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新书推荐:吴觉农、蔡志忠、刘勤晋、杨凯等人新著

01

走出深山的普洱茶:百年前的云茶旧事

新出版的《走出深山的普洱茶:百年前的云茶旧事》,延续了杨凯以往的写作风格,字斟句酌间说的是严谨可靠的正史,字里行间的叙述却又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正襟危坐,更接近于散文化的娓娓道来,仿佛在讲故事般妙趣横生。

全书共分“昆明茶馆散记”“茶诗漫读”“茶史茶庄记”“过眼录”四个章节,以及附录“云南茶业重点城镇茶庄表”。

“昆明茶馆散记”以茶馆为切入口,对老昆明的茶馆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让我们对历史上的昆明茶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其中《寻找汪曾祺泡过的茶馆》,是杨凯基于历史资料对汪曾祺在《泡茶馆》一文中所提到的茶馆进行了对应,阅读本文的过程就像跟着杨凯漫游于翠湖周边,感受汪曾祺的茶馆世界,感受西南联大时的昆明茶馆风情。

目 录

昆明茶馆散记

茶园与闲茶馆 /2

茶社业公会与下棋茶馆 /7

评书茶馆 /12

昆明老茶馆之清唱茶馆 /16

寻找汪曾祺泡过的茶馆 /20

斗雀茶馆 /27

大华交益社 /30

吴井和茶馆用水 / 40

茶诗漫读

担当和尚和他的茶诗 /44

张汉和他的茶诗 /50

海右名宦刘大绅和他的茶诗 154

万里归乡携普茶 1 60

普洱茶诗四首 /64

古琴大家黄炳堃和他的《采茶曲》/68

张学智的茶诗和他的朋友圈 /71

张学智与荷花茶 /77

贵阳采茶歌 /80

茶史茶庄记

八色贡茶与贡茶流向 / 84

贡茶的采制与曼松贡茶 / 90

茶 清末英国人眼中的普洱茶/97

庄普洱茶亮相世博会 1114

六山门户号倚邦/118

民国时期的江城茶业 / 125

滇西商帮与茶 /133

凤庆茶业采访记 / 138

文山茶散记 / 158

宜良茶厂和宜良普洱茶 / 167

业茶世家陈永兴家族 / 173

下关名庄—成昌号考 /180

陶家的茶庄与陶其礼传奇 / 187

图说复聚号与宝聚号 / 192

墨江茶与墨江茶业公司 / 196

过眼录

宝元昆与宝元通/204

洪记茶庄/205

火炬商标/207

荣生茶庄 / 209

协记益诚烟茶庄 / 210

协心美 /211

信和仁 / 212

振昌号 / 213

裕盛祥烟茶庄 /214

顺天昌木记 / 215

纪襄廷倡修景谷河桥 /216

戎家故事 /217

附录:云南茶业重点城镇茶庄表

民国十八年(1929年)云南昆明市茶业同业公会入会会员登记表 /220

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昆明茶业同业公会会员名册/ 221

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顺宁县茶业同业公会会员表 /223

1953年昆明茶庄一览表 / 226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云南缅宁县商会第三届会员(茶业、驮业)/229

民国三十三年(1944 年)下关茶业同业公会会员表/232

附:其他下关茶庄 / 234

六大茶山江城主要茶庄简表 / 235

民国车佛南(今景洪、海县)主要茶庄简表 /238

民国时期景谷茶庄简表 / 239

民国时期顺宁(今凤庆)茶庄简表 / 240

清末、民国思茅主要茶庄简表 / 241

民国云南茶叶公司一览表 /242

主要参考书目 / 243

02

蔡志忠读茶经

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漫画力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亲笔题词。

中国国家图书馆授权使用“宋刻百川学海本”茶经,各朝代名人鉴藏章清晰可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蔡志忠首次绘制《茶经》,该书陆羽形象更是独家绘制。

75岁的蔡志忠先生带我们了解上千岁的茶经,“重装出道”的茶经让我们轻松理解古人的智慧。

目 录

卷上

茶之源 001

茶之具 013

茶之造 029

卷中

茶之器 041

卷下

茶之煮 073

茶之饮 093

茶之事 095

茶之出 171

茶之略 181

茶之图 191

03

点茶之书:一盏宋茶的技艺与美学

中国的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两宋时期由于文人士大夫积极推广、参与,茶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达到。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多年亲身研习点茶的经验,着重对于宋朝的点茶文化进行了综合、全面的解读,包含造茶、候汤、器物及点饮四大方面,比如团饼茶的制作、末茶的研磨、如何择水、器物鉴赏及使用、皇家七汤点茶法,等等,涉及点茶的方方面面。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读,同时配以精美的图片和插画,为我们开启了一场雪沫乳花的宋代美学体验之旅,是献给爱茶人和吃茶人的一份美好的礼物。

