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角度解读!这是坐落于桂林的“世界奇观”

开凿于秦始皇时期的广西灵渠,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先秦三大水利工程,素有“世界奇观”之美誉。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灵渠在文学、历史和哲学方面,都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

灵渠的哲学价值

灵渠的设计营建体现了中国哲学理念。

这个哲学理念体现为三点。

一是天人合一。

灵渠的渠首工程主要由天平坝和铧嘴组成,天平坝分为大小天平,呈“人”字形,铧嘴顺大小天平接合部向前延伸,更突出其人首形象。

当人们取一个较高的视角观察,就会发现,灵渠渠首恰好是一个“人”字大坝,“人”字大坝形象地诠释了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天人合一。

灵渠神韵 (资料图片)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关键词,表达的是自然与人类和谐统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钱穆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季羡林认为“天人合一”这个命题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最高最完整的体现。他指出: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的凝练的表述。

显然,灵渠正是人类与大自然交朋友的证据。

二是道法自然。

原来的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相近却不相通,越城岭成为湘江与漓江的阻隔。然而,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找到了湘江与漓江最近的地理位置,他们选择在这个位置开山劈岭,使互不相通的湘江和漓江相通,使互不相通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相通。

千年灵渠闪耀着生态之美(资料图片)

这个位置正是灵渠渠首,灵渠的人字渠首分派湘漓,完成湘漓分流的任务后,开凿出来的运河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持续地汇入越城岭南面的自然河流,使人为的工程实现了最小化。

道法自然,通俗地说,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就是尽可能减少人为,尽可能融入自然。如今,除了在渠首工程上,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留下的工程痕迹,而渠首之外,人们看到的灵渠与自然河流几无差异。

灵渠,正是道法自然的典范。

三是阴阳平衡。

阴阳是典型的中国名词。中国哲学的终极追求就是阴阳平衡,自然要阴阳平衡,人类要阴阳平衡。

天平是灵渠独特的工程设计,它具有拦水、分水、泄水三大功能。其中,分水和泄水遵循的正是阴阳平衡的原理。

海洋河三七分派,七分入湘,三分入漓,这是阴阳平衡。

大小天平和泄水天平保持一定高度调适水位,上涨的河水越过天平进入湘江故道,保证兴安县城不受洪水侵袭,这也是阴阳平衡。

灵渠 (资料图片)

人字天平避免了拦河坝正面迎接河水冲击,弱化了河水对拦河坝的冲击力,这还是阴阳平衡。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平衡,灵渠从原理和功能方面形象地诠释了中国哲学这三大命题。

灵渠的历史价值

灵渠开凿最初出于军事目标,当军事目标完成,灵渠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推进了中原与岭南的文化交流,推进了五岭南北的民族融合。

公元前220年,秦朝刚统一天下形势图。(图片源自网络)

关于文化交流。在秦始皇时代,中原的文明程度显然高于岭南,灵渠开凿,为岭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是灵渠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

关于民族融合。灵渠地处湘、黔、桂、粤四省区接合部,是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两大语族共10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整个中国南方基本属于古代越人的地盘,包括今天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越人有许多分支,包括骆越、闽越、滇越等,统称百越。

公元前213年,秦平南瓯和骆越,占领广西。(图片源自网络)

生活在岭南(广东、广西和海南)的越人主要是骆越人。骆越人是壮、侗、仫佬等族的先民,他们基本同属于一个语族——壮侗语族。除了壮侗语族,苗瑶语族中的苗族和瑶族也生活在灵渠周边。灵渠是两大语族10多个民族的交汇地带,拥有相当多元的民族文化。

高洪雷的《另一半中国史》,写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其中专门有灵渠一节。的确,秦始皇开凿灵渠,统一岭南。灵渠在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灵渠正好是湘江与珠江流域的枢纽,毫无疑问,它对上述两大语族10多个民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灵渠是古代百越民族、苗瑶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枢纽,是上述10多个民族生成的重要媒介,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贡献卓著。以往,我们似乎对灵渠的民族文化内涵关注不够,忽略了灵渠在中国多民族生成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今后我们有必要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去挖掘灵渠的文化蕴涵。

灵渠的文艺价值

灵渠派生了不少优秀的文艺作品。

笔者发现,平时个人特别喜欢的一些桂林山水诗,有不少与灵渠有关。

比如,明朝俞安期的《初出漓江》:

桂楫轻舟下粤关,谁言岭外客行艰。

高眠翻爱漓江路,枕底涛声枕上山。

这首诗中的“枕底涛声枕上山”,既写出了漓江的形,又写出了漓江的神,还写出了诗人本身的情趣,真正称得上是形神兼备,寄托情怀。

又比如,清朝袁枚的《兴安》: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有动有静,有光有影。

在笔者看来,这两首诗都是中国山水诗的经典,它们充分表现了桂林山水的亲和力,山水真正成了人化的自然,成为人类的审美媒介。

灵渠不仅能够激活诗人的山水审美,还能够承载诗人的友情、亲情,比如明朝桑悦的《观湘漓分流——寄竹窗民奇民育民秀诸堂兄弟》:

海阳一水化湘漓,南北分流各有期。

同派可怜成隔绝,三溟即有会同时。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湘漓分派这一景观事实,但深层却承载了亲情和友情,用江河的暂时分流比喻亲人朋友暂时分离。然而,无论是江河还是亲人,最后总会相汇。中国古代诗歌中这样描写离别愁绪的诗歌并不多。而作者之所以传达出这样的情感,实是因为灵渠的湘漓分派与汇合大海给予作者的启发。

灵渠的坐标价值

据考证,灵渠在历史上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为促进中国对外交流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灵渠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合浦连接中原腹地的重要一环。当时,合浦有一条通向长安的水陆联运通道:水路从合浦南流江—北流江—浔江—西江—桂江—漓江—灵渠—湘江—长江—汉江—汉中—褒水,经陆路至秦岭—咸阳(长安),而灵渠就是这条水陆联运通道的重要咽喉。

时间来到21世纪,灵渠已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为一段历史的剪影。而今天,一项全新的伟大水利工程,即将开启通江达海的新篇章。2022年8月,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建设,将为中国西南地区开辟一条由西江干流向南入海的江海联运大通道,成为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遥望2000年前灵渠,一个新的梦想正在广西大地上续写新的传奇。

这是7月1日拍摄的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灵渠的历史,给平陆运河的未来提供了参照坐标。如果说灵渠促进了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那么,平陆运河将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东部经济的共同发展;灵渠曾在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平陆运河也将在中华民族共同富裕的现实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江海联动、大潮奔涌,一条全新的南向大通道将助推广西开启向海图强的崭新篇章。

作者简介:

黄伟林,桂林人。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特聘专家,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院长。创办广西师范大学新西南剧展、桂学博物馆。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庄重文文学奖。著有《孔子的魅力》《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等。

本栏目专收与桂林相关的精短散文、诗歌、文化随笔、绘画、摄影等作品

邮箱:glwbll@qq.com

或添加QQ:229728653

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私信

最新!桂林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下达

桂林这里掌声雷动,光荣属于他们!

已救出7人,其中1人身亡!仍有7人失联

深夜通报:救出5人,9人失联

车辆召回!涉及这些品牌

来源丨桂林日报

值班编辑丨 梁 亮

责任编辑丨刘高妗

值班主任丨 刘 春

新媒体值周编委丨刘 春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