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著名京剧艺术家马玉琪逝世,告别仪式将在通州进行!李连杰、郑少秋、马景涛都拜其为师……

北青社区报(微信号:tongzhoushequbao)记者了解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玉琪先生因病于2023年8月25日23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遗体告别仪式定于9月3日在通州殡仪馆举行。

马玉琪,京剧小生表演艺术家、收藏家,生于1939年。专攻京剧小生,偶尔反串旦角,12岁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北京市戏曲实验学校。学艺八年间师从陈盛泰、肖连芳、赵桐珊等老艺人,并成为叶盛兰入室弟子。

家道中落

投身戏曲行业

马玉琪原本姓柳,单名一个“宝”字。若不是8岁时发生那场变故,他不会随了母姓,改名玉琪。马是马佳氏的汉姓,马玉琪的外祖父,便是清朝度支部大臣马佳·绍英。

马玉琪和母亲

十二岁那年,马玉琪突破重重选拔,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的前身,当时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北京市戏曲实验学校学习。当时学校的院长是梅兰芳,程砚秋是副院长,学校里的老师也都是全国著名的戏剧艺术家,水平很高,如王瑶卿、肖长华、史若虚,还有童芷苓、李玉茹、池月亭、尚和玉、郝寿臣以及刘喜奎等,他们中有许多长期活跃在当时的戏剧舞台上,甚至还有一些清末经常进清宫给慈禧太后演戏的演员。

马玉琪与叶盛兰先生合影

第一次见到叶盛兰时,马玉琪15岁。他未想到8年后,竟然会拜在这位京剧大师的门下。马玉琪跟叶盛兰先生学习,没给叶老先生一分钱,叶先生还得管饭。叶先生对马玉琪各方面都很关心,希望弟子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和成长。

在外地,可以插翎扎靠戴尾

在北京,就剩跑龙套了

20岁毕业后,马玉琪分配到鞍山市京剧团,生活和工作依旧围着戏曲转。“其实不是北京留不下”。彼时,梅兰芳正想给梅葆玖挑一个小生搭档,姚玉芙一眼相中了他,但最终,他还是婉拒了邀请,和同学跨上了去鞍山的火车。“谁不愿意留在北京?可去外地,你可以插翎扎靠戴尾,在北京,就剩跑龙套了。”

马玉琪便装照 《传承中国》节目组供图

“我的想法很简单:一来,几个同学搭帮过去,有文有武,行当齐全,开锣就唱;二来,北京大师太多,名角儿如云,我们小辈登台的机会不会太多。”在鞍山,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四郎探母》、《群英会》、《白蛇传》、《罗成叫关》、《西厢记》、《辕门射戟》,等等,深受欢迎。马玉琪和同事们过年从不熬夜,因为从大年初一到初七,有14场戏要演,他们要将最好的状态呈现在舞台上。

他不认为自己有多大的理想,只是觉得,不管天涯海角,只要能找一个地儿,有戏台,有观众,让他做一个过足戏瘾的演员,就很好了。

轰动港台

各路名人成为他的弟子

1979年,马玉琪去了香港,理由是“探亲”。他去看望他的父亲。

3月份到港,5月份,郑少秋就拜他为师。“在翠园大酒楼摆了许多桌,挂上横幅,亲友媒体围满全场,郑少秋当时也有些名气了,可仍旧单膝跪地,给我敬茶。”马玉琪至今都觉得那是一次从心发出的礼遇。郑少秋敬仰他的为人和艺术,尊称他为“北派师父”。

郑少秋和马玉琪学习“扇子功”

“内地来的名角儿,郑少秋的师父”,名气很快就传开了,一时间,罗家英、汪明荃、张艾嘉、马景涛全来问道于他,学习表演或功夫。

1986年,跟随旅行团,马玉琪来到台湾。刚好赶上他们京剧汇演,听说马玉琪是叶盛兰的弟子,就请他加演一场。当时,久未登台的马玉琪选了叶先生亲授的《辕门射戟》和《穆柯寨》。对方有些不以为然,拿这种戏打炮?太一般了!“结果一演完他们就惊呆了,敢情这戏这么唱啊!”

