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袁爷爷,我们一直记着您说的话”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4月4日中午,武汉市第四中学校史馆二楼的一间教室里,传出铿锵有力的誓言。这是老校友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光辉的注脚。而今,“种子精神”在这片袁老留下珍贵足迹的土地上生根拔节。

清明前夕,武汉四中学生自发缅怀袁隆平、林华宝院士。 记者向洁 摄

清明将至,穿行于武汉市第四中学,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沿袁隆平路至桃李园,两座雕像格外引人注目,立像为袁隆平院士,坐像为林华宝院士。雕像周围鲜花环绕,不少学生自发前往祭奠,有的敬献小白菊,有的驻足默哀,有的说“想跟袁爷爷说说心里话”……

距离桃李园不远处,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博学中学总堂,也是袁隆平青春记忆里永不褪色的钟楼。历经百年风雨,如今钟楼已作为校史陈列馆,其中二楼有一间复原的教室,第二组第三排的桌子就是按袁隆平在读期间使用过的课桌复原的。

学生代表向袁隆平院士雕像敬献鲜花。 记者向洁 摄

“当年,袁老和著名空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华宝不仅是同学,而且还是同桌。同窗期间,两人共同进步,留下了‘一张课桌两院士’的佳话。至今,我们四中学子依然把到这个座位上坐一坐、以优异成绩得到‘袁隆平奖学金’作为两项最高的荣誉。”该校青年教师丁霁雯手持鲜花,一脸肃穆,带领着来自各个班级的学生们向端坐在黑板前的袁隆平院士雕像鞠躬行礼。黑板上,黄色粉笔书写着两行大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校长胡斌为学生们讲述袁爷爷的“当年情”。 记者向洁 摄

“袁爷爷的‘种子精神’已经深入到每一位四中学子的心里。”该校高二(10)班学生刘颖说,袁爷爷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杂交水稻的研究中,也用生命为一粒好种子写下最详细而生动的注脚。他不仅是解决国人温饱问题的国士,也是我们心中最崇拜的榜样。她从袁爷爷身上更加真切地了解到科学发展对国家的支撑作用,更笃定了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相联系的决心,找到了更加持久的学习动力,渴望储存更多的知识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95后”青年教师陈准谈对“种子精神”的理解。 记者向洁 摄

这粒“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这粒“种子”也必将在教师的培育下焕发出更多生命的光彩。“我是寻着袁老的足迹来的,将来也会循着他的精神带领学生们播种梦想。”该校“95后”思政教师陈准说,2021年3月,他的同学专程回母校武汉四中探望老师,崇拜袁隆平的他一路陪同、参观更生敬意,后萌生了到武汉四中教书育人的想法。没想到两月后,袁隆平院士突然与世长辞,他化悲恸为动力,非科班出身的他考上了在编教师,中山大学硕士毕业后就来到了武汉四中当了一名思政教师。“袁老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他的家国情怀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赓续前行。”(记者向洁 通讯员王雯婷)

学生代表发出传承“种子精神”的倡议。 记者向洁 摄

来源: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