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刘荫祥大写意》会刊第10期出版

作者:徐庆举

由刘荫祥大写意艺术论坛主办、画讯俱乐部编辑的论坛会刊《刘荫祥大写意》(季刊)第10期于2023年8月15日出版。这一天,正是刘荫祥先生逝世三周年,本期会刊的出版也是对先生的特别纪念。

本期会刊沿袭了前九期的编辑风格,内容精彩、丰富,内涵深刻,可读性强,特别之处是全部改为了彩版,刊登的刘荫祥先生的佳作更好地还原了作品,便于读者欣赏。

一版头条刊发了刘荫祥先生的女儿刘方的文章。作者用平实的笔触写出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也表达了对社会各界朋友默默支持的感谢,同时披露了由于刘老的艺术成就不断被世人理解而将出版传记、办展,以及《中国书画报》等权威媒体连续推出专栏的各种动态。在"刘荫祥弟子艺术活动集萃"版块,刊发了安徽女画家吴礼梅画展开幕的图文报道,反映了刘老各地弟子在艺术传承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二版继续刊登《中国书画报》刘荫祥艺术专栏的报影。三版刊登了山水画家、《画讯》总编辑、刘老弟子徐庆举写的文章《自带光芒》。这篇写于两年前的文章在这个时候刊发,表达了弟子们对恩师的深切缅怀。四版至八版刊发了著名传记作家王俊霞的多篇文章,从不同侧面论述了刘老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成就,视角独到,文字精彩。这些文章均选自她撰写的《刘荫祥大写意》一书(待出版),均被《中国书画报》选发。

整期会刊还配发了很多刘荫祥先生不同时期的佳作,对读者理解刘老在各个时期所作的思考和创作状态都很有帮助。

附1:

怀念 告慰

——父亲仙逝三周年祭

文|刘方

3年前的8月15日,是一个周六。清晨一场大雨,家父和我说:“我一生中对我最好的就是你妈妈;最高兴的就是你爱画画,教的孩子们个个优秀;最珍惜的就是时间;最惦记的就是人们对大写意不够了解,你要多多的普及和弘扬……”老人家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目光是那么清澈慈祥,手那么柔软温暖,与我们平日一样,我在老人身旁聆听和陪伴。就在这一晚,家父溘然离世,至今3年。

这3年,家父的话语不仅时刻在我耳畔环绕,而且在梦里我时常会与家父不期而遇。老人家每次在梦里都会指导我画画或者谈艺。就在昨晚,又梦见父亲了,他和我说:“明天我要参加一个座谈会,最后一个发言,你陪我去吧。”梦里我想:我要在会上录音,回家反复听,多多的学习。这样的场景总在我日常生活中出现,我真切地感到老人家并没有离开我,仿佛就在天堂依然慈爱地看着我。

家父去世后,他的众多生前知音好友、学生依然记着他,念着他,让我非常感动,悲痛的心情因此缓解。3年来,各届朋友、学生自发为家父写了数以百计的缅怀文章和艺术评论,在现实的社会里,我没有感到人走茶凉的悲伤,反而感受到了新老朋友的默默无闻的支持与关怀。家父众多好友自发成立了刘荫祥大写意论坛,论坛由著名画家鲁慕迅、何家英先生任名誉会长,由著名学者姜维群先生任会长,由师兄徐庆举、柳河先生任秘书长、副秘书长,家父生前众多的好友和学生弟子们在论坛里总结研讨大写意艺术,学术氛围浓郁,并定期出版论坛季刊……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父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哲理大写意作品得到更多朋友们喜爱,对其作品的解读也越发深入。《中国书画报》连续两年刊发“刘荫祥专栏”,《美术报》、百度、今日头条、网易、搜狐等上百家网媒也相继刊发了与家父相关的诸多文章和作品,在此,我对各方面朋友的大力支持、对大写意艺术的弘扬表示衷心感谢。

