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学术月刊》2023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

原标题:《学术月刊》2023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三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

摘要:在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的问题背景中,对照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整个中国哲学具有运行其上的基本建制以及其在这一建制之中的独特展开方式。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立足于超感性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分割与对立,立足于此种分割—对立中“真”与“不真”的分别归属;而中国哲学则截然不同,它全体植根于道器不割、体用不二的独特建制——非形而上学的建制——之中。“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与西方哲学形成决定性的对照:它们不是作为政治形而上学(政治哲学)或历史形而上学(历史哲学)出现的,而是意味着哲学与政治、与历史的直接贯通和相互归属,而这种直接贯通和相互归属的本质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哲学的独特建制之中。可用“大道不离人伦日用”概括中国哲学立足其上的基本建制——道器不割、体用不二,以表明这一哲学在根本上处身于形而上学之外,并且依其本质一向就积极地生存于形而上学之外。

关键词:中西哲学;基本建制;道—器;体—用;政治—哲学;历史—哲学

作者:吴晓明,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康德式自由:人类学的而非形而上学的

摘要:自然与自由之间的张力是康德哲学乃至整个近代西方哲学中的一大主题。康德提出了一种作为“世界知识”的实践人类学构想,在该构想中,自由不是处于本体界当中的先验主体的特有性状,而是生活在自然世界中的人所应达到的道德理想。与康德更为人们所熟知的形而上学的自由理论相比,人类学中关于自由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解说在终极旨归上是一致的,但却避免了前者当中包含的诸多困难。因此,人类学中对自由的解说更好地体现了康德自由观的真正意义和持久价值。

关键词:康德;自由;人类学;机械论;道德性格

作者:南星,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哲学系助理教授(北京100871)。

权利开放与农民的共同富裕

摘要: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与难点。权利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权利安排和开放差异是导致收入变动差异的关键。通过建立“权利开放与收入差距”的分析框架,可从居民经济活动权利、财产权利和基本社会权利三方面,分析权利开放对收入结构变动的影响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演变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各时期城乡改革的具体制度安排以及城乡居民权利开放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动有影响。基于历史分析的基础,提出未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是加大力度开放农民城市权利,推动农民市民化进程;二是进一步开放乡村权利,促进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

关键词:共同富裕;城乡差距;制度变迁;权利开放

作者: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0872);李昊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劳动合同法》、企业边界

与新劳动力二元市场

摘要:中国2008年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在保护劳动者权益、规范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的同时,也促发了“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等用工形式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劳动合同法》使中国形成了以不同合约结构为特征的新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从而对中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造成异质性的影响。基于企业边界理论,可得出企业之所以更多采用“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等用工形式,是进行边界调整,追求在法律约束下更高生产经营效率的目标使然。但契约密集度不同的企业在调整企业边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不同,从而导致其生产经营效率受《劳动合同法》的冲击也不相同。通过使用双重差分方法可对这一理论分析结论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劳动合同法》对高契约密集度企业的生产效率具有更大的负向冲击,这一效应对民营企业和法律执行效率较高地区的企业更加显著。研究发现,《劳动合同法》导致低契约密集度企业在员工数量上出现相对下降趋势,其人均固定资本量则出现了相对上升趋势。这些结论在排除金融危机、资本替代劳动等因素之后依然显著。

关键词:企业边界;劳动保护;生产效率(TFP);新劳动力二元结构

作者:李井奎,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杭州310027);平福冉,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浙江杭州310022);朱林可,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上海200433)。

流失与再造

——基层治权修复的数字化路径研究

摘要:转型时期基层政府职能重心从“经济增长”向“公共治理”转型,基层事务的量与责同步扩张,带来纵向权力介入过密化的基层治理能力困境。与税费改革时期基层政权与社会的利益联结机制被瓦解所导致的“政权悬浮”不同,当下基层能力困境表现为过密化治理中基层政权自主统筹属地事务的治权出现流失的问题。基层治权的再造面临条块关系中的治权上浮、属地管理中的治权碎片化、政社关系中治权的新型悬浮化等结构性梗阻。数字治理平台通过技术规则替代科层规则和基于信息的裁量权威生产两个环节,有效修复了基层流失的治权,并呈现出条线压力平衡、属地权威再整合和社会资源汲取等三重机制。基层政权通过技术赋能对治理流程进行局部重构,绕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结构性难题,一定程度增强了基层治理的自主性。但随着基层治理问题愈加复杂化,实质性地再造基层治权还需要体制改革予以更深层次的呼应。

