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江东横店:“绣娘村”的前世今生丨老家

原标题:江东横店:“绣娘村”的前世今生丨老家

婺剧俗称金华戏,是很多老金华人耳熟能详的戏台“常客”。为了与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匹配,婺剧有一套独特的舞台演出“行头”,包括婺剧戏服、头盔、鞋帽、刀枪等等。而这些“行头”,基本都由民间艺人手工制作而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东镇横店村有一家远近闻名的戏具厂——金华县横店戏具厂。 具厂属于社队企业,专门为各地婺剧团提供盔帽和婺剧戏服。工厂里的工人多以本地人为主,这也催生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婺绣技艺。“家 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成为横店村的真实写照,该村也由此成为十里八乡趋之若鹜的“绣娘村”。

在横店村村口,记者见到了曾经在横店戏具厂工作过的绣娘黄艳飞。

“我在戏具厂工作的时候才十八九岁,一开始就是跟着师傅们照猫画虎地学。”黄艳飞说,婺剧戏服以明清时期的民族服饰、典章图识与装饰年画为参照,包括蟒袍、龙箭、龙通、宫装、客衣、铠甲等十几种样式。金华有句土话:“红配绿,心肝肉”,婺剧戏服不用过渡色,最爱直接用对比强烈的大色块。据说为了让坐在后排的观众也能清楚地欣赏婺剧,所有戏服都采用颜色艳丽的布料,布料上人工绣出来的图案,也是大块撞色,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一般是四人成组绣一件戏服,大家围着一个大架子,沿着画好的纹样用金银线一点点覆盖上。“婺剧大多是演帝王将相的故事,戏曲中的人物必须穿戴官服,所以大部分刺绣都是以金银线为主,也称‘盘金绣’‘盘银绣’。”黄艳飞说,她的公公曾是横店村婺剧团的一员,老人说起,当时各地婺剧团的演出很多,婺剧“行头”的需求量非常大,金华地区买不到金线,他们跑了很多地方,最后到南京才买回特制金线。

“当戏具厂,效益非常好,拿我们女工来说,外面都是几毛钱一天的工钱,我们一天能赚一块多。”黄艳飞自豪地说,那些年横店村的社队企业十分兴盛,除了戏具厂,村上其他企业如鞭炮厂、肥皂厂、造纸厂等也办得红红火火。黄艳飞回忆,当时还是生产队模式,厂里不直接发工资,而是以记工分的形式支付酬劳。横店村的工分价值远远高于其他地方。

和黄艳飞一样,很多女工以“横店绣娘”为荣。“当年的横店村,可比东阳横店有名!村上的姑娘几乎没有外嫁的,像我就是嫁在本村,连周边地方的女孩,也都想嫁到这里来。”黄艳飞介绍,横店戏具厂生意最好时,在市区西市街上开了一个店面,顾客络绎不绝。当时,村上绣娘多达四十余人,其中有一半是外地嫁进来的。

一针一线密密缝,绣娘们绣一件戏服并不容易。

“不同角色所穿戏服的颜色、图案、纹理都不一样。”黄艳飞说,戏袍的制作工序复杂,首先要画师画出图稿,然后进行选材、刺绣、浆裱等程序,一件刺绣成品,要融合平绣、单边绣、套针等多种绣法。因为是纯手工制作,哪怕四个人一起不分昼夜赶工,绣完整件戏袍也至少需要一周时间。

刺绣之前,绣娘们会先在绣布上铺一层油纸,刷上碳粉,再盖上画稿,用针一点点刺,通过碳墨把图案描到绣布上,之后绣娘就可以根据印到绣布上的图案开始刺绣。刺绣完成后,还要进行浆裱,较为柔软的缎子过浆后才能变得有型。之后,根据已定的款式和量得的尺寸,对戏袍进行剪裁,最后加衬里成衣。如此,一件考究、精美的戏服才算大功告成。

“你看,这是公主的披肩,这是戏袍的衣角,这是蟒袍……”黄艳飞翻出自己珍藏了四十多年的戏服纹样图稿,有素纸,也有牛皮纸,零零散散足有百来张。图纸上,有些还写着衣服的尺寸大小,多数图纸保留着密密麻麻的针孔,都是当年使用留下的痕迹。

“不舍得丢呢。现在虽然不做了,但做了这么多年,有感情了。”黄艳飞一卷卷展开图纸,轻轻抚摸,又小心地包回去。这些图纸是当年横店戏具厂关厂之后她留下来的,离开戏具厂后,她又独自做了一年多的戏服,后来效益不理想,她才放弃。

“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件戏袍能卖200元,可是后来,永康、东阳那边机械化生产的绢面戏袍价格优势太大,比手工的价格至少低一半,很快就占领了市场。”黄艳飞有些惋惜地说,在她看来,机器刺绣外观呆板,自然是比不上手工制品精致。但是时代的浪潮不可抵挡,无法将手工技艺传承下去,她不免有些遗憾。

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发生变化,传统婺剧面临着严峻挑战,演出团队大幅度减少,戏服及戏具业逐渐萎缩,婺剧传统戏服和戏具制作也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曾经依附这个行业生存的绣娘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现如今,横店村依然有十几名绣娘存在。她们或以操持家务为主,或在横店老街上开缝纫店,或一边居家一边接一些私人订制的绣活……几乎没有人绣戏袍这样大件的作品了。

村民时婺春在镇上开了一家服装厂,从事服饰外贸工作,常常将一些刺绣技艺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增添更多古风元素。采访中,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婺绣是金华地方特色,应该要重视和保护起来,现在我们横店绣娘们建有一个微信交流群,大家都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一份手艺和情怀。我们期待政府关注这一文化产业,打响‘横店绣娘’的品牌,让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锁定“更金东”不迷路~

「 往 期 文 章 」

黄鹤山村,悠悠鹤鸣,百年古村丨老家

金东区融媒体中心

文字/图片:戴翠雯 胡赣昌

责编:沈心怡 审核:卢晨夏 监制:吴奕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