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近期科研信息概览

荟萃心理学各领域新进展、新动态

来源 |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官网

01

—— 刘兴华正念实验室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上发表论文——

近期,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行为与心理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刘兴华研究员的正念实验室在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上发表题为“Distress tolerance as a mechanism of mindfulness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ross-sectional and diary evidence” 的论文。该研究发现,在个体间和个体内水平,痛苦耐受度都在正念和焦虑抑郁困扰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目前,关于正念干预缓解焦虑抑郁的起效机制,不同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一个被多位研究者一致提出的机制是暴露。正念水平高的个体在面对不愉悦的情绪状态时,不会自动回避或逃避,而是能不评判地对当下的状态有所觉察。这种暴露的过程,可带来更高水平的痛苦耐受度。痛苦耐受度是情绪障碍的一个重要的跨诊断因素,即与焦虑抑郁困扰是高度相关的。然而,截至目前,还没有研究直接探索痛苦耐受度是否是正念与焦虑抑郁困扰关系的潜在机制。

鉴于正念、痛苦耐受度、焦虑抑郁困扰都既有特质属性(在个体间存在差异,较为稳定),也具有状态属性(在个体内存在变异,是波动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在个体间和个体内水平,痛苦耐受度是否中介了正念和焦虑抑郁困扰的关系。研究一是大样本横断面研究,结果支持痛苦耐受度在个体间水平上的中介效应。即相比于特质正念水平低的个体,特质正念水平高的个体,其痛苦耐受度水平比较高,相应的焦虑抑郁困扰水平更低。

研究二是为期14天的每日日记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痛苦耐受度在个体内也中介了正念和焦虑抑郁困扰的关系。即对于特定的个体,当其某天的状态正念水平高于一般水平时,其痛苦耐受度水平更高,焦虑抑郁困扰水平更低。

在理论层面,当前研究首次为痛苦耐受度作为正念的起效机制提供依据。这与多位学者提出暴露是正念起效关键机制之一的观点是一致的。此外,在实践层面,本研究提示可以增加正念干预中痛苦耐受度的干预剂量,从而增加对焦虑抑郁困扰的干预效果。例如,可以增加内感暴露、想象暴露和实际情境暴露的内容。本研究也为刘兴华创立的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for Emotional Distress; MIED)的设计合理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依据。MIED课程将提高痛苦耐受度作为课程干预关键策略之一,有意地在正念练习中加入相关引导语,并增加了暴露的内容,以帮助改善焦虑抑郁困扰。

正念实验室在读博士生李燕娟为本研究的第一作者,刘兴华研究员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巨睿琳、Stefan G. Hofmann教授、招颖诗、管烨和冷宇也为本文做出了重要贡献。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面上项目基金资助完成。

Li, Y., Ju, R., Hofmann, S. G., Chiu, W., Guan, Y., Leng, Y., & Liu, X.Distress tolerance as a mechanism of mindfulness fo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ross-sectional and diary ev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016/j.ijchp.2023.100392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97260023000285

02

—— 甘怡群课题组在Behavioral and Brain Functions上发表论文,揭示意义建构过程中默认模式网络的激活和功能连接——

近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甘怡群教授课题组在高影响力期刊Behavioral and Brain Functions在线发表题为“The Mediating Role of Default Mode Network During Meaning-making Aroused by Mental Simulation Between Stressful Events and Stress-related Growth: A Task fMRI Study”的论文,该研究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该研究发现,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激活减弱,内部功能连通性下降。

应激事件和对这些应激事件的意义建构在青少年的生活和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忽视积极的应激事件会导致消极偏差;此外,意义建构在应激中发挥适应性功能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一项在59名大学生中进行的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验证了由心理模拟引发的意义建构在应激事件和应激相关成长中的中介作用,以及DMN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的功能。结果表明,心理模拟引发了意义建构过程,且在意义建构过程中,DMN的活动下降,DMN的激活程度和应激相关成长的指标之一——应对灵活性呈显著负相关;通过生理心理交互作用分析(Psychophysiological interactions, PPI)得到,意义建构的过程中,DMN的功能连通性减弱。

图1 意义建构条件下负激活的脑区

图2 意义建构条件下与PCC存在显著负向连接的脑区

研究还表明,DMN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平均激活情况可以中介正性应激事件和应对灵活性的关系:在生活中经历了更多正性应激事件的个体,在意义建构过程中会有更低的DMN激活,并预测更高的应对灵活性。这为意义建构在应激事件与应激相关成长指标之间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提供了认知神经基础。本研究首次利用任务态fMRI验证了意义建构过程中DMN的激活模式和功能连接,支持了"顺境造就英雄"的观点,拓展了意义建构模型,并建议在教育中纳入加强个人资源和意义建构的内容,这些内容为学校和家庭教育、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陈一笛博士为本研究的第一作者,甘怡群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由甘怡群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完成。

Chen, Y., Ma, J., Zhu, H., Peng, H., & Gan, Y. (2023). The Mediating Role of Default Mode Network During Meaning-making Aroused by Mental Simulation Between Stressful Events and Stress-related Growth: A Task fMRI Study. Behavioral and Brain Functions, 19, 1-14. 10.1186/s12993-023-00214-x

03

—— 侯玉波课题组发文揭示匿名性影响网民道德勇气的机制 ——

对网络与社交媒体中匿名性影响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关注的问题,以往这方面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它消极的一面,认为人类在虚拟世界的非理性行为和它有紧密的关系。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对互联网的社会治理中,更多人相信实名制是最为有效的方法。然而也正是由于匿名性是虚拟世界区别于现实世界的核心特征,所以探寻它对人类行为的积极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道德勇气入手探讨了匿名性增强网民道德勇气的机制。成果于2023年7月19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心理学期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上。

文章用四个研究证明社交媒体匿名性能够提升个体的道德勇气。研究1考察了社交媒体匿名性与道德勇气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2通过操纵感知匿名性探究了匿名性对道德勇气的影响,建立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3引入了感知风险作为匿名性对道德勇气产生影响的中介机制,同时把道德意义感作为匿名性影响道德勇气的边界条件;研究4则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具有生态效度的社交媒体行为数据,在真实网络情境中对假设进行再次验证。结果表明:社交媒体匿名性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道德勇气,感知风险和道德意义感在二者关系中起中介和调节作用,并且这一结果具有较强稳健性。研究结果不仅为匿名性的积极影响提供了证据;而且研究揭示的积极效应及其机制对当今网络与社交媒体环境的治理也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匿名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让人们表现出非理性行为,也可能让人们有揭露黑暗的勇气。正如本研究的作者潘欣羽博士在朋友圈所说:我们支持一个有选择的社会,即使看似“有害”的东西也应该被规范而不是禁止,例如互联网的匿名性,有选择总比没有好。

文章第一作者潘欣羽是侯玉波课题组2021届硕士研究生,现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侯玉波和美国康奈尔大学人类发展系的王琪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这项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71125)资助完成。

Xinyu Pan, Yubo Hou, Qi Wang(2023)Are we braver in cyberspace? Social media anonymity enhances moral courag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https://doi.org/10.1016/j.chb.2023.107880.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

不代表三仓心理学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合作、投稿等请长按二维码联系小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