关键词:基层治权;治权修复;技术赋能;基层治理能力

作者:刘旭,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30);彭勃,上海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研究中心/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200030)。

碳治权建构中的大国竞争与博弈

摘要:碳治权作为全球环境治理的新型权力,其权力建构经历了从社会运动到全球政治共识,再到生产性权力转化的复杂建构过程。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对碳治理的研究,包括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由于缺乏对全球经济基础分析框架的运用,难以对碳治权这一权力新形态进行有力的解释。随着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各国围绕碳治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推动了相应的政治经济议程,彰显了碳治权作为国际关系领域上层建筑构建与全球经济基础变化间的互动。虽然世界各国在碳治理上存在着合作与对话空间,但全球各主要国家依然会围绕碳治权中的规则制定、碳金融、贸易标准和低碳技术展开激烈的竞争与博弈,尤其在新能源汽车等关键产业领域更为显著。大国博弈不仅对碳治权的权力塑造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大国基于产业与技术融合的竞争将进一步强化碳治权的构建。

关键词:碳治理;碳治权;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大国竞争博弈

作者:余南平,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上海200062);张翌然,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一种“甜蜜的错觉”:

自由意志是刑事责任的基础

摘要:学者们专注于刑事责任范式的研究,未加论证但又不约而同认为责任主义的合理性基础为自由意志。普芬道夫研究从“自体恶”的犯罪延伸论述,从来都没有给出一个自由意志的定义和特征,也从来没有否定决定论。对避险的利益比较将康德推向了决定论的边区,人固然是因为自由意志而得到报应,但更是因为报应的威慑“改变”了自由意志。通过司法化证明,刑事责任所依据的自由意志只不过是一种“甜蜜的错觉”。选择并非意志的全部,犯罪人只是“开端”的主体。自由意志是假设的,被决定往往是现实的,所以表现为内外关系。大量的行为是外在场景、自由选择和内在情感中和的结果。此时确定责任的主要依据是行动被多大程度上被决定或者人有多大程度的自由,所谓规范责任的“他行为可能性理论”“规范响应力理论”等都是自由意志论断的余音。而功能主义所谓的积极的一般预防甚至脱离了“潜在罪犯”的基础而孕育着巨大风险。刑法考察认知活动关键在于“发现关联性”,而因果是负载的链式关系,主要的工作就是“发现和发明中介环节”。尽管有责性往往与个体认知关联,但责任主义应当是刑法乃至宪法都应该遵循的原则,应该脱离个体旨趣,避免恐惧与避免贫困是外界给予的主观压力,维护尊严和自由是基本法意义的客观价值。以因果律前提作为刑事责任基础的决定相当性理论需要考察介入行为的异常性、结果的社会相当性、主体间性以及主客体关系、尊严与自由的基本伦理价值。

关键词:自由意志;责任;道义责任;功能主义;相当性

作者:孙万怀,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上海201620)。

中国语言政策的历史演变

摘要:在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下,人们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并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发展出不同的语言。各地人群的交往必然导致语言之间的交流与竞争。有四个因素影响或制约语言间的竞争态势:行政权威的强制力量,经济力量的主导作用,语言群体的人口相对规模,语言承载的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感召力。通过回顾中华民族语言体系的形成过程,将自秦以后各朝代实施的语言政策归纳为三大类,参考史料梳理各朝代语言政策的演变与发展脉络,并讨论相关政策如何影响中华各族的语言使用与政治文化认同观念的演变。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经研究可发现,中华民族语言体系的基本特征也是“多元一体”,庞大的中原人口和汉语普通话是这个“多元一体”语言格局的凝聚核心。

关键词:语言政策;“多元一体”语言体系;中华民族凝聚核心

作者:菅志翔,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浙江杭州310030);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授(浙江杭州310030)。

