起。到1983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已经达到1444万元。为了满足迅速发展的小商品经济,第二代市场移入室内,地址是新马路12号。

1992年2月,首个大型室内市场——义乌篁园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同年8月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发文批准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

在这里什么都能买到,价格便宜到让你跌破眼镜,品种多到让人大开眼界。义乌商人用一种让人敬佩的质朴、不断超越的眼光与让人吃惊的勤劳,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真实地创造出一个宏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小商品世界。也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令人惊奇的传奇。

张乐天教授的新书

《新马路12号》

避开了生硬的理论分析,也不满足于简单的数据记录,张乐天教授通过多年亲身的采访、探访,深入到义乌故事最生动的前线,最真实的小商小贩中,去发现在这个壮丽的进程中,真实的义乌小商人。全书真实生动地呈现了八位义乌小商品经营者的个人生活与工商业经营史。

这位摊位主叫冯爱倩,她是义乌最早的个体户,又是义乌个体劳协的副会长。这是她在协调摊位主之间的矛盾。1992年拍摄

其中,冯爱倩被认为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创始人”。

其他七位则分别经营着吸管、鞋垫、相框、帽子、饰品、礼品、“仙草”等各不相同的小商品。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传奇人生与跌宕起伏的经营历程,尤其是在2010年以后取得了辉煌业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功。他们是义乌从“草帽市场”发展到“买全球,卖全球”国际小商品交易平台的缩影。

冯爱倩的生意起始于最初冒着风险“拦截县委书记”,好说歹说,终于获得了义乌县委谢高华书记的一句话:“你暂时去摆(摊)”。不久,义乌小商品市场在湖清门开张,冯爱倩成为第一批领取经营证的工商业者。在常人看来,她赶上了发财致富的好时机,可以大展身手,成为义乌最早“富起来的人”。但令人想不通的是,她进入湖清门不久,就开始义务帮助维持市场秩序。在新马路小商品市场开张以后,她放弃了自己的一大半生意,当起了小商品市场的治保主任,成了新马路市场的“阿庆嫂”。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年代,人人争相赚钱,冯爱倩却在赚取了满足基本家庭生活的钱以后,就放弃自己赚钱,服务于她眼中的“政府的事业”。

《新马路12号》作者张乐天教授在新书发布会上

“冯爱倩的奉献精神来自何处?”这是张乐天想要探寻的答案。

义乌许多小商人身上,都有这样让他想要“刨根究底”的独特品质。“世界吸管大王”楼仲平专注于“一根小小的吸管”,其公司成功加入瑞士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成为吸管国际标准起草的主席国。他的专注精神让张乐天关注。曾获多项世界跳远冠军的周洋霞投身珠宝创业,前几年一直遭遇同行的“围追堵截”,她硬是杠了下来,不但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自己也成了非遗传承人。张乐天感慨“她的极致精神令人动容”。

一批贫困、饥饿的农民是如何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创造出如此傲人的奇迹?带着这样的疑问,作者深入义乌小商品市场一线,探究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典型样本。本书就是其这几年深度访谈、研究的初步成果。

8月22日,《新马路12号》在上海发布。

任何奇迹都是人创造的,你只有看懂了人,才能破解奇迹的密码。本书不仅仅是对义乌商人的真实的纪录,更是对这一中国当代经济史上的最不可思议的奇迹的执著探寻——探寻那真实的,源起于这片贫瘠土地的——义乌之心。

作者摒弃了宏大叙事,从细微处入手,以8个义乌工商业经营者的创业故事,剖析这些源自村落共同体价值观的工商业经营者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行为准则,超越村落共同体中“情”的局限,成就了适合市场经济的“经济结义”。他们的生命史中潜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他们的工商业经营活动中包含着市场与地方政府良性互动的道理,他们近10年激动人心的故事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素材。

接触越多,感触越深。张乐天就越想写下他们的创业史。

“他们都是一些平凡的人,恰恰如此,他们的故事才代表着千千万万平凡的人们正在进行着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有机会读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秘密。”

重要的不是:他们是怎么发财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争先,成就梦想!

资料:文汇出版社

编辑:李初臻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