家父离开后,有多家机构邀请办展,我计划把《刘荫祥大写意》一书出版以配合展览。这本书是家父在世时由传记作家王俊霞老师历经3年撰写的。老人家生前已经阅读全部文章。我为了更好的出版此书,决定整理补充作品。这期间用了大量的时间整理家父作品,我发现了一幅又一幅使我心灵震撼、惊叹的作品,常常望着一幅作品就出神半晌,想着家父在作此幅作品时的构思,想着家父在大写意的世界里自由地表达,用最简练的语言阐述最丰富的内涵。金鱼、鸽子、青蛙、小鸡、荷花、莲蓬,这些最不引人注意的题材,通过独有的色彩、线条、水墨造型而那么平实入心,具有生命力。父亲鲜明的绘画语言,总是令他的作品耳目一新。父亲汲取民间绘画、兼容西方艺术,使他的作品独树一帜,拥有极强烈的个性和时代感。父亲的每一幅作品都充满童心天趣,精神与艺术和哲理并举。他的作品温、厚、松、拙,具有自然的生机与生命的开拓。可以说,艺术、现实都服务于家父精神情感的表达。我不知不觉地沉醉在其中,常常忘记了时间。耳畔响起家父曾经跟我说的话:“有一天我会离开,但作品会陪伴你,他们就是你的兄弟姐妹。”

正是因为这样的状态,我没有急于为父亲出版这本书,我想把我对父亲的理解以及父亲更多不为人知的佳作尽量完整地收录于这本书中。我想,天堂上的老人家是不会责怪我的。

(刘荫祥先生和女儿刘方在太原出席新写意名家作品展开幕活动。)

附2:

自带光芒

一一 一篇迟交的作业

文/徐庆举

(编者按:本文写于两年前,是作者徐庆举为《刘荫祥大写意》一书写的序言之一。在刘荫祥先生去世三周年之际,本刊选发这篇文章,以表达刘老众弟子和艺术知音对他的深切缅怀。)

庚子之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世界的秩序和人们的生活,我也一直未能去看望我的老师刘荫祥先生。以往,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去老师那坐一坐,然后就是非常开心的交谈,主要是听老师说他最近的一些创作思考和感受,每次交谈都让我听着很过瘾,很受启发,常常忘了时间,忘了怹是一个心脏并不好的老人。

疫情缓解的时候,我去看了老人家,我想念老师,老师也想我了。多半年没见,老人精神尚好,见了我也很高兴。他拿出一本书稿,是河北省著名传记作家王俊霞写的自传体专著《刘荫祥大写意》。我早就知道有人在写这本书,也很期待。我粗略看了几个章节,文字很精彩,角度选的也好,感觉整部书的体例也很新颖,有时尚感。我为老师高兴。老师对我说:你写一篇《我的老师刘荫祥》吧,你最了解我,如果好,我就把你写的这篇做序。老师还特别说:先不打保票,你也不用着急写,你事儿多,离正式出版还有一段时间。说实话,我的文章做不做这本传记的序我并不在意,但我是很想写也一定要写写老师的,因为老师身上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我的感受也太多太多了,只要这本传记里有我的文字收录就很满足了。

怎么也没想到,这次见面竟然是我们师生的永别!就在我琢磨着如何写这篇文章,都写哪些内容的时候,却突然听到老师溘然长逝的噩耗,一时愕然。当我把老师仙逝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透露出去之后,同样感到惊愕的,还有熟悉老师的各界朋友们,大家深表惋惜,纷纷悼念,有天津的书画家、书画爱好者,还有很多外地的书画家和喜欢书画的朋友,他们自发的留言都写得情真意切,对老师的艺术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每每令我非常感动,泪撒衣襟。随后几日,我不断编辑转发各界朋友自发悼念老师的留言、挽联和诗文,竟然发了30多篇,这还是在我克制着没有全部转发的情况之下。说实话,这是我经历的书画家故去后引发各界悼念最多的一位,不由得让我思考:为什么老师的去世会引发这么广泛的哀悼?为什么很多悼文都写得很有艺术高度?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时,我的脑海中闪现了四个字:自带光芒。