美学与认知科学

摘要:美学问题由来已久。而迄今为止的中西方美学原理研究都存在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即经验论思维占统治地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认知思维变革,使美学学科可以依据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等新兴学科的最新成果,告别经验论思维惯性,走出美学学科直接依附于哲学本体论的阴影,在认知思维的层面上重建美学学科的科学性。在此前提下,认知美学的逻辑框架渐已成型,一系列原创的或创造性移植的概念,如审美思维四结构、主体的超越感与补偿律、语图的双重转换等的提出,为认知思维进入美学领域提供了具体的路径。

关键词:美学;认知科学;人文研究逻辑;认知思维;审美判断

作者:许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200020)。

知识观重构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学逻辑

摘要:中国儿童文学的发生有赖于以“人学”为内核的现代知识观的重构,这种重构集中体现在“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两个层面上,是朝向“中国”“儿童”与“文学”的现代革新。对于“儿童文学是什么”的元问题,存在着“发现”和“发明”两种知识依据,牵连出“本质论”与“建构论”两种发生路向。儿童文学“不可能性”的提出并非否定其知识的合法性,而是因儿童与成人分立的知识集而引发的认知界限的质疑。不过,在知识传递中这种成人话语的强势绽出,遇合了以思想优胜推导儿童文学发生的逻辑机理,也助益了知识观的重构。新文学知识观的重构为儿童文学的发生提供了人学资源及认知装置,而儿童文学的发生又参与了人学知识观重构的现代工程。这种双向发力的机制,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关键词:中国儿童文学;知识观重构;发生学逻辑;人学;知识生产

作者:吴翔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金华321004)。

汉唐中国的“神剑—王权”叙事

及其对日韩越的影响

摘要:“神剑—王权”叙事是汉唐中国经过长期政治实践摸索出的旨在神化皇权、树立王朝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方式。从汉高祖斩蛇之“神剑开国”叙事的确立,到中古时期有关神剑与王权关联叙事的演生,再到天师剑等宗教要素之加注,“神剑—王权”叙事日益凝固并渐趋扩散。日本“记纪神话”中的草薙剑及天皇即位仪式中的镜、剑玺符,《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中的三个天符印与若干神剑踪影,越南黎朝太祖黎利得剑、印从而“顺天”起兵的相关记述,无不浸透着汉唐“神剑—王权”叙事的影响痕迹。神剑的文化记忆与环游轨迹,不仅映现出古代东亚地区专制王权的内在特征,也展示了汉字文化圈内权势升降转移的一个面向。

关键词:斩蛇剑;天师剑;草薙剑;记纪神话;即位礼;专制主义

作者:冯渝杰,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副研究员(四川成都610044)。

宋代流人量移考

摘要:流人量移始见于唐代,因契合“刑罚差序格局”“恤刑观”“天下观”等传统法律理念,而得以发展与制度化。至宋,由律、敕、令、格、式、例与命令文书共同规制的流人量移法律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在保留唐代遇赦量移的基础上,宋人还增加了乞请量移的途径。但并非所有流人皆可据此量移,其还需满足适格主体、法定刑期与指定期间的法律规定。符合法定条件的流人,多由中央与地方官吏共同确认后,交由地方官吏实际执行,一般以流放地为起点,向量移中心分等级移近。而关于量移中心与等级的确定,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规定。宋人对唐代流人量移规定的承袭与变迁,反映出最初制度设计理想与执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妥协,亦可为唐宋变革论乃至流刑发展规律提供不同分析视角。

关键词:流刑;编配刑;唐宋量移;刑罚的差序格局

作者:刘安迪,厦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建厦门361005);周东平,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福建厦门361005)。

2020−2022年度中国人文学术

评价报告(选刊之三)

中国哲学研究

2020年以来的中国哲学界,论文、著作数量庞大,其中既涉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也有对中国哲学基本概念的义理挖掘,以及出土文献的义理阐发,还有学者自觉拓展中国哲学外延,可谓精彩纷呈。但是,中国哲学的进步更依赖哲学理论的创造。能够自觉运用中西思想资源成一家之言的成果才能不断激发中国哲学学科的活力。

作者:贡华南,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200241);洪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上海200241);王晋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1)。

Title and Abstract

滑动阅览

欢迎订阅2023年《学术月刊》!(点击即可订阅)

《学术月刊》往期目录

《学术月刊》2023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2023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2023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2023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在邮政订阅

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学术月刊”微信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