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明清名家山水扇面画精品欣赏!

明清名家山水扇面画精品欣赏!

明清名家山水扇面画精品欣赏!

扇面是书画的一个特殊品类,分为团扇和折扇两种形式。明清时期许多书画家精于扇面创作,也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明初永乐时期以后,在苏州地区开始出现我国自己做的折扇,但并不普及,到明中叶成化、弘治时变得盛行起来。吴门画派在此时的兴起,使得许多文人书画家喜爱在扇子上写字作画。这样的折扇可拿在手上观赏,风雅得很,而且取下来很方便,易于保存,也可装成册,一张一张在案头欣赏。之后又有装裱成轴者,悬挂于厅堂,于是扇面书画成为明代以来一个重要的品种。

明 沈周《树荫垂钓》

扇面书画的装饰性意趣更强,比之其他全景式构图类型,卷轴、立轴等通常比较宏伟开阔。扇面画的创作由于受到尺幅的限制,无疑加深了其创作难度。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要气势连贯、一气呵成,下笔时更是要做到精心设计画面的墨色、线条和构图,做到心中有数。明代书法家祝允觉得在扇面上画画的感觉就好像美女在瓦砾上跳舞一样,这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扇面画的另一种动态之美。

明 沈周《秋景山水》

故宫博物院藏有明清时期的折扇画页数千件,以藏品数量大、画作品质高而居于世界各博物馆之首。故宫收录的198幅图只是故宫藏品中的凤毛麟角,更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沧海一粟,然而,却涵盖了明清绘画的主要流派和画家的重要作品既表现出每位画家的个人风格,又体现了明清时代的画坛特点,可以说它们以精致的形式“描绘”了明清绘画史。

明 沈周《杏林飞燕》

以扇面为载体写字作画,最早出现在纨扇上,汉、晋时就有班婕妤题扇诗、王羲之为卖扇老媪书扇的故实。在折扇上绘画,最迟也不晚于宋代,元郑元祐《题赵千里聚扇上写山次伯雨韵》曾形容宋赵千里绘的折扇山水画具有恢弘的气势:“宋诸王孙妙磅礴,万里江山归一握。

明 文徵明《柏树竹石》

卷藏袖中舒在我,清风徐来榖衣薄。”折扇绘画的蔚然成风,是从明代“吴门画派”开始的。吴门,今属苏州,是折扇制造业的发达地区之一。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文人荟萃之地,书画家、文学家、收藏家等名家辈出,雅集宴饮,相互推重,从而形成崇尚书画的文化氛围。

明 文徵明《落花图》

折扇,又称“撒扇”、“聚头扇”、“聚骨扇”、“便面”等,南齐时初具雏形,但工艺尚粗陋。自唐朝始,制作精美的日本、朝鲜折扇作为贡品传入中国,如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高丽国》记:“彼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至宋朝,折扇开始受到文人们的关注,宋赵彦卫《云麓漫钞》、邓椿《画继》以及苏东坡笔记中,皆有关于折扇特性及制作等方面的论述。

明 唐寅《夜雨百泉》

明初,折扇受到明皇室的喜爱,成祖朱棣见到朝鲜所贡折扇精致灵巧,特颁用其式,谕令工匠大量制造,以赐群臣。宣宗朱瞻基受祖父朱棣的影响,对折扇更是偏爱有加,他在29岁时创作了大型折扇画——《山水人物图》。在明皇室的风尚影响下,很快形成了四川、江浙等地折扇生产中心。

明 唐寅《朝霞秋风》

折扇不仅成为从皇宫到庶民的日用品,而且成为文人题诗作画的载体。至清代,折扇的制扇、画扇、赏扇、藏扇进入全盛期,南、北方都涌现出职业的扇庄与商人,如北京的“齐建隆”、“戴廉增”、“和忠兴”,天津的“杨柳青”,杭州的“王星记”等,它们以经营折扇书画生意,名噪一时。

明 唐寅《牡丹图》

折扇开合自由并可出入怀袖,便于书画、携带和把玩,因此逐渐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首的吴门书画家得心应手地挥洒翰墨的载体,折扇扇面绘画也从此成立与立轴、手卷、册页等并列的绘画形制。

明 周臣《抱阮听松》

明 周臣《松荫清话》

明 仇英《解马弯弓》

明 仇英《仙山楼阁》

明 陈继儒《水墨溪山》

清 袁江《蓬莱仙岛》

明 董其昌《秋山积翠》

清 龚贤《秋林茅屋》

清 恽寿平《读书乐志》

清 王铎《山亭远岫》

明 陆治《杏花白燕》

明 陈洪绶《竹石图》

明 项圣谟《桃花图》

明 陈淳《山茶水仙》

明·谢缙《汀树钓船》

清 石涛 《白莲图》

清 蒲华《三清图》

清 金农《水墨桃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