《辕门射戟》剧照

“一下子就火了。”马玉琪说,“很多此前去到台湾的人,没见过1949年后大陆培养出的京剧演员,更何况是叶盛兰的弟子。那天,剧场观众爆满,还加了一排座,我在台上别动,一动就一个好,不该叫好的地方都叫好!他们没有看过这种表演啊。那时我47岁。”

掌声火一般地烧在身上,烧得戏瘾蠢蠢欲动。回到香港,马玉琪果断卖掉房子,结束8年香港生活,自此搬到了台湾。

后来,他在台湾成立了盛兰京剧团,教授京剧。同时,他和台湾的其他京剧团经常合作演出,尤其是和台湾著名的梅派青衣魏海敏合作了多出剧目,入《红楼梦》、《玉堂春》、《奇双会》、《白蛇传》、《春香传》、《牛郎织女》等。

回归故土看破生死

从不觉得在外是种漂泊,但1994年马玉琪还是回到了故土。那之前,台湾民进党得势,蒋纬国特地把他叫到碧海山庄,嘱咐他,回大陆。

于是,他卖掉台湾的房子,回到北京,在东五环边上给自己盖了座小院,取名“苦兼室”。这是赵之谦书房的名字,马玉琪喜欢它的含义:不但要努力,还要跟时间赛跑,这样才能成功。

2002年,送走母亲后的第5年,马玉琪得了癌症,可他仍旧风轻云淡、谈笑风生,“该手术就手术,该治疗就治疗,我对生老病死看得很开”。甚至手术前一天,他还在小护士的央求下,给她们清唱了若干段戏。

马玉琪也有了他不自知的牵挂,那便是他收养的一群流浪猫狗。“苦兼室”的屋里、院子里,被这些捡回来的小动物塞得满满当当

传承京剧

自掏腰包排戏演戏

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拥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地位,2010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代发展,艺术门类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京剧作为一门珍贵的艺术,仍需活跃在舞台,而不是陈列在博物馆中。

“要想学好京剧,基本功必须扎实!”马玉琪说,“学京剧难那!如今青年们要面对的诱惑太多,放在学习上的时间就少,专心程度也不够。京剧的声韵、情态、动作,那都是需要扎扎实实学好的东西,想要舞台好呢就得练,练呢就得苦,还得持之以恒,有人就坚持不住。”

《梅玉配》剧照

除了吃得了苦,还得有些灵气。“每个派别都自由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不能死学,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唱”,绝不能刻板地去复制某个大师的声腔和动作。

灵活而创新地传承,才能好好地发展京剧。为了将京剧传承和发展下去,1996年国家成立了以为京剧艺术培养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为己任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走出了如耿巧云、于魁智、张火丁、沈铁梅等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同时,老艺术家们也在为传承京剧不遗余力,马玉琪就是其中一位。

赔钱搭戏台 他认为值得

马玉琪是一个收藏爱好者,近些年,他拿出自己的收藏,并频繁地自掏腰包排戏演戏,从服装到造型都是他一手调度,将每个细节都做到更好,尤其对于戏服有着精致的追求。尽管“赔钱搭戏台”,但马玉琪认为值得。

马玉琪14岁的时候开始买扇子,当时花了5毛钱买了第一把王雪涛的扇子,自此钟情于文玩收藏。他的收藏中,有超过10万颗珠子,还有许多各个时期珍贵的书画、扇子以及器物。收藏,对于马玉琪来说,更重要的意义,是对生活情致和品质的追求

2014年的《梅玉佩》,马玉琪在服装上下足了功夫,名贵的缂丝、清江南织造的布料、精良的平行刺绣、清代的百褶裙和麻衣、松石的朝珠、和田玉的梅花头饰、纯金嵌蜻蜓眼的掐丝簪子和苏绣手帕、精致香囊……它们都来自马玉琪多年的收藏。

这一切源于对戏剧的热爱,尽管现在戏剧演出市场缺少观众,从业者收入较低,有生存压力,但他还是希望国萃后继有人,希望青年演员看看真正的老演员怎么控制舞台、跟观众交流,希望年轻人看了之后能够喜爱戏剧,并学习戏剧。马玉琪也想借机给京剧留下一点可研究的资料,让其得以传承。

另外还有重要一点,马玉琪说,他们那一代都是党培养起来的,从1951年入校没花一分钱。毕业后分到鞍山市京剧团,政府相关部门也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所以“我觉得我们也应当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观众“。

综合自千龙网、北京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