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淳于鱼│《金瓶梅》与杜子春

原标题:淳于鱼│《金瓶梅》与杜子春

摘 要:从各种现存资料梳理《金瓶梅》中作用重要却又昙花一现的人物杜子春的原型考查和故事源流、推测作者意图,试图寻找更多适合文本解析的蛛丝马迹。

关键词:杜子春,源流,深情

《金瓶梅》第六十三回,李瓶儿死后,温秀才举荐北边杜中书来题铭旌,名子春,号云野,原侍真宗宁和殿,今坐闲在家。

西门庆备金币请来,在卷棚内备果盒,西门庆亲递三杯酒。应伯爵与温秀才相陪,铺大红官纻题旌。

西门庆要写:“诏封锦衣西门恭人李氏柩” 十一字…… 这里突然出现一位中书杜子春,作用重要却显突兀,查宋明史,均无此人名,但他的故事却在此前

此后及同时代的著作中都曾出现过,且流传颇广,这就不免令人细思。

霍现俊先生认为:此处杜子春却是指西汉末年的杜子春,作者为何在关键处选取这个人物,其用意又是什么?

杜子春,西汉末人,曾师从刘歆学《周礼》。郑众、贾逵皆从其受业。始传《周礼》之学。大经学家郑玄注《周礼》时多采用其说。

《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周礼杜氏注》三卷。可见杜子春对《周礼》颇有研究,对后世影响很大。而“三礼”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后世各种礼仪的主要理

论依据。

嘉靖时的“大礼议”案件,论辩的双方就是依据古礼古训作为理论根据来展开争论的。

“大礼议”案件的起因,正与西门庆极力为李瓶儿上“恭人”封号,亦遭到应伯爵强烈反对性质相同。

《金瓶梅》的作者正是取其相类而已,言在此而意在彼,通过一个人名,一个小故事,反映正德、嘉靖朝的大事件,这正是《金瓶梅》常用的手法。

“大礼议”案中上封号之事反复过多次,而《金瓶梅》中为李瓶儿之封号亦反复多次,作品中的这个情节,曲折反映的正是嘉靖朝的这段史实。

《玉函山房辑佚书》

田晓菲教授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中,把杜子春的故事和陈敬济做了一番比较,小标题作:杜子春的寓言。

她讲陈敬济三次受到善人王杏庵帮助的事,前两次把王老人给他的钱财挥霍精光,最后老人只好送他去临清的晏公庙做道士。这段情节,似从杜子春故事脱

胎而来。

按,杜子春故事载于《太平广记》卷十六,子春"少落拓,不事家产",后来资财荡尽,冬天衣破腹空,步行于长安市中,两次受到一位无名老人的周济……不

过老人出手阔气,第一次给了他三百万钱,被子春挥霍干净;

第二次给了他得钱一万,"不一二年,贫过旧日",又遇到老人,"子春不胜其愧,掩面而走",而老人拉住他,这次送给他三千万,并约他明年在华山云台峰老

君祠双桧树下相见。

杜子春这一回彻底改过,治理家业,第二年前往赴约,老人原是道士,要借子春之力炼丹,子春经历了重重考验,终因七情里面"爱"欲难除而失败。

对比陈敬济,田晓菲觉得是对杜子春故事的借用与颠覆:敬济也是在寒冬腊月"冻得乞乞缩缩"之际遇到老人;老人"身穿水合道服";老人因后园中有两株杏树

而号"杏庵",与杜子春故事中两棵桧树相应;又荐敬济做了道士。

不过,杜子春是无意遇到道士,挥霍掉老人的赠金之后,颇有羞耻之心,见到老人掩面而走,不像陈敬济这样,自己主动走来磕头,花光了老人的钱,居然

还厚着面皮一次次来。

王老人虽然"在梵宫呼经,琳宫讲道",又自号"杏庵居士",毕竟是凡人,出手当然不像杜子春故事里的道士那样阔绰……虽然对陈敬济没有任何利用的企图,

比道士要单纯和真实得多。

老人第一次送敬济一件青布道袍,一顶毡帽,一双鞋袜,一两银子和五百铜钱;

第二次是一条裤子,一领布衫,一双裹脚,一吊铜钱,一斗米……比第一次少了很多,而且给米不给银子,大概是怕陈敬济再花掉;