目 录

点茶须是吃茶人

一之造

出道即

尊贵茶的诞生

现磨现饮的先锋

末茶制作终极武器

胡员外的秘密

末茶与抹茶

二之汤

张鉴水榜单

静坐听松风

唐肥宋瘦

请你吃盏富贵汤

三之

皇帝的点茶套装

苏东坡与一盏清欢

与茶无关的茶具

雪涛公子

摆一桌点茶茶席

四之点

一碗茶汤的追求

大宋斗茶国标

皇家七汤点茶法

点茶三昧手

你不知道的茶百戏

后记

参考文献

04

杂著并书信集

吴觉农先生(1897—1989)是我国的农学家、茶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我国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一生撰写、翻译、主编220多部(篇)论著,时间跨度达74年之久。是中国现当代茶业的全景式历史文献,对于从茶业角度深入了解认识现当代中国社会历史,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使读者全面了解现当代中国茶业发展的历史及其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本编委会特编选《吴觉农集》,收录吴觉农与茶有关的120余部(篇)论著,时间从1922年到1989年达67年之久。

目 录

出版说明

凡例

中国的农民问题

《新农业季刊》发刊旨趣和社评二则

庚子赔款与中国农民

农民运动的意义与方针

救济农民的一条康庄大道

改良种与农民经济——浙江萧山县五十家蚕户调查简报

对春耕运动的具体建议

对于春晖中学的几个希望

论本县的富源

茶话

半月来之茶叶市场

为茶农茶商作紧急呼吁

急需恢复和发展的农业生产

目前茶叶产销趋势和我们的任务

恢复与发展中的东北农业

新中国茶叶的前途

发展我国茶业的研讨

为实现个五年计划而奋斗

视察浙江省富阳县的报告(初稿)

青藏高原见闻记

拟请划定外销红、绿茶基地,由部与当地有关生产机构积极经营,以利国茶外销案

跟上农业现代化 大力发展红碎茶

关于如何发展农副产品对易的几点体会

关于发展云南、广西、广东以及海南岛等地区红细茶生产的前景

关于加快云南茶叶生产发展的建议

略谈茶树原产地和外销红细茶的问题

发展广西茶叶生产的初步意见

加快发展茶叶生产满足内销和需要

在临沧地区建立世界第大茶园

茶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是个创举

“茶人之家”内有许多解绳子的人——在茶事咨询会开始时的讲话

让生产者得利 消费者受益——1983年10月13日在茶事咨询会上的发言摘要

敬祝出口红碎茶研讨会召开

红碎茶发展简史和展望

《中国茶树优良品种集》序

《茶叶加工与加工机械》序言

中国饮茶的习惯

我在崇安茶叶研究所的一些回忆和感想

中华农学会——我国个农业学术团体

马寅初先生的硬骨头精神

我在上海商检局搞茶叶工作的回忆

一生追求真理的梁希先生

我和开明书店的关系

求真求实 刚正不渝——祝贺陈翰笙同志从事研究工作六十祝大会上的发言

纪念我国农学家邹秉文先生

相交八十年 童心泯

悼叶天底烈士

怀念老友章锡琛

《上虞县志》序

致刘澜涛秘书长并转呈主席的信

就“四·一二”惨案对的抗议书

书信集

附录一:吴觉农年谱

附录二:吴觉农论著目录

后记

05

学茶入门

格物致知,一叶入魂。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在给人类带来健康的同时,也带来美的享受、文化的熏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是全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健康饮品。

本书从茶的起源与植物形态、茶叶加工与茶叶分类、茶叶审评与品质管理、茶叶贮存理论与实践、茶的品饮与鉴赏、茶的保健作用、茶史与民族茶俗、解码神秘“茶马古道”、神州一叶香寰宇等自然科学和人类学民俗学多个维度,用通俗语言文字普及茶的知识、宣传茶的科学、介绍识茶及品饮技巧,将数十年从事的茶史研究、制茶科研和品饮文化的特色茶学知识与宝贵经验体悟介绍给读者,以促进中华茶科学与茶文化普及与提高。

目 录

知茶与种茶

(一)茶树起源与茶名变迁

(二)茶树植物形态与特征

(三)茶树生长与繁育习性

(四)茶树栽培与绿色防控

第二篇 制茶技术与分类

(一)茶叶花色品种繁多

(二)茶叶制法科学分类

(三)绿茶“清汤绿叶”之谜

(四)青茶“岩骨花香”之源

(五)红茶“自体发酵”之解

(六)黑茶“切油化脂”之理

(七)窨花“沁人心骨”之道

(八)砖茶“蒸压做色”之变

第三篇 茶叶评鉴知识

(一)人体五官鉴识功能

(二)茶叶审评重要意义

(三)茶叶审评环境要求

(四)“对样评茶”入门之道

(五)不同茶类审评要领

(六)评茶术语正确使用

(七)评茶要巧用辩证法

(八)评茶提高思辩能力

第四篇 贮藏与保鲜

(一)茶叶贮存保鲜原理

(二)茶叶并非“越陈越香”

(三)绿茶贵在香味清新

(四)茶叶“后发酵”科学理据

(五)普洱茶“赏味期”

