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孟云飞:经世致用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

“经世致用”是在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即由文化学术价值向政治伦理价值的转换。在封建社会,书法是读书人的基础课,是科考内容、入仕阶梯。众多学子练习书法的终极目的就是学优则仕、经世致用。

帝王的偏爱和参与是书法成为经世之器的重要保证,这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动力之一。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书写工具的进步以及字体演变的渐趋完成、书法艺术的日以自觉,到东汉以后,不少帝王已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文字使用和书法欣赏了,而是积极参与到书法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并且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

据有关史料记载,从汉代到魏晋,有近30位帝王的书法达到较高水准,尤其是两晋时期的帝王,他们不仅喜欢书法、苦练书法,而且擅长书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书法繁荣局面的形成。两晋时期,随着字体演变的完成,书法日益脱离实用而逐渐得到普及和提高,走向艺术的自觉。

到了唐朝,唐太宗不仅在治理国家方面是一位雄才大略、英明的君主,而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对中国书法艺术作出了重大贡献。唐太宗在书法方面的贡献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他广泛搜集书法遗迹,并撰写《王羲之传论》,确立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二是他重视书法人才的培养,如创办书院、将书法列为科举考试4项内容之一、重用书法好的官吏等,极大地推动了唐代书法艺术的发展。

宋代的皇帝也极其重视书法。宋太宗留意翰墨,购摹古代帝王名贤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为学习书法提供了便利条件,开辟了新的道路。

元、明、清历代,其帝王也都受到了很好的书法教育,擅长书法者代不乏人,并且有不少墨迹流传后世。

综上所述,古代帝王对书法的直接和间接参与,对书法艺术的普及推广以及发展繁荣功不可没。

致用是书法艺术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书法艺术繁荣昌盛的助推器。

书法具有实用和艺术双重属性,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社会,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尽管也有对艺术美的不自觉追求,但不会为艺术而艺术,其目的就是为了使用,文字艺术性的提高多是应用性作用的结果,所以说书法的实用性始终是首要的,书法的艺术性是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上的。

首先是国家管理和文化教育的需要。汉字的书写本来不是艺术,但是由于汉字的使用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汉字的书写成了一门特殊的艺术。如果没有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需要,书法就不会有大的发展,很难进入上层建筑领域。

教育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特征。书法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教习,也是一种文化的修炼、精神的陶冶,所以说书法教育是整个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早期的书法教育,大都通过“家学”或“私学”方式而口口相传,这与其他门类的原始文化艺术传承形式并无二致。官学意义上的书法教育始于汉代,促进了书学的兴盛,而书法教育的兴盛造就了魏晋书法艺术的辉煌时代。魏晋时代,百舸争流,书法艺术各尽其美,尽展风流。

到了唐代,书法教育开始进入普及性的规范时代。唐代书家辈出、书学繁盛的一个原因就是政府对书法教育的重视。贞观元年,太宗下诏设立“弘文馆”为书法教学机构,在全国广泛推广书法教育,由虞世南、欧阳询等书法家负责教学。这使书法从文人笔墨游戏的地位上升到了入仕之道的主修地位,使书法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从书法被列入科举考试的择士标准开始,孔子“游于艺”的方法准则随之升格了。

概而言之,在封建社会,由于书法教育在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及其特殊性,学子一方面苦读圣贤之书,另一方面游艺于翰墨。

其次是日常文化生活和传统艺术综合发展的需要。虽然国家及社会管理和文化教育的需求,是书法发展和普及的推动力,但是最终使书法艺术地位不断提升的主要因素、内因,必然是书法自身的艺术魅力。

历代许多帝王对书法的痴爱和收藏、文人墨客的雅玩、市民大众的喜好等都大大提高了书法艺术的地位。另外,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与许多姊妹艺术休戚相关。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园林佳境中的碑刻、楹联,不但点缀了美景,也提升着文化品位。书画同源,书法与绘画是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如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既有内容上的文学艺术之美,又有形式上的书法艺术之韵。

致用是书法艺术重要的实践活动和保持书法正确发展方向的保障。

一支柔翰、一张宣纸,书法艺术借助的手段非常简单,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它比任何一门艺术都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书法应用不但与国家社会管理、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密不可分,更与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书法艺术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艺术形式之一。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化,它的本质是根据书写工具的性能、遵循汉字的结构规律,采用正确的方法,以保证汉字使用功能的正确发挥。致用不但影响书法艺术的性质,甚至决定着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在古代社会,书法有着广泛的参与者与受众,它既可以是庄重严肃的庙堂艺术,也可以是下里巴人的民间刻画。它使用和服务的对象遍布全社会,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它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都要与应用环境和人的情感和谐统一,如在为社会管理服务时要平和简约,在为教育服务时要严谨规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日益进步,世人的艺术追求不断提高。各种艺术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它们依然都要为生活服务,不可能离开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应用而独立存在和发展,书法艺术亦然。因此,书法家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要融入到生活中,要创作出融入生活的作品。

一方面,在当今社会,虽然受到先进技术、工具的强大冲击,书法的实用性已经变得很微弱,但文字书写的社会形象对国家、社会等仍然产生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字的书写在朝着纯艺术化的方向发展。美好的书法作品,不但可以抒发人们的情怀、表达人们的追求、寄托人们的理想,而且可以改善人们的家居、社会办公、休闲环境。同时,练习和欣赏书法既可以修身,又可以修心。

综上所述,从国家管理和文化教育的层面上看,书法应用于上层建筑的整个过程;从致用和文化艺术的层次上讲,书法艺术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孟云飞—书剑慰平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