因他思维的开阔、超前;因他为人的宽厚、豁达;因他对艺术的痴迷、投入:因他远离世俗的通达、孤傲;因他永远都在吸收的状态;因他站在艺术史的高度看待别人、打量自己。上述所有这些,都使他不断向外界折射着温润却又不失火热的光芒,让人们慢慢地关注到他、体会着他,研究着他。他这个人连同他的作品逐渐驻足在那些读懂了他的人们的心里。

我们师生一场,老师生前对我最后的遗愿就是希望我写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放进书里,我是必须要完成的。但这个任务我感觉好重好重,对于不太怵头写文章的我来说,这篇文章又感觉好难写好难写。我又想到了"自带光芒"这4个字,这应该就是我要写的这篇文章的题目,没有比这四个字更合适的了。但这篇文章我写了开头就放下了,迟迟写不下去。今晨,我想把这篇文章写完。但感觉依然思绪很多,很乱。我也在自问为什么会这样?细想想,我知道了,是老师留下的东西太多了,他可以让我写的容量太大了。我从哪个角度写他都不完整,我写再长的文字好象都道不出我内心的全部感受。好在老师的每一幅画作都摆在那儿,老师的每一篇艺思也都挂在网上,老师的许多逸事也都留在关注他、理解他、喜欢他的人们的记忆深处。

在这些画作中,在这些艺文中,在这些逸事里,老师的光芒印刻其间,我相信随着时光的流转,老师的光芒会折射得更加明亮、更加深邃。(2021年5月2日晨)

附3:

宿墨的韵味

文|王俊霞

从2014年开始,刘荫祥一直在探索大水头的宿墨画,水和墨没蘸足的枯笔让他觉得另有一番情趣。

他曾在自撰的《自书心语》里写道:“早年学齐白石,中年研究构成和意象造型,晚年对宿墨颇感兴趣。”古朴老辣的书法,简洁朴素的语言,总结了自己少年、中年、晚年不同时期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

自书心语”系列是刘老于2016年3月开始在册页上写的心得体会,每页一则内容,虽仅只言片语,但都是他关于书画创作即兴的所思所想。尤其他晚年致力于对宿墨的探索,这种“老而不守”地挖“自己那口井”的创作激情令人钦佩。

宿墨,中国画技法名,初见于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用墨七法”之说。宿墨是“七法”之一,指砚中隔宿之墨。当宿墨开始脱胶之际,既黏而又浓黑,含水旁渖(漫漶),笔痕犹存,自有一种烟雨氤氲之气。宿墨在墨韵的表现上十分丰富,具有灵动性,并且能生出一种旧气,能书写出质感强的线条,并能有效达到水墨分离的效果,让作品具有强烈的神秘感。宿墨主线沉重、边缘润泽、刚柔并济、有骨有肉的奇异墨性在刘老晚年的作品中显现出来,在这种“潜抽象”中,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以得气、韵的虚实相生,凸显了笔墨意趣和构成图式。他的宿墨法所呈现出来的雅致脱俗的清韵,经过实践把最真实最本质的一面展现出来,正应了老子“清静无为”和庄子“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哲学思想,以至产生了中国画艺术审美观念上的虚静、空灵、恬淡和自然等意境。

他曾经在博客里写道:“……画了几十年,方方面面做了许多探索,经验告诉我,一旦离开传统,笔墨即会乏味……绕了很大的圈子,走了许多弯路,最后还是回归到传统。晚年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宿墨法上,放在研究水墨分离的屋漏痕效果上。宿墨,对我有一种神秘感,往往一些自然而然润化出来的墨韵,让我心旷神怡,久视不疲。”