第三次,明明看到陈敬济,却不主动叫他,还是陈敬济自己"到跟前,扒在地下磕头",与杜子春故事里的道士正好相反。

陈敬济在王老人的介绍下,到临清晏公庙做了道士……与杜子春的经历相比,毫无浪漫可言。然而敬济不但不能根除爱欲,七情六欲全都没有丢掉。 后来还

把任道士给气死……敬济处处规模不如子春,败于爱欲则一。

杜子春故事被清人胡介祉改编为《广陵仙》。

安排杜子春为太宰之子,在世时娶相国之女袁氏为妻。子春手头撒漫,耗尽万金家财,丈母爱女婿,却遭到相国儿子的嫉妒。 相国奉命征海寇,家政由儿子

主持,于是拒子春于门外,不复顾惜。

子春窘迫,受到太上老君本人化成的老人赠金相助,第一次被相国儿子引诱赌博,全部花光; 第二次却改成子春出海经商,被海盗打劫;第三次,乃遍行善

事,随后入山修道,遇魔障而不迷,终成正果云云。

杜子春先是被丈母娘宠爱、后来遭谗被赶逐,以及他和相国之子在利益上的冲突,我们都在陈敬济的遭遇上窥见一些隐隐的重合。

《金瓶梅》的喜欢"引文"……比如陈敬济故事是对杜子春故事的回声,也顺便给知道杜子春故事的读者造成一种对比:

因为敬济比杜子春要厚颜得多,也不知感恩得多……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听说过杜子春故事的读者在看到陈敬济遭遇时,会发出怎样会心的微笑,又会怎样地

为其智慧地改写感到惊喜。

使用现成的戏曲、说唱、词曲、小说,是《金瓶梅》一个十分独特的艺术手段(比如用点唱曲子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潜意识,传情,预言结局等等),也是

具有开创性的艺术手段,在探讨《金瓶梅》的的主要艺术成就时,这一点应该考虑在内。

此外,《金瓶梅》使用资料来源时的灵活性、创造性应该得到更多的注意:比如说上述和杜子春故事的重叠与颠覆就是一例。

这种创造性给读者带来的乐趣与满足感是双重的: 既熟悉,又新奇。熟悉感是快感的重要源头,而一切创新又都需要"旧"来垫底。《金瓶梅》很好地做到了

这一点……

《太平广记》

《金瓶梅》与《三言》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至于如何详加析理和考索,李桂奎先生是用《金瓶梅》与《三言》的文本“互文性”来解决这一问题。

他认为,与《金瓶梅》发生关联的话本小说大多直接来自冯梦龙编撰的“三言”,而很少牵扯其他所谓的早期话本小说集。

他梳理了中外学者关于二者之间相互抄引(文本互涉),互相启发,或叙述文本挪用,或移花接木、改头换面,或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又详细比对分析其

中六篇,再考察了更多篇章,包括论赞性的诗词、俗语、熟语、套话的交互引用,自然也提到田晓菲的“杜子春”。

结论是:《金瓶梅》与“三言”血脉相连,拥有多重“互文性”,而“东吴弄珠客”当为冯梦龙,“欣欣子”也即是冯梦龙。“兰陵笑笑生”则是与其共同

生活于明末、同处江南的挚友。

两位友人凭着挪移、镶嵌、接榫以及移花接木等本领,通力合作完成了《金瓶梅》词话本。继而冯梦龙又单独行动,将其评改为绣像本。

在“兰陵笑笑生”主笔《金瓶梅词话》期间,冯梦龙正在编撰“三言”,顺便将某些文本与其共享。

《三言》中的重要篇章《杜子春三入长安》的主人公出现在《金瓶梅》,也是印证这一点。

《三言》

杜子春的故事源远流长。

胡士莹先生在《话本小说概论》中说:本事出唐·李复言《续幽怪录》(影宋本《续幽怪录》无此篇),《太平广记》卷16引之。

胡介祉有《广陵仙》传奇,情节多变动增饰;《扬州梦》传奇,则全本《续幽怪录》,《杜子春三入长安》大体与《幽怪录》相同。

谭正璧先生《三言二拍资料》中记:影宋本《续幽怪录》中不载此篇,《类说》以之属《幽怪录》,疑《广记》所注出处有误,《岁时广记》所引书名则又

与《太平广记》同,但二书文字均较为简略,不到此篇(指《三入长安》)二分之一。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认为杜子春故事是从《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疽斯国救命池的故事演变而来。

