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董其昌书法欣赏 · 二十一】《春日行》

原标题:【董其昌书法欣赏 · 二十一】《春日行》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

董其昌《春日行》

创作年代: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

董其昌年龄:74岁

收藏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

尺寸:118.2*43.6厘米

释文:

( 书法 )春日行。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盘龙鞶绣楹。佳人当窓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昇天行。因出天池泛蓬瀛。楼台蹙沓波浪惊。三千双娥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万姓聚舞歌太平。我无为。人自宁。三十六帝顾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軿。黄帝不去留镐京。安能为轩辕。独往入杳冥。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戊辰七夕书。其昌。

( 钤印 )石渠宝笈、御书房鑑藏宝、三希堂精鑑玺、宜子孙、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統御览之宝(由左至右,由上至下)

作品赏析

云间,古代又称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云间书派又称华亭书派,其核心人物正是董其昌本人,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等,他开宗立派,在临书、创作及理论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影响极其深远。

《春日行》全文一共138字,书家把字都写在方格的左上角位置,加之淡雅的墨色,整体空灵淡雅,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让人印象深刻。整幅作品结字欹侧反正,用笔遒劲,用墨清淡净润。作品创作于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董其昌时年74岁。风格纯熟,笔法墨法章法都炉火纯青,到达了人书俱老的高妙境界。

整幅作品行云流水,章法疏空而气势流宕,用墨淡润而神韵反出。全文一共分为八列,随着墨色的变化书家书写更加随性,线条表达更加率意,一气呵成。书法用墨的最高表现,是呈现在书法作品中墨的趣味及其微妙的色彩变化。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以此来表现一种潇洒的淡墨书风。从作品通篇看来,浓淡变化丰富,第三列末端的“天行”与第四列末端的“歌笑”字形成墨色对比,“天”字笔画少而粗,“笑”字笔画多而细,此类艺术处理还有多处体现,首列“春日行”,由“春”字饱蘸墨汁书写,直至用尽,墨色从浓到淡,线条从粗到细,极具书写的节奏感和流畅性,虚实结合,变化多样。

在书法用笔上董其昌强调“作书须提得起笔,不可信笔”,所谓“须提得起笔,不可信笔”,就是在书写时要善于提笔,不善于提笔者的线条缺乏力度。第六列末端“辕独”二字,“辕”字逆锋起笔,浓墨粗笔书写车字旁,然后右上翻折行笔,顺势书写,笔锋随笔画走势自然形成,与“独”字气息连贯,“独”字则完全提笔书写,笔尖随着笔锋变化而自然变化。全文书法用笔虚灵缥缈,笔法自然含蓄,将变化寓于简淡之中,含蓄的用笔为书法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用笔含蓄,环环相扣。

这幅作品的章法从整体上来看给人一种空灵淡雅的感觉,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董其昌书写时在每一行以及每一字的布局上也讲求精致、变化万千,这也正是书家书写时的精心安排。全文的字都位于方格的左上角,有一种自由动态的美,书家还主张“作书时忌讳位置等匀,且一字中须有收有放”“长短错综,疏密相间”等,每一行字的重心都会有高低的不同,赋予字动态美。结字的墨色还与行距的空白产生对比,形成一种虚灵淡远的意蕴。

董其昌通过用笔与用墨的巧妙,结字与章法的潇洒而达到古淡,追求以古朴自然、素淡雅致为宗的书学思想,这是一种真性情的反映。他的书法一生求清淡,只有处于自由的心境中,才会在书法艺术中融入“淡意”,可以说“淡”乃书法审美的一个至高境界。

赏析文字:杨钰

江苏师范大学书法硕士

校对: 卢俊山

审核:彭烨峰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董其昌简介

董其昌像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书画家,是继苏东坡、赵孟頫之后又一位集大成者。在晚明,形成了以董其昌为代表的华亭派,以及其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来源|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

「近期征稿」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尊重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劳成果。我们特此声明:本订阅号所转载的文章均经原作者授权许可,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若所转载文章中的美术、摄影等作品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