他用宿墨法创作了一系列作品——那细雨绵绵中悠游自在的鱼儿(《细雨绵绵鱼儿出》),那《不思山珍海味也》中的莲藕鲜菇,线条寥寥,却韵味无穷;湿笔宿墨染秋霜的柿子(《不经风霜不成熟》),斑驳凝重,生机郁勃;以及在不同宣纸上锤炼的自家荷花,绽放得更开,愈发没有顾虑,反倒多了一种任性自在、平和冲淡之美。(刊载于2023年4月19日《中国书画报》)

(刘荫祥先生宿墨作品)

附4:

深秋时节做“花王”

文|王俊霞

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刘荫祥给了菊花太多的偏爱,想必他把自己也当作一株傲霜绽放的菊花了。

几十载风雨岁月,刘荫祥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等历史阶段,那些或深或浅的岁月之痕必然烙印到他的身上。但他在笔墨和文字讲述里却保持初心,似乎自己从未在那些大时代的洪涛巨浪里被冲击过和挣扎过,这得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过滤掉那些曾经抽打在身心之上的历史鞭痕。现在我们仍然能从他打造的意象中窥见其内心深处的坚持和信仰,不急不躁,不退缩,一往无前,坚持自我,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画得倾情投入、乐此不疲。

刘荫祥笔下的菊花有他自己的影子,或者说画的就是他自己。他画菊花经历了四个阶段,或者说打造了四大系列:“深秋花王”系列、“醉”菊系列、“辣笔墨菊”系列和“辣笔黄花”系列。其中“深秋花王”系列颇具盛名、备受推崇,很多评论家曾专门撰文进行过评述。

他亦曾撰文谈过创作“深秋花王”系列的缘起——“文革”期间,一批热血青年造了一段时间“反”,接着上山下乡当了知识青年。一位老教授曾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对他说:“这场运动的最大损失,是让我们国家耽误了一代人!”不想,这批知青被社会和生活磨炼得成熟起来。回城后,有的考上大学,有的成了企业家,有的当上教授……每当想起知青来,他就会联想到菊花,虽然开花很晚,但深秋时节什么花能与它媲美呢?所以他画菊花时经常题写:“生不逢时靠自强,深秋时节成花王。”从2006年到2009年这几年,他创作的《秋花之王》《菊赞》《菊花》等作品都饱含了这些寄托和理想。他用简得不能再简的用笔和充满韵味的墨线,塑造了秋风萧瑟、百花凋零后秋花之王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和坚韧性。画中蕴含深邃的思想和哲理,寄微妙于大气中,致广大而尽精微,令人受益匪浅。

他的“醉”菊系列是从菊花的情态上来分类的,那种潇洒俊逸、干净利落、取舍有道的笔墨,将迎风而舞的菊花展现得栩栩如生。在抒发朋友之间情谊的《有菊相伴我不孤》和《醉秋图》等作品里,盛开之后面临凋零的残菊,到了刘荫祥笔下并未因萧条而失意,反倒无比享受这种生命本真的阶段,那“披头散发”的“醉”菊更透着一种笑对人生的潇洒快意。这种菊花激发了湖北画家王金石的诗情,他为此赋诗一首:“披头散发醉秋空,君醉金秋众不同。醉到癫狂无我处,妙哉醉出大家风。”刘荫祥又将此诗写成书法,不失为一则画坛佳话。

2014年之后,刘荫祥打造了“辣笔墨菊”和“辣笔黄花”系列,此阶段的他似乎挣脱了太多的束缚,笔墨越发老辣自在,似乎全然享受着画画的过程与快乐。此时的他应该是到了无我之境,这种境界便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论述的“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时此刻,技巧与思想、物象与意象的概念统统没了,但似乎又俯拾皆是,成为其对生命最本真的抒发。(刊载于2023年5月17日《中国书画报》)

(刘荫祥先生晚年画菊。)

附5:

葫芦君子“不跟风”

文|王俊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寓意着吉祥、富贵、福禄,不但深得人们的喜爱和珍藏,而且是书画家们的创作源泉。和多数画家一样,刘荫祥也画葫芦,因善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的细节,所以他笔下的葫芦,格调非同寻常。

