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书范】《九成宫醴泉铭》临习要点(一)

原标题:【书范】《九成宫醴泉铭》临习要点(一)

《九成宫醴泉铭》临习要点(一)

□张 鹏(山东艺术学院2007级书法专业硕士、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九成宫醴泉铭》,贞观六年(632年)四月刻,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时年75岁),现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碑文24行,每行49字,额阳文篆“九成宫醴泉铭”6字。明代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代赵崡《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欧阳询一生历南朝、隋、唐,入唐已是晚年,该铭是其代表作,也是唐人楷法的典型,对后世影响极大。

初唐时期,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欧阳询作为代表性书家,虽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受北碑和隋碑影响,但风尚所及,也开始吸收王羲之书风的营养,并留下著名的《定武兰亭》临本。他的楷书风格,正是隋以来“南北合流”的延续,并以其精研妙悟,开启了“唐尚法”的楷书新篇章。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在审美和表达手法上的独特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力屈万夫,刚中带柔

欧阳询书法筑根于北碑和隋碑,落笔如刀,沉实凌厉。但他摈弃了北方一味遒劲雄强的做派,在收笔、转折等处寓曲于直,同时在笔断意连中以轻重、缓急变化增加气韵的连贯,收到“劲而婉”的审美效果,如“海”“丹”字。

二、多骨微肉,含筋耀姿

方笔、中锋易立骨,圆笔、侧锋易附肉,偏溺好固者,则弊病丛生、难臻高境。筋纽关键,在于转折,轻提暗转之中能得体势周备。欧阳询从碑派得骨,从帖学取筋肉,用笔灵活富有姿态,是深谙笔法三昧者,如“四”“德”字。

三、融隶入楷,文质彬彬

《九成宫醴泉铭》作为唐楷开山之作,隶意未能尽除乃是常态,“诸体相杂”“楷掺隶则古”(沈曾植语),今人学欧,新而乏古,此中消息不可不察,如“兆”字的竖弯钩、“壹”字的秃宝盖左竖点。

四、以险救险,平中寓奇

后世常以“险绝”论欧,可谓的评。其作品初看端正平和,实则处处设险,善于挑起矛盾然后化险为夷,让人回味不尽。如“青”字,本可横平竖直一般处理,但他将竖画置于横画右端,形成左纵右敛之势。第三横收笔刻意加重,下部“月”字呈左窄右宽状,以平衡“左重”之失。再如“亿”字,右部“日”字重心左移,配合“心”字底左收右放之态,也是动态平衡的经典例子。

五、法度森严,万世楷则

欧阳询有《结构三十六法》,是对王羲之以来“势巧形密”体系的完善与总结,诸如“穿插”“避让”“顶戴”“承载”“主次”等结字法则皆从此出。与其“法则”相对应的是“严谨”,往往一笔位置之失,整字便不协调。学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时,以严谨的心态培养纤微向背之间的敏感度十分必要。

图1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图2 《九成宫醴泉铭》中的“海、丹、四、德、兆、壹、青、亿”

图3 张鹏节临《九成宫醴泉铭》中的“海、丹、四、德、兆、壹、青、亿”

图4 张鹏以《九成宫醴泉铭》笔意创作的作品

楷书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小品

创作视频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临摹视频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来源:2023年第19期《书法报·书画天地》

      责编:沈川

      欢迎订阅2023年度《书法报·书画天地》

      2023

      点击图片 开始订阅

      《书法报·书画天地》

      国内统一刊号CN42-0062

      编辑部热线:027-8678033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