李剑国先生也认为《杜子春传》出自唐代牛僧孺的《玄怪录》。

杨久红考证杜子春故事源于《大唐西域记》中的《烈士池》。

杜子春的故事,在唐代就被写成《杜子春传》, 后世除了明·冯梦龙的《杜子春三入长安》,亦见于《拍案惊奇》《豆棚闲话》《夜谭随录》《快心编》等其

它明清小说集,还被改编成多种传奇戏曲。

其实,这些传奇小说,以及清·胡介祉的《广陵仙》传奇和清·岳瑞的《扬州梦》传奇戏曲的改编,即便更笔换墨,但故事大框架仍在,包括前几年刘钊编剧兼

导演的话剧《杜子春》,他们所暗藏隐喻和表达的理念各具不同而已。

1920年,杜子春还被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改编成童话《杜子春》,其文涉及对人的生存方式和人性的探究以及对母爱的歌颂,也是一篇佳作。我国学人

多有关注,行文作论,至今不衰。

此等后作,兹不多述。

唐传奇《杜子春传》故事梗概是:

杜子春是一个浪荡的纨绔子弟,家产散尽后往长安投亲不成游荡在街上,遇一老者慷慨资助。如此三次之后,子春感激不已,并以自家财产立“人间之

事”。

并与老者许下来岁之约。次年,子春如约前往华山,并答应为其炼丹作守护,并承诺一夕无语。入夜,子春进入幻境,幻境中子春丧妻、丧命,并转世投胎

为女,与卢珪结为夫妇并育有一子。

婚后数年卢氏恼其不言而摔死幼子,子春痛心不已而出声。于是炼丹失败,子春也失去了成为上仙的机会,叹恨而归。

明·冯梦龙的《杜子春三入长安》在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都有变化。主要内容是:

长安纨绔子弟杜子春与扬州盐商之女韦氏为夫妻,二人皆惯于挥金如土,家财散尽后到长安借贷于亲朋,见弃于亲朋后在街上游荡,遇老者慷慨解囊,黄金

三万两、十万两、三十万,三次资助后,子春看清了亲戚宾朋趋炎附势、见利忘义的嘴脸,并与老者许下三年之约。

三次得钱之后子春一改初心,建造义庄,庄内皆有义田、义学、义冢,众人皆称其豪杰。三年后子春前往华山赴约,应允守护老者炼丹并承诺绝不出声。

守护炼丹过程中,子春进入幻境,经受了喜、怒、哀、惧、恶、欲种种考验,转世为女,与卢珪结为夫妇并育有一子,卢珪因恼其不言,而将孩子摔死,子

春怜爱幼子而失声。 导致炼丹失败。

子春因爱关难过,被老者拒绝了随其出家的请求。子春下山归家后焚香打坐,涤虑凝神,并且散尽家财接济穷苦。

三年后复往华山见老者,方知老者乃是太上老君,自己也在三年的斋戒行善中得以成仙。

韦氏在子春去后便寄身女道士观,投斋度日,也成了得道之人。夫妻二人再聚后,共赴长安,劝善众亲。

二篇所体现出的政治伦理思想和宗教因素,和同时期其它许多作品一样,无非教化和劝惩,但是,故情虽一绪,事乃万族——杜子春所遇关卡,却是皆因

“爱关”难过、“爱欲”难除。

《夏天的鞋子》

再回过头来看《金瓶梅》,62—66这几回,单看西门庆的哭:

那西门庆亦悲恸不胜,哭道:“我的好姐姐,你有甚话,只顾说。”两个正在屋里哭……(62回)

西门庆不听便罢,听了如刀剜肝胆,剑挫身心相似,哭道:“我的姐姐,你说的是那里话?我西门庆就穷死了,也不肯亏负了你!”(62回)

那西门庆听了,低首无语,满眼落泪,哭泣哀告:“万望法师搭救则个!”(62回)

西门庆归到卷棚内,看着收拾灯坛。见没救星,心中甚恸。向伯爵坐的,不觉眼泪出。(62回)