刘荫祥曾经画过一幅《葫芦缘》,这幅画的背后蕴含着一段邻里相融相亲的故事。他住在老楼的时候,一楼邻居姥姥家种的葫芦顺着窗户的护栏爬到了他家二楼,姥姥不愿让它遮光,想割掉。刘荫祥告诉老人家没关系,他喜欢。夏天,他观察藤叶的生长结构,秋天看葫芦如何结果,其中一个长得非常敦厚、端正,让刘荫祥爱不释手。他想把这个葫芦留下,就问邻居给他们画一幅葫芦可否,他们全家都很高兴,欣然同意,从此两家更熟络了。在创作过程中,刘荫祥对素材进行了取舍。现实中的葫芦,叶子多、果实少,如果按写实去画,黑乎乎的,不但不好看,在画法上也很难摆脱前人的窠臼。最后他舍去满窗的藤和叶,缩减到只画一个葫芦,塑钢窗也被用平面分割的方法简化成几条横竖相交的硬线。画葫芦时,他一扫大写意的率意,着重刻画葫芦的色泽和坚硬,因为它是这幅画的主角。那个留下的葫芦,他一直珍藏着,从老楼到新居,几次搬家,他都随身携带,珍惜着这段邻里情缘。

《君子自重不跟风》是刘荫祥创作的一幅小品画,以葫芦为意象表达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品格。这幅画看着很简单,画的时候却很吃力。如何通过形象表达人的思想,刘荫祥费了一番脑子。思来想去,当他想到葫芦和叶子的重量不同的时候,心中顿时呈现出“叶子随风飘舞,葫芦依然不动”的画面,这一动一静的对比不正符合这个题材的要求吗?人,很难摆脱时代的影响,能够做到我行我素“不跟风”是不容易的。

刘荫祥曾经说:“当今创作力旺盛的中青年人,要适当地控制信息量,相对地保持一定的‘封闭性’,好好挖掘属于自己的东西,没有个性的画家绝对成不了大家。”历来画画的也没有现在多,整体水平也不算低,只是原创作品甚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近亲“繁殖”,拉不开距离。刘荫祥一直对这些“随大流”现象保持着警觉之心,老老实实地研究传统,师法造化,抛开眼前的既得利益,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语言,从而画出独特的自我。他多次创作的“不跟风”系列葫芦小品,既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与大家的共勉。他说:“我觉得画家只要沉下心来,自己慢慢地向深处挖掘,定会其乐无穷的。”

这是他持守的某种执念,也是他的艺术信念,这信念自从扎了根,便一直静静地驻守在刘荫祥的心里。(刊载于2023年7月26日《中国书画报》)

(刘荫祥先生笔下的葫芦)

刘荫祥先生佳作欣赏一一

《消暑图》2014年作品

《当硕果累累的时候,叶却欣然离去》2012年作品

《洪福大寿》2014年作品

《艳阳秋》2012年作品

《菊到重阳有异香》2014年作品

《鸽食素,性温和,雌雄相守不离,鸣似琴瑟,且能识家认路,养斯禽兴家》2006年作品

《站在美术史的高度画出自我来,接受时间的考验和行家的挑剔,丁酉年岁春,刘荫祥写》2017年作品

《细雨鱼儿出,写杜甫诗意》2008年作品

《鱼儿戏水我戏墨》2009年作品

《鸿运当头,好事连连》2013年作品

《似钟馗似包拯,专为人间捉害虫》2009年作品

《一楼姥姥种的葫芦》2006年作品

《喜欢京剧的人愈来愈少了,喜欢昆曲的人就更少了,为延续而延续实难延续,发展才是硬道理》刘荫祥用中国民俗绘画手段制《大寿图》1999年作品

《双寿图》2016年作品

《孤者有大志》2019年作品

《兔年大吉》2011年作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