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松雪道人旷世巨作:赵孟頫行书《洛神赋》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被称作“元人冠冕”。

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的书法作品中与道教有关者有《洛神赋》、《道德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画作名品甚多,关于道教内容的有《玄真观图》、《三教图》、《轩辕问道图》、《松石老子图》、《溪山仙馆图》等。又有《玄元十子图》,画道教人物关尹子、文子等十人像,并旁书小传。该作笔墨高古,元大德九年(1305年)路道通于杭州刻版印摹,后被收入明正统《道藏》。

赵孟頫五岁起开始学书,几无间日,对书法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赵孟頫是元代复古派的领袖,因为他的推动,元代在继承传统,特别是在继承“二王”的书风上出了不少大家。他大力倡导以古法为准则,不取南宋以来的书法之风。赵孟頫学“二王”,功夫最深,尤其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和王献之的《洛神赋》。

他的这种临习摹写,并非仅求形似,而是通过临写“二王”,求其用笔之法,求其风格神韵,以炼造自己的风格。经过长期的荟萃众长融会贯通,赵孟頫46岁之后,终于形成了以“二王”为风范而又有自己鲜明特点的赵体,行书《洛神赋》就是这种高度成熟的重要标志。

《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洛神,又名宓妃,中国远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乃伏羲氏之女,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阳。曹植的《洛神赋》即是描写她的千古名篇。

《洛神赋》作为赵孟頫行书的代表作,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后纸元员峤山人(李倜),明高启,清王铎、曹溶题跋。前隔水王铎“戍子五月”又题。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

据 张怀瓘《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 刘德升所造,即 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清 宋曹云:“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 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 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 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

艺术点评:

《洛神赋》即为赵氏行书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结体严谨,端正匀称,字形略扁,字势优美潇洒,清俊遒媚而内含风骨。其书法虽然出入“二王”之间,但是已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故后纸诸家题跋如是评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洛神赋》就好像一首由洞箫吹奏出来的恬静、悠扬、飘逸的乐曲,即使在篇末略施激扬,也没有改变恬淡、平和的整体基调,带领欣赏者步入《洛神赋》篇中神圣的境界。其形式和内容是相互和谐一致的,作者运用娴熟的书法技巧和对魏晋的向往之心,使《洛神赋》的内容和意境得到进一步的感染与升华,使书法美与文学美相互协调和统一。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欣赏价值!

以上全部内容为平台主观观点摘录或原创文化广告包装,不代表任何藏品实际价值与真伪鉴定,藏友自行看待与区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