西门庆独自一个坐在书房内,掌着一枝蜡烛,心中哀恸,口里只长吁气。寻思道:"法官戒我休往房里去,我怎坐忍得!宁可我死了也罢,须得厮守着,和他

说句话儿。"于是进入房中。(62回)

西门庆听了,两泪交流,放声大哭道:“我的姐姐,你把心来放正着,休要理他。我实指望和你相伴几年,谁知你又抛闪了我去了,宁教我西门庆口眼闭

了,倒也没这等割肚牵肠!”(62回)

西门庆听了,如刀剜心肝相似,哭道:“我的姐姐,你所言我知道。你休挂虑我了。我西门庆那世里绝缘短幸,今世里与你夫妻不到头?疼杀我也!天杀我

也!”(62回)

西门庆道:"我的姐姐,你不要管他。有我西门庆在一日,供养你一日。"两个说话之间,李瓶儿催促道:“你睡去罢,这咱晚了!”西门庆道:“我不睡

了,在这屋里守你守儿。”(62回)

西门庆听见李瓶儿死了,和吴月娘两步做一步奔到前边,揭起被,但见面容不改,体尚微温,脱然而逝。

身上止着一件红绫抹胸儿。这西门庆也不顾的甚么身底下血渍,两只手抱着他香腮亲着,口口声声只叫:“我的没救的姐姐,有仁义好性儿的姐姐,你怎的

闪了我去了!宁可教我西门庆死了罢,我也不久活于世了,平日活着做甚么!”

在房里离地跳的有三尺高,大放声号哭。(62回)

西门庆磕伏在他身上,挝脸儿那等哭,只叫:“天杀了我西门庆了!姐姐,你在我家三年光景,一日好日子没过,都是我坑陷了你了!”(62回)

西门庆在前厅,手拘着胸膛,由不的抚尸大恸,哭了又哭,把声都呼哑了。口口声声,只叫我的好性儿有仁义的姐姐不住。(62回)

应伯爵见西门庆心中悲痛,眼中流泪,只得尽量安慰。(62回)

西门庆熬了一夜没睡的人,前后又乱了一五更,心中已着了悲恸,神思恍乱,只是没好气,骂丫头、踢小厮,守着李瓶儿尸首,由不的放声哭叫。(62回)

西门庆只顾哭起来,把喉音也叫哑了。问他与茶也不吃,只顾没好气。月娘便道:“你看恁劳叨!死也死了,你没的哭的他活!哭两声丢开手罢了,只顾扯

长绊儿哭起来了!三两夜没睡,头也没梳,脸也还没洗,乱了恁五更,黄汤辣水还没尝着,就是铁人也禁不的。”(62回)

月娘……叫过玳安来,说道:“你爹还没吃饭,哭这一日了……”(62回)

西门庆道:“……好不睁眼的天,撇的我真好苦!宁可教我西门庆死了,眼不见就罢了。到明日一时半霎想起来,你教我怎不心疼?平时我又没曾亏欠了人,

天何今日夺吾所爱之甚也!”(62回)

西门庆陪花子油灵前哭涕了一回……西门庆道:“我心里疼他,少不的留了个影像儿,早晚看着题念他题儿。”……见李瓶儿……颜色如生,姿容不改……那西

门庆由不的掩泪而哭。(63回)

西门庆亦哭的呆了,口口声声哭叫:“我的年小的姐姐,再不得见你了!”(63回)

西门庆看唱到“今生难会,因此上寄丹青”一句,忽想起李瓶儿病时模样,不觉心中感触起来,止不住眼中泪落。(63回)

西门庆不忍遽舍,晚夕还来李瓶儿房中要伴灵宿歇。见灵床安在正面,大影挂在傍边。灵床内安着半身,里面小锦被褥床几衣服妆奁之类,无不毕具。

下边放着他的一对小小金莲,卓上香花灯烛,金碟樽俎,般般供养。西门庆大哭不止,令迎春就在对面炕上搭铺。到夜半对着孤灯,半窗斜月,翻复无寐,

长吁短叹,思想佳人。(65回)

自第六十三回始,西门庆一是由于应伯爵的开导,二是还要把丧葬仪式的排场和众多参与人员安排妥当,故哭的少了。但是到了我们的杜子春登场题旌,西

门庆却坚持要写不合规矩和僭越身份的:“诏封锦衣西门庆恭人李氏柩”。

伯爵再三不肯,最后讲了半日去了“恭”字,改为不伦不类的“室人”才算——这又是怎样的一份执念与感情?

