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常用的社会工作理论——认知行为理论

1.主要的理论观点

(1)认知在其情绪与行为三者之间,扮演着中介或协调的关键角色,认知或思考过程是导致行为后果的原因。

(2)认知的形成往往受到“自动化思考”( automaticthinking)机制的影响。

许多人类情绪失能状况的发展过程,乃是由于本身所形成的错误观念、非理性想法和信念,长期以来往往是自动发生而不自觉。改变的方法即需将此等导致失能的错误想法、非理性情绪,重新带回人们理性和深思熟虑的意识层次中,加以反省和检讨。

认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是自动的思维、中间层面是条件性假设、最深层次是图式或核心信念。自动的思维是指大脑中自动产生的思维、观念和想法。它们是自然而然自动出现的,无须努力就会产生。图式是关于个体如何看待他们对世界、人、事件和环境的重要信念和假设,是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

(3)ABC情绪理论

在对思考、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上,Albert Ellis( 1962)提出认知的ABC情绪理论。

①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识,C是人们的情绪反应。

②并不是真实事件(A)的发生导致人们的情绪反应,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B)导致了情绪反应(C)。

③据此在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时,首先就要质疑服务对象的错误认知,并帮助其重建新的认知,进而导致新的情绪反应。

(4)时间的概念和在治疗过程中的地位

①Ellis认为现在才是最重要的,谈论过去并不是很必要,因为改变可以而且会从现在发生和开始。

Alder认为谈论过去有助于了解导致案主目前行为及问题有关的思考、信念或错误想法。

③存在主义认为,现在、未来和过去都同等重要,从时间的生命轴中案主可以发现或领悟本身存在的潜在意义,使案主可以借由重拾、回忆,以及敬重过去生命的潜在意义,得以在现在当下付诸实践,也可勾勒对未来的憧憬。

(5)行为学派的观点

行为学派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所涵盖ABC三要素,借以了解和改变行为。同时根据实验心理学,认为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都来自学习,并透过古典制约、操作制约、观察学习进行学习。前置事件指环境中的事件或其他相关行为,标的行为指不想要的或问题行为,或即将被改变的行为,结果是行为过后所导致的相关事件或行为。

2.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1)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问题不是固有的,问题及其行为都是学习的来的,也可经学习改变。

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服务对象的问题不仅是外在行为层面的问题,更是认知的结果,实务中不仅要通过行为训练修正行为,还要通过调整个人的认知来促进其行为的改变。

服务对象及其环境的差异性。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注意服务对象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问题的前提。

(2)确定助人目标的原则

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辅导过程中运用的原则

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主张个人的知识经验的形成过程是积极主动,个人的认知和生活形态是通过正确解读外在的环境事件的意义、有效的自我调适来建构和调节的。

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

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已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