(六)茶叶保鲜“系统工程”

第五篇 冲泡与品饮

(一) “吃茶”到“品饮”演变

(二)煮茶辩水泛论山泉

(三)忽惊午盏兔毫斑

(四)林泉之中话“茶寮”

(五)细咽欲寻味外味

(六)碰壶袖出弹丸小

第六篇 饮茶与健康

(一)茶叶多种功能成分

(二)饮茶调节人体代谢

(三)饮茶增强免疫功能

(四)饮茶促进心理健康

(五)饮茶保障旺盛精力

第七篇 饮茶与民俗

(一)三千年流传有序

(二)五十六个民族皆饮茶

(三)“客来敬茶”重礼仪

(四)“红白喜事”内涵深

(五)“三茶六酒”尊先例

(六)“年节祭祀”寄祖思

第八篇 温故知新 创造未来

(一)古代茶学陆羽称圣

(二)古代茶书承先启后

(三)古代茶书典范辑要

(四)温故知新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06

茶经述评

这本书从1979年开始撰写,由于出现了一些曲折,因而花费了较预想为多的时间。最初,因为《茶经》原文较为古涩,于是用了较多的时间来对照它的版本,研究它的文字,这样,当时所写出的内容,就较侧重于《茶经》的注释,后业才陆续加入了一些新的评述的内容,搞出了第一稿。但这一稿的内容,有的已超越了评述的范围,所以,又加以精简,把述评突出出来,写成第二稿。最后,再加以修改补充,这便是现在出版的第三稿。同时,在第三稿修改过程中,又不时发现新问题需予解决。

这本书的撰写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大都是作者提出个人的看法,委托几位老友执笔。第一阶段的执笔人是张堂恒同志,他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简要的《茶经》的译文和注释,另邓乃朋同志,也在《茶经》的译文和注释方面提供了不少意见;第二阶段先由钱梁、陈君鹏两位同志执笔,他们所完成的是内容比较广泛的第一稿,嗣由陈舜年同志执笔,主要是删繁就简,完成了第二稿;第三阶段亦即第三稿定稿阶段的执笔人是冯金炜、恽霞表两位同志,特别是冯金炜同志对最后定稿的撰写和补充工作出力较多。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茶的起源

第一节 《茶经·一之源》译注

第二节 《茶经·一之源》述评

一、茶的祖国

二、茶树的形态特征

三、“茶”字的字源

四、茶树生育的生态条件

五、茶树的栽培方法

六、鲜叶品质的鉴别方法

七、茶的效用

第二章 茶的采制工具

第一节 《茶经·二之具》译注

第二节 《茶经·二之具》述评

一、采茶工具

二、蒸茶工具

三、成型工具

四、干燥工具

五、JISHU和封藏工具

六、采制工具的发展

第三章 茶的制造

第一节 《茶经·三之造》译注

第二节 《茶经·三之造》述评

一、茶叶的采摘

二、唐代饼茶的制造法

三、制茶工艺和茶类的发展

四、现代主要茶类的制造工艺

五、茶叶品质审评

第四章 煮茶的器皿

第一节 《茶经·四之器》译注

第二节 《茶经·四之器》述评

一、“伊公羹”和“陆氏茶”

二、从鍑到瓶

三、饼茶的特殊用器——碾

四、煮茶器皿与茶汤品质的关系

第五章 茶的烤煮

第一节 《茶经·五之煮》译注

第二节 《茶经·五之煮》述评

一、烤和碾

二、火——燃料的选择

三、煮茶用水

四、煮和酌

第六章 茶的饮用

第一节 《茶经·六之饮》译注

第二节 《茶经·六之饮》述评

一、饮茶风尚的传播

二、FOJIAO僧徒——饮茶风尚的传播者

三、饮茶的习惯

第七章 茶的史料

第一节 《茶经·七之事》译注

第二节 《茶经·七之事》述评

一、《茶经》中的历史资料

二、《七之事》补遗

三、茶的专门著作

四、历代茶政沿革

第八章 茶的产地

第一节 《茶经·八之出》译注

第二节 《茶经·八之出》述评

一、唐代茶叶产区

二、从唐代茶叶产区看我国的名茶

三、我国茶叶产区的发展

四、茶叶产区与茶叶品质

第九章 茶具和茶器的省略

第一节 《茶经·九之略》译注

第二节 《茶经·九之略》述评

第十章 《茶经》的挂图

第一节 《茶经·十之图》译注

第二节 《茶经·十之图》述评

附录

《茶经》的版本

陆羽传记

一、陆文学自传

二、陆羽传

引书目录

图片目录

后记

-END-

下期读书会预告

看见茶文化读书会74期

识别下图"二维码"或者点击下"图片"直接购买

茶 业 复 兴 | 猫 猫 茶 书 店

# 线 上 渠 道

微信-小程序:搜索“茶业复兴茶书馆 小程序

# 实 体 门 店

云南省昆明市雄达茶城唐城一栋二楼猫猫茶书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