这么密集的哭,终西门庆短短一生是绝无仅有的,更不要说即使他儿子官哥死时,他都不曾掉过一滴眼泪。

摈西门庆平素恶行不论,单看他这痛不欲生肝肠寸断,看他这铁汉柔情至深至切,相信有非常多的读者也会随之落泪。

情之所起一往而深者,又岂是玳安一句:“不是疼人,是疼钱”所能掩盖!

凡此种种,《杜子春传》里: “吾子之心,喜、怒、哀、惧、恶、欲,皆忘矣,所未臻者,爱而已”——这句话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

“喜、怒、哀、惧、爱、恶、欲”,此谓“七情”。《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佛教里意思亦大

致相同。

七情六欲即是人性格的表现,也是构成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崇祯本《金瓶梅》插图

李瓶儿去世之前,西门庆性格中已经展现过喜、怒、惧、恶、欲,唯独却不曾看见他的爱和哀,而这几回里,西门庆所缺失的“爱”与“哀”,在此叠加出

现,从而也就使得西门庆这个人物形象不再单调单薄、片面简单,也使得作者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趋于完整、愈加真实。

而《杜子春三入长安》里的“横眼凡民,只知爱惜钱财,焉知大道!但恐三灾横至,四大崩摧,积下家私,抛于何处?可不省哉!可不惜哉!”

也与西门庆死后,作者说的几句格言意思大致相同,也像极了是赋予西门庆的谶语。

这也与被张竹坡一语点透的“独罪财色”之意暗合,也正与《金瓶梅》开篇破题遥相呼应。

而这,或许也正是兰陵笑笑生故意在此处安排一个杜子春的深意所在。

为《金瓶梅》作序的廿公说过:"中间处处埋伏因果,作者亦大慈悲矣……" 读此书时,你稍稍留意便会发觉,又岂止埋伏因果哉?

以兰陵笑笑生心思之缜密、文笔之雄健、布局之精妙,他绝不会无缘无故放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在这样一个重要位置的。我师吴敢先生曾对我讲过:《金瓶

梅》处处关节,遍地机锋。诚哉斯言!

至此,再回顾《金瓶梅》和《杜子春传》、《杜子春三入长安》,抛开原文中宗教意味的劝诫和训示,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

唐传奇的杜子春,是西门庆“所未臻者,爱而已”的爱与哀愁,是对李瓶儿的缱绻情深、难割难舍。

冯梦龙的杜子春,则又可视为角色对调,是李瓶儿“从今撒手离尘网,长啸一声归白云”——我去也,君保重。

二者殊途同归,其致一也——惟一个“情”字纠缠幻化而已矣。

李瓶儿之死,前前后后跨越59回——66回,纵观中外文学史,好像还没有哪部作品哪个作家如此隆重繁杂、浓墨重彩地来写一个普通女子的死亡。

由此也看出,兰陵笑笑生对杜子春是多么情有独钟,对所塑造的人物是多么精雕细琢、细致入微、款款深情。

是的,无深情者,难作《金瓶梅》!无深情者,亦难读《金瓶梅》!

大化浪浪,唯情天恨海不可断绝!若不然,人,到头皆是一场虚空,而生,抑又何欤?

第一奇书《金瓶梅》书影

参考文献:

1.霍现俊:《“刊孝帖”与“大礼议”关系考》.《霍现俊<金瓶梅>研究精选集》.台北学生书局.2015.

2.田晓菲:《秋水堂论金瓶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

3. 李桂奎:《<金瓶梅>与“三言”之“互文性”追踪》.《明清小说研究》2016.1期

4.廖榕光:《中华民族丧葬文化的特殊文体——铭旌》.榕光文坊.2017.11.

5.蒋朝军:《从三组小说的改写看明代小说家的扬州盐商情结》.《盐业史研究》2007.1.

6. 杨久红:《杜子春故事演变与文化意蕴》.传统文化与文学论坛.2021.9.

7.王利民:《杜子春故事的文本嬗变及其文化意蕴》.2011.5.

8. 《金瓶梅词话》(六卷本).太平书局.1982.8.

文章作者单位:临沂玉琴轩文化传媒

本文获授权发表,原文收载于《第十七届(汉中)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转发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